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配送服务运营满一个月时,苏哲提交的用户分析报告显示:振山超市的线上用户留存率达68%,但本地仍有40%的消费者习惯使用大型连锁超市的线上平台。“大型超市的优势是商品种类多,但配送慢、对本地需求响应不及时;我们的核心优势是‘本地熟、配送快、服务暖’,这正是抢占市场的突破口。”林墨在市场策略会上,将抢占本地线上市场的核心定为“以本地特色筑壁垒,以极致服务拉增量”。
差异化竞争的第一步,是打造“本地专属商品库”。林墨带着采购团队走访老城区的手工作坊和周边农户,签下了12家本地特色商户的独家线上授权——包括张记手工馒头、李奶奶酱菜、东坡村现摘蔬菜等。这些商品只在“振山便民”小程序上架,还标注了“本地直供”标识和商户故事。“张记馒头每天早上6点新鲜出锅,我们7点就能上线,配送到家还是热乎的;东坡村的蔬菜早上采摘,上午10点前就能送到顾客手里,这是大型超市根本做不到的。”苏哲在小程序首页设置了“本地特色专区”,上线当天就吸引了200多新用户下单。
针对大型超市“配送半径广、时效难保证”的短板,林墨推出“分钟级配送”服务。她将配送区域细分为1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2-3名专职配送员和1个临时补给点,补给点里提前备好常用商品。“老城区核心区域实现‘15分钟达’,最远的新城区也能‘30分钟内必达’,比大型超市的‘次日达’快了整整一倍。”赵天磊拿着优化后的配送路线图介绍,“我们还推出‘应急单’服务,像孩子的奶粉、老人的药品,可优先配送,最快5分钟就能送到。”
用户裂变活动则让线上用户量呈几何式增长。林墨设计了“老带新双福利”活动:老用户邀请好友注册小程序,双方各得10元无门槛优惠券;邀请3名好友下单,老用户可获得“免费配送月卡”,当月所有订单免配送费。为了激发用户分享意愿,苏哲在小程序里增加了“街坊晒单”功能,用户发布带图好评并分享到社区群,可获得5元积分,积分能直接抵扣现金。“上线一周,就有1200名老用户发起邀请,新增用户突破3000人,其中60%都是通过社区群分享进来的。”苏哲展示着后台数据,“本地社区群的传播力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强。”
品牌推广则紧扣“本地情怀”。林墨与本地社区合作,推出“振山便民日”活动:每周三在各社区举办“线上下单体验会”,现场教居民使用小程序,下单即送本地特色小礼品;她还邀请本地网红“老街坊李姐”来超市直播,李姐带着粉丝线上逛超市,重点介绍本地专属商品和分钟级配送服务,直播两小时就带动线上订单1500多单。“很多粉丝留言说‘没想到家门口的超市这么贴心’,这就是我们的品牌优势——扎根本地,懂街坊需求。”负责推广的员工说。
为了巩固市场份额,林墨建立了“用户专属服务体系”。根据用户的购物记录,小程序会自动推送个性化推荐——给宝妈推荐母婴用品组合,给老人推荐易消化的食品,给上班族推荐速食套餐。每月还会举办“用户座谈会”,邀请线上活跃用户来超市提建议,上个月就根据用户建议,新增了“宠物用品专区”和“办公用品速达”服务。“大型超市的推荐都是算法生成的,我们的推荐是‘街坊式’的,更懂本地人的生活习惯。”林墨说。
竞争过程中,有大型连锁超市试图通过“低价促销”抢夺用户,但林墨坚持不打价格战,而是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应对。“他们的低价是临时的,我们的服务是长久的。”她举例说,有顾客反映大型超市的生鲜配送常出现压坏情况,振山超市立刻升级包装,采用分层防震设计;对方推出“满50减5”活动,振山则推出“买生鲜送本地蔬菜”,用更贴合本地需求的福利留住用户。“半个月下来,我们的用户流失率不到3%,反而有不少从大型超市转来的新用户。”苏哲欣慰地说。
两个月后,“振山便民”小程序的本地注册用户突破1.2万人,覆盖了老城区及周边3个新小区的80%住户,线上销售额占比从25%提升至45%,成为本地线上超市的“龙头”。本地商圈协会特意邀请林墨分享经验,她在分享会上说:“抢占本地线上市场,靠的不是资本和规模,而是对本地需求的精准把握,对街坊的真心付出——这才是别人抢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庆功会上,赵天磊带着配送团队捧着“配送零投诉”的锦旗走来,张姐则展示着线上用户的好评截图。林墨看着团队成员们的笑容,心里格外坚定:“抢占市场只是第一步,未来我们还要把‘振山便民’的模式复制到周边社区,让更多街坊享受到贴心的线上服务。”窗外的夜色中,超市的配送车仍在穿梭,车灯照亮了老城区的街巷,也照亮了振山超市的线上发展之路。
喜欢外公的神秘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外公的神秘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