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问对的激昂心潮尚未平复,紧锣密鼓的实质性工作便已展开。次日,朱由检并未举行大规模朝会,而是在文华殿的一间僻静偏殿内,再次召见了郑芝龙。此番,御案上铺陈的不再是那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坤舆全图》,而是一份墨迹未干的《皇家海军讲武堂章程》草案,旁边还堆放着格物院呈送的关于数学、几何、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初步教材纲要。
殿内除了皇帝与郑芝龙,仅有侍立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以及被特许参与机宜、负责记录的新任翰林院侍讲、兼领求是学堂教务的年轻官员——此人是新政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实学”人才,精于数算。
“郑卿,坐。”朱由检神态比昨日更显从容,指了指案前的绣墩,“宏图大略需脚踏实地。海军之兴,首在人才。舰船可造,火炮可铸,唯通晓海事、忠于帝国、兼具格物之才的新式军官,非一朝一夕可得。这讲武堂,便是为我大明海军播下未来的种子。今日,你我便来审定这章程,务求其根基牢固,方向明确。”
郑芝龙恭敬落座,双手接过王承恩递来的章程草案。他虽是海战行家,但对于系统性地、规模化地培养军官,尤其是皇帝强调的“通晓格物”的军官,却感陌生。他仔细翻阅,只见章程条理清晰,从办学宗旨、校址选址、学员招募、学制课程、考核升迁到日常管理,皆有细致规定,远比他想象中那种类似私塾或传统武学的模式要严谨、复杂得多。
“陛下思虑周详,臣钦佩。”郑芝龙由衷赞道,“只是……这章程中所列课程,除航海、炮术、舰船操控、海战阵法等兵事之学外,数学、几何、天文、地理乃至物理、化学等格物科目,竟占了近乎半数课时?臣愚见,海上儿郎,勇猛善战、熟悉风涛为第一要务,如此注重文理,是否……”他斟酌着词句,未敢尽言,但意思很明显,担心这会磨灭了水手应有的悍勇之气。
朱由检似乎早有所料,微微一笑:“郑卿之忧,不无道理。悍勇之气,不可或缺,此乃海军之胆魄。然,仅有胆魄,不足以驾驭未来之海军。”他拿起一份格物院关于新型舰炮设计的说明图,“卿且看,未来之战舰,火炮射程更远,精度要求更高。若无几何之学,如何精确测算弹道?若无数学,如何快速计算敌我距离、航速夹角?”
他顿了顿,又指向窗外,虽看不见天空,却仿佛在凝视宇宙:“远航大洋,偏离航道百里,便是生死之别。若无精深之天文知识,如何观星定位,穿越无垠海疆?若无地理之学,如何识得洋流季风,避开暗礁险滩?至于物理、化学,关乎蒸汽轮机之效、火药配方之精、钢铁舰体之坚,皆是未来海军战力之基石。”
朱由检的目光回到郑芝龙身上,语重心长:“郑卿,你麾下不乏勇冠三军、经验丰富之老水手,此乃宝贵财富。然,朕欲建立之海军,非仅是一支扩大版的郑家舰队,亦非仅能称雄于东南近海。朕要的,是一支能够适应任何海域、驾驭任何新式装备、进行远洋决战乃至全球部署的真正的帝国海军!未来的舰队司令,不应仅是勇猛的战士,更应是精通技术的科学家、善于谋划的战略家!这讲武堂,要培养的,正是这等‘忠君、爱国、通技、善战’的全才!”
“忠君、爱国、通技、善战……”郑芝龙喃喃重复着这八个字,眼中逐渐露出恍然与钦佩之色。皇帝的目光,确实远超他所见。他回想起自己纵横海上,虽凭借经验与勇力取得赫赫声威,但在面对荷兰人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舰队时,有时亦感吃力,尤其是在远海陌生水域,更是倚重少数通晓西法的向导。若真能培养出大批既忠于大明,又精通这些“格物之学”的军官,海军未来可期!
