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太平军北伐三路大军如三支利箭,撕裂中原腹地,直刺清廷心脏京津之际,南方的长江中游战场,战云再次密布,肃杀之气弥漫江天。
曾国藩深知“攻其必救”之理,更兼清廷一再严旨催逼,言辞峻切,关乎身家荣辱。他不敢怠慢,与四川总督骆秉章、陕西驻防将军多隆阿迅速联络,再次纠集起规模空前的湘军、川军及陕甘绿营,号称二十万,水陆并进,舳舻相接,旌旗蔽空,浩浩荡荡杀奔武昌而来。
江面上,湘军水师战船密布,仿西洋炮舰位列其中,风帆鼓荡,气势汹汹。陆路上,步骑大军卷起漫天烟尘,蹄声如雷,矛戟如林。
其声势之浩大,远超以往任何一次西征。他们的战略意图明确且传统:
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拿下太平军经营日久的重镇武昌,逼迫太平军北伐主力星夜回援,从而化解京畿岌岌可危之局面。
“涤生兄,此番我联军水陆并进,雄师十数万,声势震天!长毛主力尽数北去,武昌必然空虚,纵有留守,亦不过疥癣之疾。我军挟此泰山压卵之势,必可一鼓而下,克竟全功!”
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站在高大的座舰船头,江风拂动他的衣袂,他望着远处水天相接处渐渐清晰的城市轮廓,语气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曾国藩手捻胡须,目光沉凝,并未因彭玉麟的乐观而舒展眉头。他收到过一些来自探马零星和江南大营旧部的关于武昌城防变化的模糊情报,提及武昌土木大兴、铁壁森然,多数人认为不过是守军虚张声势,只不过是些许加固而已。
“雪琴不可轻敌。杨秀清此獠,非寻常草莽可比,狡诈多端,尤擅奇技淫巧,每每出人意表。武昌乃其根本巢穴,经营日久,岂能无备?我等还需谨慎再三。”
然而,当联军真正兵临城下,列阵于武昌周遭时,眼前所见的景象,远远超出了他们所有人最坏的想象,乃至颠覆了他们对城池的认知。
昔日的武昌城墙,已经披上了一层由钢铁、混凝土构成的狰狞外壳,在阴沉的天空下泛着冷硬的灰黑色光泽。
城墙墙体被明显加高、增厚,关键地段,如城门、拐角处,更是包裹着厚重的铆接钢板,并构筑出许多尖锐的棱角,使得城墙的轮廓显得怪异而充满攻击性。传统的垛口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低矮、狭长、覆盖着厚重装甲的射击孔,如同巨兽眯起的眼睛,透出森然杀机。
城墙之上,每隔百步左右,便耸立着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圆形堡垒,顶部如同巨大的倒扣铁盘,边缘光滑,隐隐有金属光泽闪烁,似眼非眼,冷漠地俯瞰着城外旷野。
更令人心悸的是,原本被视为防御弱点的沿江一带。昔日可供抢滩登陆的沙洲、缓坡,如今已被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群所覆盖。巨大的暗堡半埋于加固堤岸之下,只露出一个个黑洞洞的射击孔,如同蛰伏在泥沼中的鳄鱼,冷冷地注视着波光粼粼的江面。
江防炮台的数量激增数倍,那些新式火炮的形制与清军熟悉的红衣大炮和洋炮都截然不同,炮管更加修长,结构复杂,配有奇特的制退复进装置,黑洞洞的炮口散发着令人不安的气息。
湘军精锐斥候冒死抵近侦察,带回的消息更是让久经沙场的曾国藩都感到脊背阵阵发凉:
武昌城外,原本空旷的郊野、村落,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数道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壕沟体系如同巨大的蛛网,将城池紧紧环绕。壕沟之间以曲折的交通壕相连,其间遍布层层叠叠、带着尖锐倒刺的铁丝网,以及削尖的木制鹿砦。
更有情报说,在那些看似平常的土坡、路径之下,埋设着一种触之即爆的“妖物”,威力骇人。
整个武昌城,连同其周边广阔区域,仿佛变成了一只蜷缩起来、浑身布满钢铁尖刺与死亡陷阱的洪荒巨兽。
“这……这究竟是何种城池?莫非杨秀清妖人,真能驱使鬼神,搬来了一座铁山不成?”
一位身经百战的川军老将望着远处的景象,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但箭已上弦,岂能不发?联军依仗绝对兵力优势,以及后方朝廷的催逼,在经过短暂而压抑的观望后,还是按既定计划,发起了第一波试探性的猛烈进攻。
首当其冲的,是彭玉麟引以为傲重新组建湘军水师。上百艘大小战船,在江面上一字排开,桅杆如林,风帆猎猎。随着令旗挥下,火炮齐鸣,声震寰宇,硝烟顷刻间弥漫江面。无数炮弹呼啸着砸向武昌江岸的工事和城墙,试图以猛烈炮火压制守军,为后续舢板小船运送的登陆部队清扫障碍,打开突破口。
然而,预想中城头守军慌乱还击、火炮对射的场景并未出现。江防炮台和那些暗堡异常沉默,只有零星的、精准的点射,偶尔敲掉过于靠近的清军哨船。
直到清军炮火稍歇,大批满载步兵的舢板、长龙船鼓起余勇,奋力划向岸边,试图抢滩登陆时,死亡之幕才骤然拉开!
