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文朝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五年了。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新生儿,慢慢成长为一个活泼好动的六岁孩童。
这五年间,文朝又重新学习了走路、说话,探索着周围的一切,也适应了他在这个世界的新名字朱栋。他感受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新奇和乐趣。
至正二十一年秋,斑驳的树叶间透过的阳光,洒落在吴国公府那宽敞明亮且充满书香气息的学堂之内。
几排书桌整齐地陈列着,四周墙壁上挂着的字画,为这学堂增添了几分儒雅与文静。原本庄重肃穆的学堂气氛,却因为几个活泼好动的学生而变得紧张又充满趣味。
宋濂,这位饱学之士、治学严谨的先生,面容严肃地站在讲堂之上,他那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学生,沉稳而有力地说道:“今日,我们要讲授的是《论语?学而》这一经典篇章。此篇章蕴含着孔子的智慧与教诲,对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话音刚落,朱标便积极地举手提问,他那清澈明亮的眼神中满溢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先生,这句‘有朋自远方来’,您是如何理解的?”
就在这时,朱樉突然从书桌下掏出一把弹弓,脸上挂着不羁且略带狡黠的笑容,插话道:“依我看,这句话的意思必定是朋友从远方而来和我切磋,怎能不和他战个痛快?” 他边说边摆弄着弹弓,仿佛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学堂内的氛围瞬间变得剑拔弩张,充满了紧张与刺激。
朱栋见状,拍案而起,神情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个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朱栋身上,期待着他能有高深的解释。朱栋目光炯炯有神,胸有成竹地说道:“没错,这是抡语。” “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解释?”
朱樉问到,朱栋立刻抢答道:“这都不懂?学完武功要常抡人,超爽的!”
朱栋的话音刚落,朱樉立刻拿起书卷,嬉笑着向朱棡的屁股打去,口中喊道:“习武就得常练习,就像这句话一样,得时常找人切磋!”
朱棡傻笑着,似乎真的在享受这个过程,回应道:“确实很爽!” 一旁的朱英见状,无奈地摇头,对朱樉的行为感到无语。
这时,朱棡又好奇地问道:“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呢?”
朱栋比划着,认真地解释道:“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打架不用武器,得用拳头。”
话音刚落,朱樉一拳就打到一旁的朱?身上,并说道:“这是君子不器!”被打的朱?则是立马回击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旁的朱棣却悄悄地向朱元璋放在博古架最下面的青花瓷瓶爬去,那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朱栋见状,立刻飞身扑救,大声提醒道:“五弟!这不是你该玩的东西!” 朱元璋的元青花瓷瓶价值连城,他生怕被损坏,心急如焚。而宋濂在一旁看着,更是心惊胆战,生怕自己因此而受到牵连,俸禄不保。
接着,朱樉又引用了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朱栋立马扛起板凳,示范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人打架,必有大佬教做人。”
朱樉听后,立刻追着朱标喊道:“大哥,快教我写作业!” 朱标无奈,只好抱住柱子躲避。朱棡则抱着朱棣的大腿,喊着 “师”, 还递给他糖吃。
朱元璋在窗外看到这一幕,不禁笑出了声,觉得这师拜的好啊。
宋濂被朱栋的解释气得胡子都要揪掉了,他咆哮道:“朱栋!‘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你又该如何解释?”
朱栋毫不畏惧,抄起扫把舞得虎虎生风,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早上打听到仇人的住处,晚上就去干死他!”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怒气冲冲地破门而入,举起荆条就要打朱栋。
朱栋见状,赶紧抱头逃跑,还狡辩说这是 “子不教父之过”。
朱樉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说 “过” 通 “锅”,该让爹背黑锅。马秀英见状,赶紧端来点心救场,说朱栋解释的是战场版的《论语》,还悄悄在朱元璋耳边提醒他,当年他自己也是这样的。
最终,朱元璋宣布:“从今儿起,上午学文,下午习武!朱栋任 ‘抡语课代表’,专门教弟弟们打架。” “但是只能在演武场练习。”朱元璋补充道。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