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八月初一。
西别部大营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在郡守的扩编令和厚赏刺激下,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运转着。炉火日夜不息,匠作营的打铁声、硝皮声、锯木声汇成一片铿锵的交响;练兵场上,高顺冷峻的口令声、士卒们整齐的呼喝声、兵器碰撞声此起彼伏。一股沉凝而蓬勃的力量,正在这片营垒中积蓄、壮大。
中军大帐内,王康、程昱、高顺、王祢等人围聚在沙盘(程昱提议新制)前。沙盘上清晰地标注着大营、周边地形乃至陈留郡西部的山川河流。
“郡守许我部扩编至一千二百人,此乃天赐良机!”王康手指点向代表营盘的标记,“然兵贵精不贵多,招募、训练、装备,缺一不可。军师,”他看向程昱,“此次招募六百新卒,兵源依旧从兖州西部各郡县流民、良家子中选拔,标准如前:身家清白、体格健壮、能吃苦耐劳、令行禁止。此重担,非军师莫属。所需人手、钱粮、文书,王祢全力配合。”
程昱微微颔首,神色平静:“主公放心。昱即刻着手。此次招募,范围可稍扩至邻近济阴、东郡,兖西饱受匪患、天灾之苦,流离失所者众,其中必有可用之材。招募点除大营外,可在陈留、济阴边境要道增设两处,以广收罗。选拔时,除气力、体格外,可加考其心性沉稳与否,尤其对弓弩手苗子。”他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善!军师思虑周全,便依此办理。”王康点头,随即目光转向高顺和悬挂在帐壁上的那批崭新蹶张弩,“郡守所赐二百五十具强弩,乃我军杀器!必须善用!高军侯,你意如何编练?”
高顺目光如电,早已深思熟虑:“禀主公、军师!强弩破甲穿坚,克骑制冲,威力巨大!然装填缓慢,需严整阵列护卫,方能发挥最大效力。末将以为,当专设强弩营!以三屯为基,每屯百人:设长牌手二十人,专司护卫弩阵两翼及前方,遮蔽箭矢,阻挡敌骑冲击;设强弩手八十人,专精弩射!弩手除配强弩外,腰间需佩横刀,以备近身搏杀。三屯成阵,轮番射击,可形成连绵不绝之箭雨!此等强弩屯,需选臂力强、眼神好、心性沉稳者充任,严苛操练装填、瞄准、齐射之技!”
“好!”王康眼中精光爆射,“就依高军侯之策!组建强弩三屯!每屯长牌手二十,强弩手八十!王续、王宪!”
“末将在!”两位年轻的虎贲屯队率立刻出列。
“命你二人分任强弩第一屯、第二屯屯长(秩比百人将)!尔等随王固征战,沉稳勇毅,足当此任!务必在军师招募得力兵员后,配合高军侯,练就一支令敌胆寒之强弩劲旅!”
“末将领命!”王续、王宪激动抱拳,深感责任重大。
“强弩第三屯屯长…”王康目光扫过帐中诸将,最终落在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坚毅、眼神沉稳的青年身上,“高横!”
“末将在!”名为高横的青年队率(原属王猛第二屯)踏前一步,声如洪钟。他年约十七,与高顺同出陈留高家村,是高顺的远房族弟,作战勇猛,指挥小队颇有章法。
“命你为强弩第三屯屯长(秩比百人将)!望你不负此名,横绝敌阵!”
“高横领命!必不负主公、军师、军侯所托!”高横抱拳,眼中燃烧着斗志。
“至于新募战兵,”王康看向高顺,“除补足现有五屯编制外(高顺部五百人),再新设三屯!此三屯暂不设屯长,由你亲自统带,严加操练!待其成军,再择优擢升!”
“末将领命!”高顺应道,练兵之事,责无旁贷。
“第五战兵屯,”王康手指在地图上点了点,“原由王勇兼领。现王勇需专注第一屯,第五屯需另择良将。赵桓!”
“末将在!”一名同样年轻,但气质更为精悍,眉宇间带着一股锐气的队率(原属赵平第三屯弓手队)应声出列。他名赵桓,年十七,出身陈留赵家堡,是赵平族弟,射术精湛,更难得的是步战指挥也颇有天赋。
“命你为第五战兵屯屯长(秩比百人将)!望你承继赵家勇武,练就一支能征善战之兵!”
“赵桓领命!定当竭尽全力!”赵桓声音斩钉截铁。
“王祢!”
“属下在!”