“轰!轰!轰!轰——!”
猛烈集中又精准得可怕的炮火,从那些沉默已久的江防暗堡、加固炮台以及城头新式堡垒中猛然爆发!炮弹破空之声尖锐刺耳,远超清军火炮的沉闷,爆炸的火球更加炽烈,冲击波裹挟着弹片横扫江面和水际滩头。
尤其是那些顶部带着“圆盘”的堡垒中射出的炮弹,仿佛长了眼睛一般,往往数炮齐射,便能精准覆盖湘军水师的指挥舰或大型炮船所在水域。一时间,江中水柱冲天,木屑横飞,几艘仿西洋炮舰接连中弹,燃起熊熊大火,缓缓倾覆。
与此同时,城墙上那些低矮的射击孔后,也爆发出连续而密集,如同无数滚雷汇聚的恐怖声响!
“嗤嗤嗤嗤——!”
那是重机枪在咆哮!子弹如同灼热的钢铁风暴,瓢泼大雨般扫向试图登陆的湘军小船和已冲上江滩的士兵。其火力之猛烈、持续性之强,完全压制了湘军使用的昂贵前装线膛枪。
湘军精锐勇丁,往往刚跳下船艏,还未站稳脚跟,便被这密集的弹雨成片扫倒,鲜血瞬间染红了江边浅水与沙地,哀嚎声被更猛烈的枪炮声淹没。
陆地上的进攻同样惨不忍睹。湘军惯用的依仗血气之勇结成的密集阵型冲锋,在武昌城外复杂的障碍区前,彻底失去了效用。
冲锋的士兵们不得不费力地攀爬铁丝网,跳跃壕沟,速度大减,队伍散乱,成为了守军交叉火力的绝佳标靶。
那些隐藏在伪装网和土木掩体下的侧射堡垒,喷吐出的致命火舌如同死神的镰刀,从极其刁钻的角度扫过开阔地,收割着生命。
偶尔,一声格外沉闷剧烈的爆炸声响起,地面为之震颤,则是冲锋的士兵不幸触发了埋设的地雷,刹那间烟尘混合着血肉冲天而起,残肢断臂四处飞溅,留下触目惊心的弹坑。
进攻持续了不到两个时辰,太阳尚未偏西,湘川联军便在武昌城下丢下了数千具尸体,伤者更众。
然而,他们甚至连最外围的一道壕沟体系都未能完全突破,更遑论触摸到那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城墙。
江面上,彭玉麟苦心经营的水师损失了数十艘大小战船,其中包括几艘被他视为杀手锏的西洋炮舰,残存的船只帆破桅折,狼狈不堪地向上游安全水域撤退,江面上漂浮着无数碎片和尸首。
曾国藩在中军大营,远眺着战场方向,听着前线将领不断传来的噩耗,脸色铁青。他望着远处那座在硝烟与火光中若隐若现、岿然不动,仿佛不可摧毁、不可战胜的钢铁之城,一股前所未有的无力感从心底不可抑制地升起,瞬间传遍四肢百骸。
他终于彻底明白,他们面对的,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些依仗人多势众取胜的农民起义军。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有着不可思议工程技术以及致命高效的武器系统所共同武装起来的超级要塞。
可是这是林阳呕心沥血,为这个时代量身打造近乎无解的“马奇诺防线”。
围魏救赵之策,在这座名副其实的坚城铁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此可笑可怜。他们不仅未能撼动北伐军的后方,缓解京畿之危,反而将自身十数万精锐,拖入了一场看不到任何胜利曙光、只有无尽鲜血和消耗的绝望泥潭。
与此相对的,是武昌城头。一面巨大的太平军黄色旗帜,在弥漫的硝烟中傲然挺立,猎猎作响。旗帜之下,守军官兵面容沉静,依凭着这钢铁堡垒,沉着地操作着各种致命武器,高效地补充弹药。他们的眼神中,没有慌乱,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对于来犯之敌的冷蔑。因为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们早已在这座“超级要塞”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了无数次贴近实战的演练。
林阳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更是基于绝对技术优势而产生的坚不可摧的必胜信念,以及足以碾压这个时代任何传统进攻手段的绝对防御力量。
太平军北伐部队的后方,稳如磐石。
喜欢双穿之:太平军铁蹄横扫清廷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双穿之:太平军铁蹄横扫清廷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