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的战火硝烟渐渐散尽,春风拂过荒芜的田野,带来了新生的气息。郑州中军帐内,一道旨在恢复民生的政令正加急拟定,楚嫣然身着淡青色官袍,鬓边仅簪一支素雅玉簪,正伏案核对政令细则,指尖划过“轻徭薄赋、劝农桑”六个大字,眼中满是坚定。
“楚大人,河南境内受损农田的勘察结果已汇总完毕,共计三万余顷良田因战乱荒芜,两千余处水利设施被毁。”一名属官捧着卷宗,轻声禀报。
楚嫣然抬眸,接过卷宗细细翻阅,眉头微蹙:“战乱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劳动力匮乏,仅靠农户自行恢复,怕是杯水车薪。传我命令,即刻组织军中闲置士兵,协助百姓开垦荒地、修复水利,凡参与劳作的士兵,额外发放粮饷补贴,不得扰民分毫。”
“另外,”楚嫣然补充道,“联合开封、洛阳等地官府,开设粥棚,救济流离失所的百姓,为返乡农户发放种子、农具,减免河南、山东战乱地区三年赋税,今年秋收之前,三年免征苛捐杂税,让百姓安心耕种。”
属官领命而去,楚嫣然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河南、山东的山川河流。她深知,战乱之后,民心向背是根基,唯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吴军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此前开封乱象的教训犹在眼前,若不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再坚固的军事防线也终将崩塌。
政令颁布后,中原大地掀起了恢复生产的热潮。河南洛阳郊外,昔日荒芜的田野上,如今已是人声鼎沸。吴军士兵与百姓并肩劳作,有的挥舞锄头开垦荒地,有的合力修复堤坝水渠,孩童们在田埂上嬉戏,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看着翻新的土地,眼中含泪,抚摸着刚种下的稻种,感慨道:“自打清军南下,我们就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如今吴王爷的军队来了,不仅赶走了鞑子,还帮我们种地、修水渠,减免赋税,这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军队啊!”
在山东济南,楚嫣然亲自督办水利修复工程。她踩着泥泞的田埂,查看水渠修建进度,与工匠们一起探讨施工方案。得知部分农户因缺乏耕牛无法耕种,她当即下令,从官府粮仓中调出部分粮食,兑换成耕牛,分发给贫困农户。“百姓是社稷之本,只有让他们丰衣足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楚嫣然对身边的官员说道,语气诚恳。
在楚嫣然的全力推动下,中原地区的经济快速恢复。三个月后,河南、山东的农田大多恢复耕种,水利设施修缮完毕,夏粮喜获丰收,粮仓渐渐充盈,百姓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市集上人头攒动,商户们开门迎客,商品琳琅满目,昔日萧条的景象一扫而空,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此同时,苏婉清正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使命——联络中原各地的大儒与士族领袖,争取他们的归附。中原士族传承千年,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地方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支持与否,直接关系到吴军在中原的统治根基。
苏婉清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与中原不少大儒、士族领袖素有交往。她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裙,带着几名随从,遍历河南、山东各地,拜访隐居的大儒与士族宗主。
在河南嵩山脚下的一座书院中,苏婉清见到了着名大儒黄宗羲。黄宗羲因不满清军统治,隐居于此,潜心治学。苏婉清登门拜访时,黄宗羲正在书房着书,听闻是吴军使者来访,起初并不愿相见。
“黄先生,晚辈苏婉清,今日前来,并非为了游说先生出山为官,只是想与先生探讨天下大势,聊聊汉家天下的未来。”苏婉清站在书房门外,声音温和却坚定。
黄宗羲闻言,心中一动,沉吟片刻后,下令开门迎客。书房内,笔墨纸砚整齐摆放,墙上悬挂着一幅“复汉兴邦”的书法作品。苏婉清落座后,并未急于劝说黄宗羲归附,而是与他畅谈治学之道、天下苍生。
“先生,如今清军占据北方,南明偏安江南,中原大地历经战乱,百姓苦不堪言。我家王爷吴三桂,志在复汉家天下,救万民于水火,如今已平定中原,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正是民心所向。”苏婉清缓缓说道,目光真诚,“先生素有济世之才,心怀天下苍生,若能出山相助,为中原百姓谋福祉,实乃万民之幸。”
黄宗羲看着苏婉清,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隐居多年,并非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是见惯了各路诸侯争权夺利,早已心灰意冷。“吴王爷真能做到以人为本,善待百姓,复我汉家衣冠?”黄宗羲沉声问道。
“先生若有疑虑,可亲自前往各地考察,看看百姓的生活是否有所改善,看看吴军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军纪严明、不扰民生。”苏婉清坦然道,“我家王爷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汉家天下的恢复,离不开百姓的支持,更离不开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的辅佐。只要先生愿意,王爷愿以师礼相待,聆听先生的教诲。”
随后几日,苏婉清陪同黄宗羲游历河南各地,亲眼目睹了吴军士兵与百姓和睦相处、农田丰收、市集繁荣的景象。看到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黄宗羲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深知,如今的吴军,与那些只知争权夺利的诸侯不同,他们真正为百姓着想,有能力恢复汉家天下的太平。
“罢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汉家天下危在旦夕,吴某有如此胸襟与抱负,我黄宗羲愿出山相助,为复汉兴邦尽一份绵薄之力。”黄宗羲长叹一声,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
说服黄宗羲后,苏婉清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山东曲阜,拜访孔氏家族。孔氏家族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在中原士族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苏婉清以“复汉家天下、保文化传承”为号召,向孔氏宗主阐述吴军的理念与抱负。
“孔先生,清军入关以来,焚毁典籍,屠杀儒生,汉家文化面临灭顶之灾。我家王爷敬重儒学,重视文化传承,若孔氏家族能归附吴军,王爷愿下令保护孔府、孔庙,修缮典籍,扶持儒学发展,让汉家文化薪火相传。”苏婉清言辞恳切。
孔氏宗主深知,如今吴军势大,且善待百姓、重视文化,是恢复汉家天下的希望。他召集家族成员商议后,决定归附吴军,并亲自撰写檄文,号召中原士族支持吴军,复汉兴邦。
在黄宗羲与孔氏家族的带动下,中原各地的大儒与士族领袖纷纷响应。河南的范氏、吕氏家族,山东的王氏、赵氏家族,相继派遣使者前往郑州,表示愿意归附吴军,为吴军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不少士族子弟还主动投身吴军,或参与地方治理,或加入军队,为后续南下江南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郑州中军帐内,吴三桂看着苏婉清送来的归附名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名单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中原大儒与士族领袖的名字,这意味着吴军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已彻底稳固。
“婉清,辛苦你了。”吴三桂说道,“中原士族的归附,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实力,更赢得了民心与文化上的认同,这比攻占十座城池更为重要。”
苏婉清微微躬身,笑道:“王爷过奖了。这一切,皆因王爷推行仁政,深得民心。如今中原百姓安居乐业,士族倾心归附,我们南下江南的时机,已然成熟。”
吴三桂点了点头,目光望向南方,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中原已定,民心所向,士族归附,接下来,便是挥师南下,平定江南,一步步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中原大地之上,金色的光芒笼罩着丰收的田野、繁华的市集与巍峨的城池。楚嫣然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苏婉清的奔走联络,让士族倾心归附。中原大地,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更凝聚起了复汉兴邦的磅礴力量。吴三桂与他的红颜团队,正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等待着南下江南的号角吹响,向着一统天下的目标,奋勇前进。
喜欢吴三桂称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吴三桂称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