“强弩三屯、新设三战兵屯、第五屯,所需兵甲器械,乃重中之重!匠作营打造进度,你需每日过问,及时调配物资!尤其强弩手所需横刀、长牌手所需重盾,优先保障!蹶张弩及五万弩矢,乃我军命脉,由你亲自掌管武库,严加看护,登记造册,非令不得擅动!”
“属下明白!定当万无一失!”王祢肃然应道。
“王栓!”
“末将在!”
“斥候队扩编至二十人!新增人员,由你从新兵中挑选机敏、擅马术、通地形者!配备战马,加强训练!我军扩编,耳目更需敏锐!侦查范围,需覆盖陈留全郡及邻近郡县边境!”
“末将遵命!保证让主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王栓兴奋领命。
“典韦大哥!”
“在!”
“亲卫什扩至三十人,装备需最精良!日常操练,不可松懈!你与高军侯商议,亲卫中亦可习练强弩,以备不时之需!”
“哈哈!没问题!老子亲自教他们怎么用弩射爆敌人的狗头!”典韦拍着胸脯。
一道道命令清晰下达,整个西别部的骨架被再次拉伸、强化。强弩三屯的设立,如同为这支军队插上了致命的羽翼;新设的三个战兵屯,则是厚实的躯干;斥候队的扩展是灵敏的触角;亲卫什的加强是坚实的核心。程昱的加入,更是为这具强大的躯体注入了智慧的灵魂。
八月十五,程昱主持的招募点。
西别部连战连捷的威名和郡守的正式扩编令,如同磁石般吸引了兖西大地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青壮。大营辕门外和增设的两处招募点,人潮汹涌,比东阿那次更为壮观。
程昱坐镇中军,面色沉静。他摒弃了单纯的力气比拼,增设了“负重行军十里”、“辨识简易旗号指令”、“小队协同搬运重物”等科目,更注重考察意志力、服从性和协同意识。对于报名强弩手的,还单独加考臂力持久性和眼神辨识度。王祢带着庞大的文书团队,一丝不苟地登记、核查身家来历。
“姓名?籍贯?家中可有作奸犯科、信太平道者?”
“俺叫李二牛,陈留长垣人!爹娘都饿死了,就剩俺一个!俺有力气,能吃苦!官爷收下俺吧!”
“臂力尚可,眼神…嗯,站到强弩手队列去试试!”
“你,赵家沟的?识字?很好!去辎重营登记,跟着王营正学记账!”
招募过程严谨而高效。程昱如同最精密的筛子,将良莠不齐的人流过滤、分层。最终,六百名年龄在十四至二十岁之间,身家清白、体格达标、意志坚韧的新卒被筛选出来。
新兵入营,立刻按预定编制划分:
强弩三屯(王续、王宪、高横):优先挑选臂力强、眼神好、心性沉稳者三百人(含长牌手六十,弩手二百四十)。
新设战兵三屯(高顺直辖):三百名健壮少年。
第五战兵屯(赵桓):一百名新卒。
剩余人员,择优补充匠作营学徒(二十人)、辎重营(含新增医护、马夫,五十人)、斥候队(九人)。
与此同时,匠作营在张砺的疯狂压榨下(炉火几乎未曾熄灭),第一批新装备源源不断产出:五十副皮札甲、四十柄横刀、一百枚三棱破甲锥矛头、二十面加固长牌…优先配发给了强弩屯的长牌手和弩手,以及高顺直辖的新战兵屯骨干。
蹶张弩的操练场被单独划出。高顺亲自指导王续、王宪、高横。沉重的弩身上弦、瞄准、击发…每一个动作都被分解、重复千百遍。弩手们手臂酸胀,虎口磨破,却无人喊苦。他们深知,手中这冰冷的铁木疙瘩,将是未来战场上收割生命的利器。长牌手们则顶着沉重的盾牌,反复练习着结阵、推进、掩护的动作,汗水浸透了衣衫。
战兵训练场上,高顺如同最严厉的雕塑家。新老士卒混编,队列、突刺、格挡、变阵…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完美。赵桓的第五屯,更是被高顺重点“关照”,要求比其他新兵屯更快形成战斗力。
营区在扩建,新的营房在搭建,马厩里新添了从郡守赏赐草料中受益的驮马。王祢的账册越来越厚,物资流转的脉络在他脑海中清晰无比。
王康每日巡营,看着新兵在老卒带领下挥汗如雨,看着强弩手们咬牙操练装填,看着匠作营炉火熊熊,看着程昱在沙盘前凝眉推演…心中无比踏实。扩编的骨架已立,血肉正在填充。手中之剑,分量日重,锋芒渐利。一千二百人的编制尚未满员,但西别部的根基,已然深植于陈留西境的土地之中,静待着乱世风云的洗礼。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汉末三国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