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三千人马直扑多伦诺尔,如同一把尖刀,抵近了清军在漠南的软肋。多伦诺尔不仅是重要的物资囤积点,更是连接绥远与呼伦贝尔前线的重要节点,一旦失守,北疆防线将被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
“皇上,俄人来势汹汹,多伦诺尔守军仅有一协(约两千五百人),且多为绿营,装备陈旧,恐难抵挡!”王士珍忧心忡忡。
朝堂之上,主和之声再次抬头,认为应为大局着想,暂时放弃多伦诺尔,避免与俄军发生正面冲突。
溥仪看着地图上多伦诺尔的位置,眼神锐利。退?一旦退了,俄军气焰将更加嚣张,哲布尊丹巴会彻底倒向俄国,整个蒙古局势将彻底失控!届时,北疆将永无宁日!
“不能退!”溥仪斩钉截铁,“多伦诺尔不仅关乎物资,更关乎朝廷在蒙古的威信!今日退一步,明日俄寇就敢兵临张家口!”
他深知,此时必须展现出比俄国人更硬的骨头!
“传旨绥远将军,立刻抽调所有能动用的新军骑兵,携带全部‘雷霆铳’,火速驰援多伦诺尔!告诉守将,朕不要他死守,但要他像一颗钉子,给朕死死钉在那里,等待援军!”
“命令野狐岭前线,抽调部分精锐,沿铁路南下,策应多伦诺尔方向!”
“还有,”溥仪目光一闪,“将我们库存的那几门实验性的、射程更远的‘破虏二号’野战炮,也调往多伦诺尔!朕要让俄国人尝尝我们新炮的滋味!”
这是一场赌博,将宝贵的预备队和尚未完全定型的新式武器投入一场前途未卜的战斗。
然而,就在军事调遣紧张进行的同时,西苑兵工厂内,一项关乎帝国工业根基的技术,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
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爆炸后,化学坊与化工厂联合攻关的“合成氨”项目,终于迈过了最艰难的门槛!他们利用电解得到的氢气和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采用高压吸附等简陋方法),在特定的高温高压反应釜(经过特殊加固)和一种偶然发现的天然矿物催化剂的作用下,成功合成了微量的氨气!
当那带着刺鼻气味的无色气体从管道中缓缓导出,被水吸收制成第一瓶稀薄的氨水时,所有的工匠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氨!这是制造化肥和硝酸(进而制造更高级炸药)的关键原料!有了它,帝国的农业和军事工业,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皇上!我们成功了!虽然产量还很低,但这条路走通了!”李工匠捧着那瓶氨水,双手颤抖地向溥仪报喜。
溥仪看着那瓶看似普通的液体,心中波澜起伏。合成氨的成功,其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一场战役的胜利!这意味着,帝国在基础化工领域,终于追上了世界最前沿的步伐(哈伯法于数年后才真正成熟)!
“立刻扩大实验规模,优化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不惜一切代价,提高产量和效率!”溥仪强压激动下令,“同时,以此为基础,着手研究硝酸和硝铵炸药的工业生产工艺!”
化肥与炸药,一体两面。和平时期富国强民,战争时期克敌制胜!
科技的突破,为帝国注入了新的底气。
数日后,多伦诺尔前线。俄军哥萨克骑兵率先发起了凶猛的冲锋,试图凭借马速一举冲垮清军简陋的阵地。然而,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击。
部署在侧翼高地上的“破虏二号”野战炮,以其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度,将炮弹准确地砸在俄军骑兵的冲锋路线上。虽然数量不多,但突如其来的精准炮火,极大地迟滞了骑兵的冲击速度。
紧接着,清军阵地上为数不多的“雷霆铳”再次发威,近距离的猛烈爆炸将冲近的骑兵连人带马掀翻。
更重要的是,驰援而来的新军骑兵,装备着精良的“启明一式”,利用射程优势,从侧翼对俄军步兵进行了凶狠的打击。
战斗异常激烈,清军凭借着新式火器和顽强的意志,硬生生顶住了俄军第一波猛攻。俄军指挥官发现清军并非想象中那般孱弱,且拥有古怪而犀利的火器,攻势为之一缓。
多伦诺尔,暂时守住了!消息传回,再次振奋了朝野!
然而,就在北疆局势因多伦诺尔的坚守而稍缓之时,关外传来了一个令人极度不安的消息——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包括数艘新式战列舰,突然出现在黄海海域,进行大规模实战演习!其演习区域,距离大清海岸线,近在咫尺!
赤裸裸的武力炫耀和战争威胁!
喜欢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