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个消息像一股春风,悄然吹遍了神州大地。
起初,南岭村的人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对他们来说,中央开会是遥远而抽象的事情,远不如今天能多挖半斤野菜来得实在。
王老实依旧每天揣着手在村口晒太阳,盘算着开春的种子和化肥。村里的干部们则在等待上级的指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农业大学里,气氛却不同。消息灵通的老师和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会议的一些精神。
苏弈辰更是时刻关注着,他通过父亲的老战友,零星地得知了一些会议的核心内容。
当他听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赵建军、苏晓梅激动地跑到图书馆去找林雨潇。此时的林雨潇正在宿抄写一首诗,看到他们气喘吁吁、满脸通红的样子,不禁有些奇怪。
“建军、晓梅,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雨潇!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赵建军抓住林雨潇的手,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了,以后不搞阶级斗争了,要搞经济建设,要改革开放了!”
林雨潇手里的笔“啪”地掉在了地上。她怔怔地看着苏弈辰,眼睛里瞬间充满了泪水。“真的?这是真的?”
“是真的!千真万确!”苏苏晓梅用力点头,“我们之前在南岭搞的承包责任制,还有我们在学校里争论的问题,这下都有定论了!中央支持改革!支持搞经济建设!”
林雨潇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夺眶而出。这不是悲伤的泪,而是喜悦的泪,是释然的泪。
长久以来压在心头的那块石头,瞬间被这股春风吹得烟消云散。他和苏晓梅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校园里传开。支持改革的师生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太好了!以后可以安心搞学术,搞研究了!”
“早就该这样了!把经济搞上去,国家才能强大!”
“南岭的承包制有希望了!”
林雨潇、陆方舟和赵建军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聚集在校园的草坪上,兴奋地讨论着未来。
“这下曹悦城他们该没话说了吧?”陆方舟笑着说。
林雨潇心情舒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不是他们没话说了,是时代变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方针太对了!”
林雨潇看着大家兴奋的脸庞,心中涌动着一股创作的激情。她想起了最近读到的一首诗,是诗人张奇斌写的《晒谷的日子》。他觉得这首诗简直就是为现在的心情和即将到来的变革量身定做的。
“我提议,”林雨潇站起身,大声说道,“我们把这首诗在学校里朗诵,抄写出来张贴,让大家都感受一下这种喜悦和希望!”
“好!”大家一致赞同。
几天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会上,林雨潇走上台,深情地朗诵了《晒谷的日子》:
“晒谷的日子,
庄稼人的脸,
像写意般的春风,
滴滴汗珠都是饱满的,
所有的文章全在地里写成,
锄头写的文字虽然很粗糙,
经过耕耘的润色,
就是一篇美文,
词句也在收获中深刻。
晒谷的日子过后,
木讷辞令的庄稼人,
又会把村前村后的风景打扮的漂漂亮亮。”
他的声音真挚而富有感染力,台下的同学们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了阳光下金灿灿的谷堆,看到了农民脸上淳朴的笑容。朗诵结束,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随后,林雨潇和同学们用大红的彩纸,将这首诗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张贴在校园的公告栏、教学楼的走廊和宿舍楼下。一时间,《晒谷的日子》在南华大学里传颂开来。
歌颂小岗村18勇士的壮举,赞美南岭村悄然发生的变化,憧憬改革开放美好未来的文章和诗歌,在校园的墙报、刊物上随处可见。
师生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压抑已久的热情被点燃,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而曹悦城等人,在最初的震惊和不解之后,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们沉默了许多,看着身边热火朝天的景象,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困惑,有失落,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
喜欢拓梦者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拓梦者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