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渐暖,冰雪消融,泥土散发出苏醒的气息。
在杨景曦的悉心指导和司农寺官员们如饥似渴的学习下,杨家暖房内的红薯育苗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成千上万株嫩绿健壮的红薯苗挤满了苗床,长势喜人,如同铺开了一片希望的绿毯。
时机已然成熟。
这一日,杨景曦、以吴少卿为首的司农寺官员、卢安县令周志远以及临榆镇镇长,齐聚杨树屯,开始了正式的红薯苗分发与推广种植。
杨树屯的打谷场上,早已人声鼎沸。周边各个村落的里正和选出的种田好手们,早早便赶了过来,眼巴巴地望着那一片片翠绿欲滴的红薯苗,眼神热切又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周县令首先站出来,高声向众人再次强调了红薯的重要性以及朝廷推广的决心。
接着,吴少卿代表司农寺,详细讲解了红薯栽种的要点——深耕起垄、株距行距、施肥浇水、中期翻秧等等。
杨景曦则在一旁补充,她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常常用农家肥、草木灰等常见物举例,引得村民们纷纷点头。
讲解完毕,便开始按预先统计好的各村田亩数,有序分发薯苗。
领到薯苗的村子,如同领到了珍贵的金疙瘩,由里正和种田好手们亲自护送,小心翼翼地带回村去,准备按照刚学来的新法,尽快栽种下去。
整个临榆镇都沉浸在一片紧张而兴奋的春耕氛围中。田野里,随处可见农人们按照新要求起出的整齐田垄,和弯腰栽种薯苗的身影。
司农寺的官员们也没闲着,分头行动,深入到各个村落,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农人们的疑问,确保种植规范。
就在这繁忙的春耕图景徐徐展开之际,进山搜寻多日的御林军小队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王统领亲自带着两名士兵,兴冲冲地找到正在田间查看栽种情况的杨景曦:“县主!找到了!真的找到了!就在西山那边的山谷背阴处,发现了好大一片野生的蔓藤,叶子形状和家种的极为相似,挖开来看,底下果然结着类似的块茎,只是个头小得多!”
杨景曦闻言,眼中顿时爆发出惊喜的光芒:“快带我去看看!”
她立刻叫上暂时还未被分派去各村指导的两位司农寺官员,跟着王统领等人快步进山。
到达那片山谷,拨开枯草,果然看到一片蔓延的藤蔓,叶片形状与红薯叶几乎一模一样!小心挖开根系,下面果然挂着几个鹌鹑蛋大小、红皮的小块茎!
“果然是野生种!”一位司农寺官员激动地叫道,“虽退化严重,但确是同源之物!县主师门所言不虚!”
杨景曦仔细查看了这些野生植株的生长环境,沉吟道:“此物既能在此地野生,说明本地风土适宜其生长。这些野生种虽不及培育的品种,但其生命力或许更为顽强。可将它们小心移栽回去,好生培育,或可作为日后选育抗病、抗寒新品种的母本。”
她当即指挥随行的御林军士兵和司农寺官员,小心地将这些野生红薯植株连同根系的土壤一起挖出,用带来的草绳包裹好根部,带回杨家,专门开辟出一小块地进行移栽培育。
这意外的发现,为红薯的推广和未来品种改良,又增添了一重保障和希望。
而当杨景曦忙于指导春耕、发现野生种之时。青麓书院内,随着院试考期的临近,往日朗朗读书声中更添了几分肃穆与紧张的意味。
书院山长宋鸿儒以及诸位授业夫子,对即将赴考的学子们,尤其是杨景韬、杨景熠、杨景邦、杨景明这四位声名鹊起的杨氏兄弟,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与期望。
宋鸿儒山长亲自将参考的学子们召集至讲堂。他身着深色儒袍,面容清癯,目光如炬,扫视着底下正襟危坐的学子们,声音沉缓却极具分量:“院试一关,乃尔等科举之路之始基,亦是对尔等多年寒窗之初次大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并非空谈道理,而是结合多年经验,倾囊相授:“经义作答,首重贴切。需紧扣朱注,阐发经义,切忌天马行空,离题万里。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此八股结构需烂熟于心,然亦不可死于句下,需于规矩中见才情,于框架内显学识。”
“策论一道,”宋山长继续道,“关乎时务,考察尔等是否心怀天下,是否有经世致用之才。近来边境粮草、新粮推广、民生疾苦等,皆可能入题。需得见解独到,论据充实,条理清晰,文笔洗练。平日需多读邸报,关心时政,而非一味死读圣贤书。”
“至于诗赋,”他顿了顿,“虽非主考,却可显尔等性情才思。需合乎格律,意境为上,忌堆砌辞藻,无病呻吟。”
其他诸位夫子也各司其职,加强了分科指导。
经学夫子逐字逐句带领学子们精读《四书》《五经》,剖析微言大义,辨析可能出现的偏题、难题;策论夫子则搜集近年各地考题与时政热点,组织模拟辩论,训练学子们的思维敏捷度与逻辑性;诗赋夫子则着重讲解格律技巧,点评学子习作,锤炼字句。
宋鸿儒更是常常于夜深之时,仍于书房内为几位得意弟子,包括杨景韬四人,单独开小灶,答疑解惑,将他们过往文章中的不足之处一一指出,细细修改点拨。
他时常捻须告诫:“学问之道,无他,惟勤与思耳。院试虽难,然尔等基础扎实,近来进益更是神速,只需戒骄戒躁,沉着应对,正常发挥即可。切记,考场之上,心静如水,字迹工整,亦是得分之要。”
在书院如此密集而高效的强化教导下,杨景韬兄弟四人只觉得往日所学豁然贯通,无论是经义的理解深度,还是策论的写作技巧,亦或是临场的心态调整,都有了显着的提升。
他们心中对山长和夫子们充满了感激,也更加坚定了要在院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不负师长厚望、不负家族期待的决心。
书院之中,弥漫着一股师生同心、共赴考场的凝重而积极的气息。
杨家宅院内,一边是杨景曦带领着司农官员和农人们,在田野间播种着丰收的希望;一边是杨景韬四兄弟在书房内焚膏继晷,为家族的文脉与前程奋笔疾书。
文武之道,耕读传家,在这个春天里,于杨家大宅中,交织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动人画卷。
喜欢重生农家女,逆袭成王妃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农家女,逆袭成王妃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