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山往事”展示角刚布置好三天,就成了街坊们的打卡点。这天傍晚,周大爷攥着一张卷边的老照片走进超市,颤巍巍地递给林墨:“墨墨,我收拾老房子时翻出这个,你看这上面有你外公,还有……这地方看着眼熟不?”
照片比巴掌略大,边缘被磨得发毛,画面泛着陈旧的黄褐色。林墨借着收银台的灯光细看,瞬间屏住了呼吸——照片中央站着年轻的外公,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身边围着几位工友,身后是一座简陋的砖房,房檐下挂着“振山便民店”的木牌,而砖房右侧的土坡上,赫然刻着半个振远矿业的标志,与她在矿产图上见过的完全一致。
“这是振山超市的前身!”林墨的指尖抚过照片上的木牌,“外公说过,最早的便民店就开在老城区的坡上,后来才搬到现在的位置。可这矿场标志怎么会刻在土坡上?”
周大爷坐在休闲角的长椅上,慢慢回忆:“这照片是1985年拍的,那年便民店刚开业,你外公请街坊们吃流水席。我记得土坡上的标志是你外公亲手刻的,当时他说‘以后这里既要卖柴米油盐,也要记着咱们的根’,现在想来,这‘根’指的就是矿场吧?”
林墨立刻将照片拿去给陈建国看。陈建国用放大镜一寸寸扫过照片,当视线落在外公胸前的工装口袋时,突然停住了:“你看这里,你外公口袋里露着半截图纸,边缘的纹路和我们找到的矿产图一模一样。这张照片拍的时候,他应该正在筹划把矿场设备转移到国内。”
更意外的发现藏在照片背面。林墨用软布擦拭污渍时,看到一行用铅笔写的小字,字迹被水洇过有些模糊,拼凑起来是“坡下三丈,石中藏”。“这会不会是指矿场设备的埋藏位置?”苏哲凑过来,指着照片上的土坡,“老城区的地形几十年没大变,我们可以按照片的位置去实地找找。”
第二天一早,林墨带着照片、陈建国和苏哲来到老城区的东坡。这里如今盖满了居民楼,只有街角的一棵老槐树还保持着照片里的模样。陈建国对照照片辨认方向:“当年的便民店就在现在的社区活动室位置,那土坡应该就是活动室后面的小山坡。”
小山坡上长满了杂草,林墨按照“坡下三丈”的提示,用卷尺从老槐树根部开始丈量。走到标记点时,地面的一块青石板引起了她的注意——石板边缘有明显的撬动痕迹,上面刻着的花纹,与外公旧物箱里的铜徽章纹路完全吻合。
“就是这里了。”陈建国让人找来工具,撬开青石板后,露出一个深约半米的土坑,坑底放着一个生锈的铁盒。铁盒打开的瞬间,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里面没有设备,只有一本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和一张折叠的地图。
笔记本里记录着矿场核心设备的转移过程:1986年,外公为了避免矿场设备落入当地势力手中,将提炼稀土的关键仪器拆解后,分三批运回国内,一批藏在东坡的石洞里,一批存放在超市的密室墙后,还有一批交给了矿场的老技工保管。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着石洞的具体位置,就在小山坡的山体内部。
“这就说得通了。”陈建国感慨道,“你外公把设备藏在便民店附近,一是方便看管,二是想等时机成熟,用矿场的收益反哺街坊们。这张照片既是纪念,也是寻找设备的关键线索。”
就在众人准备进一步探查石洞时,苏哲发现不远处的树后有个人影一闪而过。“是谁?”他立刻追了过去,却只看到一辆摩托车绝尘而去,车后座的人穿着鼎盛超市的工作服。“是赵天磊的人!他肯定也盯上了矿场的秘密。”
林墨的心瞬间提了起来。她将笔记本和地图收好,对众人说:“赵天磊既然已经察觉,我们必须加快速度。苏哲,你联系施工队,以‘社区山体加固’的名义来探查石洞;陈爷爷,你联系当年的老技工后代,确认第三批设备的下落。”
回到超市后,林墨把那张老照片装裱起来,放在“振山往事”展示区最显眼的位置,旁边附上了一段文字:“1985年,振山便民店开业,外公说,这里是街坊们的烟火地,也是我们的根。如今,根还在,我们正循着初心前行。”
周大爷和老街坊们看到装裱好的照片,都围了过来。一位当年参加过便民店开业的老人说:“你外公当年就说,要让街坊们不仅有饭吃,还要有好日子过。现在你接着做这件事,他肯定特别高兴。”
傍晚打烊后,林墨站在展示区前,看着照片上外公年轻的笑容,心里格外坚定。她知道,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打开的,不仅是矿场设备的线索,更是外公未完成的心愿。赵天磊的觊觎让前路充满挑战,但有街坊们的支持,有陈建国和苏哲的帮助,还有外公留下的这些线索,她一定能找到设备,完成外公的嘱托。
月光透过超市的窗户,洒在老照片上,仿佛为画面中的人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林墨轻轻抚摸着照片的玻璃镜框,轻声说:“外公,我们找到线索了,很快就能完成您的心愿。您放心,振山超市会越来越好,矿场的秘密也会用在正途上,不辜负您的坚守。”
喜欢外公的神秘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外公的神秘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