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朱樉平日张口闭口操生杀大权,掌天下命脉,若说他对皇位毫无觊觎之心,怕是无人相信。
晋王朱棡更是用看痴儿的眼神盯着他,仿佛在说二哥你莫不是昏了头。
方才燕长倾讲授如何将天子之权化为藩王之权时,就数他俩听得最是专注。
那副如饥似渴的模样,恨不得立刻就能将天子权柄据为己有。
此刻却说什么窃权该杀?
莫非还要当场以死谢罪不成?
被朱棡这般盯着,朱樉也觉不妥,干咳两声道:
咳咳,咱们这是家事,与外人不同。
众皇子神色微妙地收回目光,不再多言。
暗室中的朱元璋闻言,倒是微微颔首,略显赞许。
皇子们争夺权柄,终究是朱家内部之事。
但若丞相、朝臣或地方官员胆敢染指皇权,所有皇子自当同仇敌忾,共诛外敌!!!
朱元璋虽赞同朱樉所言,却绝不会容许他染指朱标的储君之位。
传承若在开国时便失序,后世必将血流成河。
前车之鉴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大唐皇位更迭屡屡伴随杀戮。
朱元璋深恶此道,故立国之初便册立朱标为太子,更破例令太子与天子共掌朝政,以此昭示他对朱标的坚定支持,断绝群臣投机之心。
教室内,燕长倾对朱樉之言置若罔闻,指向黑板上纵向排列的【天子】、【丞相】、【京师文武百官】、【地方州府县官】,肃然道:
“天子之拳,乃根本之权!”
“唯有握紧此拳,方能号令天下!”
“若天子失其拳,则丞相、百官、地方官必反客为主,甚至取而代之!”
“记住——非天子掌拳,而是掌拳者为天子!”
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皆面露恍然。
暗室中的朱元璋亦心潮翻涌。
【天子之拳,方为万权之本!】
【得此拳者,诸权自附;失此拳者,万事皆休!】
【虚权无益,唯拳即权!】
此刻,他对权力本质的领悟,愈发深刻。
朱元璋再次深刻体会到《屠龙技·第一核心之【权】》【究竟要历经多少代 ,才能淬炼出如此透彻的洞见?】
他对马恩·马克思及两位完善《屠龙技》的无名圣贤愈发好奇。纵览青史,从未有人能在权术之道上达到这般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心术造诣亦不及此书所载之万一!
……
见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皆露恍然之色,燕长倾提笔在黑板【天子】旁写下【朱元璋】,于【丞相】处补注【胡惟庸】,转身道:
“既已明理,便以当朝为例——陛下与丞相胡惟庸的博弈,终局当如何?”
“是丞相稳坐朝堂,还是身败族灭?”
轻描淡写间,当朝首辅的生死已成教学案例。这般气魄令众皇子震骇相视——那可是总领百官的独相!即便太子朱标亦需礼让三分的存在,此刻竟沦为验证《屠龙技》的试金石?
暗室内,朱元璋的目光骤然锐利如刀。
窥光孔外,燕长倾依旧从容不迫地站在讲台上,仿佛只是在谈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此人竟能洞悉朕的心思?!】
朱元璋内心掀起惊涛骇浪。他确信,除了锦衣卫,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要彻底铲除胡惟庸的打算。
朝中重臣最多察觉到他对于胡惟庸专权的不满,或许会猜测他可能将胡惟庸贬谪出京。但绝不会想到,他竟要置胡惟庸于死地。
胡惟庸在朝中党羽遍布,其背后的淮西集团更是根深蒂固。而朱元璋自己,某种意义上也是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
要动胡惟庸,就必须撼动整个淮西集团。这无异于自断臂膀——毕竟当年正是依靠这些淮西旧部,他才得以建立大明。
一个 ,怎会轻易削弱自己的力量?
正因如此,即便朝臣们感受到朱元璋对胡惟庸的不满,也绝想不到他会如此决绝,甚至不惜削弱淮西集团。
至于燕长倾是否信口开河?朱元璋绝不相信。能参透《屠龙技》,又能 宗室制度隐患之人,岂会妄言?
教室内,朱标与朱橚面露忧色,而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则跃跃欲试,仿佛迫不及待要猜测当朝 的命运。
众人都清楚当朝丞相胡惟庸在朝堂上的权势之盛,更明白若是这位丞相出了差错,必将在朝廷掀起惊涛骇浪。
阻拦?且不论他们是否有这个能耐,即便有,也绝不会出手干预。
既然父皇决意要处置胡惟庸,自然有其缘由。
他们只需遵从父皇旨意便是。
唯愿此事不要牵连太多无辜,以免酿成大祸。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首领李善长举荐同乡兼姻亲胡惟庸出任右丞相。
陛下见其才干过人,加之胡惟庸素来行事谨慎,便准了这道奏请。
至洪武十年九月,胡惟庸晋升左丞相,成为朝中唯一的丞相。
如今洪武十二年,这些年间他在朝中大肆安插亲信,培植党羽,不遗余力排除异己,使得淮西朋党势力急剧扩张,其地位也随之节节攀升。
更因其独断专行,许多生死升降等重要案件,常常不经陛下批示就擅自决断。
如今朝中百官敬畏丞相,竟已胜过敬畏天子。
诸位以为,这般行径,本质上是何表现?!
