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转眼已是三载光阴。养心殿的窗棂上,凝结的冰晶在晨光中闪烁着细碎光芒,隐约透出几分暖意。殿内,年轻的皇帝穿着一身新制的锦缎常服,坐在暖炕边,小口品尝着御膳房精心准备的早点。
侍从李德全侍立一旁,面带笑意:陛下,今日天气甚好,冰雪初融。民间常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春天就要到了。
皇帝轻轻颔首,放下手中的点心,目光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按照他记忆中的轨迹,此刻的天下本该是另一番景象:南方枪声乍起,旧秩序在时代浪潮中动摇,新的力量在动荡中萌芽。
然而,此刻的皇城内外,京城依然保持着表面的平静。没有预想中的动荡,没有各地纷起的变故,也没有南方新立的政权。
历史的走向,因他的到来已然改变。
那位南方的领袖人物放弃了原先的主张,转而选择合作的道路。此刻他正在岭南,凭借自身影响力,协助地方大员稳定局势,筹措物资,调解纠纷,展现出顾全大局的姿态。失去了这面旗帜,各地原本蓄势待发的力量顿时群龙无首,有的选择潜伏,有的转为观望。
而朝廷这边,虽然外有强敌环伺,内部也因新政和战事承受压力,但中枢的权威,在年轻皇帝一系列果断举措之后,反而得到巩固。特别是边疆战事告捷、新式军备初显威力的消息传开后,朝野上下对这位年少却见识不凡的君主,平添了几分信心。
......就这样改变了吗?皇帝心中暗忖,仍觉不可思议。他避免了一场巨大的动荡,这确实是他所愿。但这也意味着,他失去了破旧立新的契机。陈旧的体制、沉重的包袱,依然需要他在现有框架内循序渐进地改革。这条路,或许更加任重道远。
陛下,徐大人求见。殿外侍从的通传打断了他的思绪。
徐世昌步入殿内,神色从容,行礼后奏道:陛下,南方各省官员联名上奏,恭贺新春,并再次表明,值此国家面临挑战之际,必当恪尽职守,同心协力,共渡时艰。奏折中的潜台词很明白:南方,暂时安定了。
皇帝微微点头,这在他的预料之中。南方领袖的转变,加上精锐部队的南下驻防,以及地方大员的竭力维持,使得各地官员都选择了审时度势。
传谕张之洞,南方安定,功在社稷。令他继续留意,特别是那些海外归来的学子动向。皇帝吩咐道。他明白,变革的种子并未消失,只是改变了形态。那些深受新思潮影响的年轻人,依然是需要关注的因素。
臣遵旨。
徐世昌退下后,皇帝的注意力回到了技术发展上。历史的转变给了他宝贵的时间,必须善加利用。
格物院那边,新材料的研究可有进展?他询问书记官。
回陛下,研究组根据之前的发现,正在进行系统测试。目前看来,松脂提取物确实对材料处理有促进作用,但最佳配比和工艺尚在摸索。
命他们加快进度。皇帝道,另外,通知奉天工坊,新式交通工具的设计可以开始了。先制作木质模型,验证传动结构。他打算用相对简单的设计来验证新技术,同时也能提升军队的机动性。
遵命。
还有,新式军备的实战报告分析如何?下一步改进重点是什么?
兵部和格物院正在联合研究,初步建议是加强正面防护,改进减震系统,并尝试为部分装备加装通讯设备,以改善指挥联络。
为新式装备配备通讯设备?皇帝眼中闪过赞许之色。虽然现在的设备还很笨重,但这是提升作战效能的必经之路。
准奏!命他们尽快拟定方案。
一条条诏令发出,帝国的技术研发在相对平稳的局势下得以持续推进。没有了预想中的动荡,这个春天,对朝廷而言似乎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
然而,皇帝心中并未放松警惕。他深知,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外敌在边境受挫,却未伤根本,正在酝酿新的动作。北方邻国不会善罢甘休,其他列强也在虎视眈眈。而帝国内部,守旧势力的阻力、技术推广的困难,以及南方微妙的气氛,都是潜在的问题。
他推开窗户,一股带着春意的微风拂面而来。远处,皇城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流光溢彩,依然彰显着帝国的威严。
既然历史已经改变,皇帝望着远方,轻声自语,手掌缓缓握紧,那就让朕,亲手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个未来,不再有预想中的动荡,但注定充满各种挑战。而他,这个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年轻君主,将独自面对这一切。
喜欢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