陈岚关于“天外陨石”与“多辐射区”的推测,如同一道惊雷,在联盟高层内部引发了剧烈的震动与深远的思考。威胁的层级被骤然拔高,从应对一片特定的危险森林,上升到了可能要与遍布废土的、未知的地外遗物及其催生的生态圈打交道。被动防御已不足以应对这潜在的全球性危机,主动探索、乃至在某些情况下“利用”这些辐射区,成为了必须考虑的战略选项。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拥有足够应对辐射威胁的“钥匙”——蓝荧草提取物。
之前依靠野外采集、小规模实验室提取的方式,产量有限,仅能用于应急治疗和小范围探索,远无法支撑大规模、长时间的主动行动。将蓝荧草进行人工培育并实现提取物的规模化生产,刻不容缓地摆在了联盟面前。
重任再次落在了陈岚和她的团队肩上。幸运的是,他们带回的十株蓝荧草样本中,有六株根系保存相对完整,为人工培育提供了可能。
生物培育舱,这个在三阶据点升级时解锁、并经过后续优化的功能模块,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陈岚团队对其中一个专用的植物培育舱进行了紧急改造。他们仔细分析了蓝荧草在黑松林山沟中的生长环境数据——特定的湿度、土壤成分、光照(主要是自身荧光及微弱的环境光),尤其是那种与辐射能量微妙平衡的能量场。
他们模拟不出那种特殊的辐射能量场,但发现蓝荧草的生长并非直接依赖辐射,而是演化出了在辐射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培育的关键在于复制其所需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平衡。团队配置了特殊的营养液,其中加入了精确计算的、能够温和刺激“蓝荧因子”合成的微量元素和能量催化剂,营养液本身也呈现出淡淡的蓝色荧光。光照则采用特定波长的柔和蓝光模拟其原生环境。
当第一株带着根系的蓝荧草被小心地移植进改造后的培育舱,植入特制的培养基质中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奇迹发生了。在优化的环境参数和富含催化剂的营养液滋养下,蓝荧草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表现出了惊人的生长速度!原本在山野中需要数月才能成熟的周期,在这里被缩短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七天!
透过培育舱的观察窗,可以看到那些深蓝色的叶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变厚,纤细的茎秆内部,淡蓝色的荧光日益明亮。仅仅三天,叶片就达到了可用的成熟标准,七天后,整株植物已然茂盛,甚至可以开始进行下一轮的扩繁。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他们从成熟的植株上获取分生组织,在另外几个紧急改造的培育舱中进行扩繁。很快,一排排培育舱中,茂盛的蓝荧草散发着宁静的蓝色光晕,形成了一片片微缩的“希望之林”,数量稳定在了一百株的循环生产规模。
与此同时,提取工艺的优化和规模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实验室旁边一个原本闲置的仓库被改造成了临时的提取车间。自动化粉碎设备将收获的蓝荧草叶片和茎秆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粉碎成浆,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一套大型的低温真空蒸馏塔组中。整个过程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蓝荧因子”的活性损失。
蒸馏提纯后的原液经过精细的过滤和浓度标准化检测,然后被分送到两条自动化灌装线上。一条线将其分装进特制的、一次性的无菌注射器中,每支注射器上都清晰地激光雕刻着“蓝荧草提取物 - 肌肉\/静脉注射 - 有效防护时长:12小时”的字样。另一条线则将其与安全的抛射剂混合,灌装入耐压的金属喷雾罐中,罐身标注着“外用防护喷雾 - 可中和短期辐射接触及能量附着”。
整个生产线在陈岚团队的调试下,实现了每日稳定生产500支注射剂和200瓶外用喷雾的产能。所有成品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抽检,确认其能量中和活性达标后,被送入联盟医疗库的核心区域,由专人管理,按需配发。
看着医疗库储备清单上,“蓝荧草提取物注射剂”和“外用喷雾”的数量开始稳步增长,杨帆和联盟高层的心中终于有了一丝底气。
这不仅仅是药品的储备,更是战略主动权的积累。有了这些提取物,联盟成员可以更安全地进入辐射区进行探索、研究甚至资源采集;作战小队在面对拥有辐射攻击能力的变异体时,也有了可靠的防护和应急治疗手段;未来如果发现其他辐射区,他们也不再是赤手空拳。
批量生产的实现,标志着联盟对“进化辐射”的认知和应对,从个案处理、被动防御,正式迈入了体系化、主动干预的新阶段。下一步,清理黑松林变异体巢穴,彻底控制并研究那块“天外陨石”的计划,也因有了充足的物资保障,而被提上了日程。战争的天平,正在悄然向人类一方倾斜。
喜欢极限攀升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极限攀升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