“陛下圣明!是臣目光短浅了!”郑芝龙心悦诚服,“以此八字为校训,必能为我大明锤炼出海军的脊梁!”
“嗯,”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拿起朱笔,在章程扉页上郑重添上这八字校训。“校址,依卿前议及兵部勘察,定于福建马尾。此地港阔水深,毗邻船政,便于实习操演,且地处东南前沿,可时刻感受海疆风云。”
“陛下英明,马尾确是上佳之选。”郑芝龙对此毫无异议。
“至于学员招募,”朱由检翻到章程相应部分,“首批定额五百名。来源需多元化,方能集思广益,避免门户之见。”他指着条款细述:
“其一,从京营新军及各地编练之新军中,遴选二百五十名识文断字、身体强健、头脑灵活、忠于新政之优秀士卒或底层军官。他们经历过新式操典,纪律性强,对火器运用和近代战术有基础理解,是讲武堂的骨干。”
“其二,从卿之旧部中,择优选拔一百五十名年纪尚轻、可塑性强、熟悉水性、且有志于报效朝廷的精锐。他们带来的是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对海洋的直观认知,可补新军学员之不足。”
“其三,面向东南沿海府县,招募一百名身家清白、略通文墨、体魄强健的良家子弟。他们代表着民间的新鲜血液,亦是未来海军扎根民意的纽带。”
郑芝龙仔细听着,心中盘算。这个分配方案,既保证了皇帝对新军的掌控力,也照顾了他郑家的利益和影响力,同时还向民间敞开了大门,可谓平衡周全。尤其是保留了他旧部近三分之一的份额,显示了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陛下考虑周全,臣无异议。只是……”郑芝龙略一迟疑,“学员来源不一,背景迥异,这管理操练,尤其是思想统合,恐非易事。”
“此事朕已思量。”朱由检指向章程中关于“思想教化”与“日常管理”的章节,“讲武堂内,除军事、格物教员外,将专设‘监训官’,由朕亲自选派忠谨之士担任,不负责具体教学,专司学员思想引导、忠君爱国教育及纪律督查。所有学员,无论来自何处,入堂即需忘却前缘,只铭记一点——彼等乃未来大明皇家海军之军官,唯效忠朕与帝国!”
“此外,学员入堂后,打破原有建制,全部混编为队、棚。日常起居、操练、学习,皆以混编单位进行。朕要让他们在共同的理想、严格的纪律与艰苦的训练中,磨去棱角,消弭隔阂,凝聚成只属于帝国海军的军官团核心!”
郑芝龙听得暗暗心惊,皇帝此举,不仅是在培养军官,更是在塑造一个全新的、完全忠诚于皇权的团体。混编与监训官制度,无疑将极大削弱学员对原有派系(包括他郑家)的归属感,强化对皇帝和国家的认同。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他只能接受,也必须支持。
“陛下深谋远虑,臣拜服!必当严格依照章程,办好讲武堂!”郑芝龙表态道。
“好!”朱由检放下朱笔,将审定完毕的章程推向郑芝龙,“具体细节,卿可依此章程,与兵部、格物院及福建地方协调办理。朕会下旨,命各方全力配合,内帑直接拨付首批开办经费。郑卿,”他凝视着郑芝龙,目光中充满期许,“这五百颗种子,朕就交到你手上了。望你精心栽培,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成长为我大明海军的参天大树,支撑起帝国的万里海疆!”
郑芝龙双手接过那薄薄却重若千钧的章程文本,再次跪倒,声音坚定:“臣,郑芝龙,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定让这海军的种子,在福建马尾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我大明皇家海军,培养出第一代忠勇通技的军官!”
殿外,春日暖阳映照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泛起粼粼金光。文华殿内,关于海军未来的蓝图,在一份精心拟定的章程中,悄然铺开。帝国的海军,不仅将拥有巨舰利炮,更将拥有一颗由知识与忠诚铸就的、强劲跳动的心脏。这一切,都从这五百颗“种子”开始。
---
(本章完)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