燕长倾简要陈述了胡惟庸近年来的所作所为,随即抛出问题。
......
听闻此问,太子朱标不假思索答道:
此乃僭越皇权之举。
燕长倾含笑追问:
哦?是僭越皇权,而非冒犯天子威严?
秦王朱樉冷笑接话:
他如今僭越皇权,父皇尚可暂且容忍。
若敢冒犯天子威严,那便是谋逆大罪!
届时莫说他本人,便是九族亲眷也难逃诛灭!
作为朱元璋之子,朱樉深谙父皇脾性。
尤其在修习燕长倾所授《屠龙技》,领悟天子威严对 的重要性后,他对朝局看得更为透彻。
若胡惟庸仅在政事上稍越雷池,或许父皇还会念及其才干暂作隐忍。
若有人胆敢以军权 皇权,洪武大帝必将以雷霆手段让天下人见识何为天子之怒!
燕长倾略一颔首,继续追问:
“依诸位之见,陛下会如何处置丞相胡惟庸?”
“是贬谪外放,保留虚职,安度余生?”
“还是革职下狱,削为平民,苟全性命?”
“抑或抄家灭族,身败名裂,株连朝野?”
面对燕长倾提出的三种结局,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陷入沉思。
这三种处置由轻至重。以他们对父皇的了解,第一种温和处置绝无可能——朱元璋要么隐忍不发,出手则必斩草除根。
照此推断,最可能的是第三种“抄家灭族”。但胡惟庸权倾朝野,党羽遍布,若行此雷霆手段,朝堂恐将空悬半数。
哪个官员敢说自己与丞相毫无往来?如此牵连之广,纵是洪武大帝亦需权衡。
暗室中的朱元璋目光灼灼,静候皇子们的答案。
片刻后,燕长倾问道:“可有决断?”
众皇子纷纷点头。
太子朱标率先开口:“儿臣以为当取中策——削职为民,留其性命。”
“附议。”
“儿臣亦然。”
“臣弟同此见。”
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三人同样支持太子朱标的观点。
依我之见,当是第三条——抄家灭族,身败名裂,株连众多。
我亦认同此解。
二哥三哥所言极是。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相继表明了立场。
暗室中的朱元璋望着太子的答案,不禁暗自摇头。
【标儿终究太过仁厚!】
【仅除胡惟庸而不清其党羽,又有何用?】
【那些幕后之人随时能再推出张惟庸、王惟庸......】
【唯有将胡党连根拔起,方能真正巩固皇权!】
【即便暂时影响朝政运转,亦在所不惜!】
【官员空缺大可提拔副职,再不济多开几科取士!】
【区区朋党,岂能抗衡朕的百万雄师?!】
【手握兵权,何惧党争?!】
讲堂内,燕长倾扫视众皇子,轻笑道:
诸位殿下皆认定陛下必除胡惟庸,唯在牵连范围存异。
朱标等人纷纷颔首。
燕长倾话锋一转:
若换种情形——胡惟庸并非骄横擅权之辈,而是勤勉奉公、百官称颂的贤相。
陛下可会罗织罪名除之?
又或换作他人为相,陛下可会同样处置?
此言一出,众皇子皆露踌躇之色。
若胡惟庸确系奸佞,他们自然支持铲除。
倘若胡惟庸是位勤勉尽责、深受满朝文武敬仰推崇的贤明丞相,或许就不必对他采取行动了吧?!
难道做个德才兼备的贤相,最终仍难逃被父皇处决的命运?!
若真如此,这世间岂非毫无公理可言?!
往后谁还敢立志成为贤臣良相?!
当个骄横跋扈、结党营私、僭越皇权的奸相会死!
做个清正廉明、众 赞的贤相也要死!
既然如此,何不选择前者?!
至少前者活得恣意痛快!
况且父皇若真要处置胡惟庸,与其他担任丞相之人又有何干系?!
除非继任者又是另一个胡惟庸!
......
父皇要处置胡惟庸,皆因其奢靡专横、结党营私、侵夺君权,自取 。
但若胡惟庸是位勤政爱民、德高望重的贤相,想必父皇也不会加害于他。
否则贤相亦遭屠戮,天下还有何公道可言?!
满朝文武谁还愿为大明尽忠职守?
更遑论辅佐天子治理天下!
届时百官离心,这般局面恐非父皇所愿。
太子朱标沉吟许久,终是道出心中所想。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虽未言语,眼中皆流露赞同之色。
暗室中的朱元璋闻言轻叹。
【终究太过年轻啊。】
【骄纵弄权的胡惟庸该杀!】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