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日的沉淀,当核心重臣们再次齐聚乾清宫西暖阁时,气氛已然不同。昨日的复盘带来了清醒与压力,也催生了更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每个人都带着深思熟虑后的方略,准备为帝国的未来擘画蓝图。
朱由检依旧端坐主位,目光扫过众人:“诸卿,昨日已理清旧账,今日当共绘新篇。朕常思,朕之大明,当走向何方?是满足于眼下北虏暂退、内寇初平之局,做一守成之君?还是当有更宏阔之抱负,开创前所未有之盛世?”
他没有等待回答,直接抛出了自己的核心构想:“朕意已决!大明之未来,当定位为——立足于华夏文明之根基,融汇格物致知之精髓,构建一个技术领先、军事强盛、经济繁荣、制度高效,并有能力经略四方、泽被万邦的工业帝国!”
“工业帝国”四字,他掷地有声。尽管众臣对此概念的理解尚不完全清晰,但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气魄与远大志向。
“为实现此目标,”朱由检指向那幅《崇祯新政纪事图》空白的未来部分,“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朕以为当遵循‘巩固根基、重点突破、有序拓展’之总略。诸卿可就此,畅所欲言。”
孙应元与李镇华率先阐述军事方略:
“陛下,”李镇华代表军方发言,“臣与孙都督议定,未来五年,陆军当以‘精兵化’、‘合成化’为核心。新军规模控制在十五万以内,但需全面提升军官素养、强化诸兵种协同训练。参谋司将制定更详尽的演习与考核制度。”
孙应元补充:“重中之重,乃是组建一支具备远程投送与跨区域作战能力的‘快速反应兵团’,并大力扶持东江镇及登莱水师,发展海军!陛下所言‘铁甲船’,臣等心向往之!未来威胁,必来自海上!”
徐光启与宋应星则勾勒出科技发展的路线图:
“格物院未来五年,拟定了三大攻坚方向。”徐光启声音洪亮,“一为‘动力之源’,集中力量改进蒸汽机,望其能用于矿场排水、工坊驱动,乃至陛下所言‘火车’之构想!二为‘材料之基’,着力提升钢铁产量与质量,研发特种合金。三为‘化学之钥’,深化对火药、染料、酸碱的研究,并探索石油之应用。”
宋应星更具体:“军工方面,后装线膛枪、连发火铳、大口径榴弹炮将为研发重点。同时,格物院将设立‘农学’、‘医学’分科,使科技真正惠及民生。”
韩爌与王在晋提出了内政与经济的施政要点:
“内政之要,在于‘吏治’与‘民生’。”韩爌神色郑重,“臣建议,改革考成法,将新政推行成效、民生改善程度,作为官员升黜核心标准。同时,于各省设立‘新政督办司’,直属于内阁,强力推进清丈田亩、兴修水利、鼓励垦荒等务。”
王在晋则聚焦经济:“‘大明皇家银行’需加速铺设全国分号,逐步将田赋、盐课等纳入银元券体系。同时,可尝试发行‘国家建设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兴修全国主干官道、疏浚大运河等重大工程。对官营工坊,除军械外,当鼓励其生产民用品,并与民间匠坊合作,带动百工兴盛。”
最后,朱由检整合各方意见,做出了战略决策与人事安排:
“善!诸卿之见,与朕不谋而合!”朱由检眼中精光闪动,“即此定策:
军事上,准孙、李所请。着孙应元全权负责陆军‘精兵合成’之事。李镇华升任兵部右侍郎,兼参谋司总参谋,统筹全军规划。另,设‘海军衙门’,由朕亲领,王承恩协理,郑芝龙授提督职,开始筹建军港,建造新舰!”
科技上,格物院预算倍增!徐光启、宋应星放手去做!所需工匠、物料,朝廷全力支持!朕要在大沽口设‘船舶格物所’,专研巨舰、铁甲!
内政上,韩先生牵头,制定考成法新规及新政督办司章程。王尚书全力保障银行与债券之事。朕将下旨,明年于南京开设‘求是学堂’分校,并鼓励各省兴办实学书院!”
外交与开拓上,“命郑芝龙肃清东南海域,保护商路,并探索东番(台湾)、吕宋等地。命甘肃镇抚司,尝试与西域诸国、漠西蒙古恢复联络,重开商路。”
他目光灼灼,扫过每一位重臣:“此路线图,便是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我等共同奋斗之纲领!望诸君各司其职,戮力同心!朕将与诸卿,共铸此——铁与火、理性与荣耀并存之大明工业帝国!”
“臣等谨遵圣谕!誓死效忠!愿大明国运永昌!”众臣心潮澎湃,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开创历史的激动与决心。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