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编写的《战场紧急救护手册》在前线部队中引起的反响超出了预期。那些原本对手册内容将信将疑的老卫生员,在按照手册方法成功处理了几例棘手伤情后,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手册的价值被实战反复验证,口碑如同水波般层层扩散。
这股风潮很快引起了兵团卫生部更高层面的重视。一份关于建议推广该手册并组织专项培训的报告,连同手册副本,被送到了兵团主要领导面前。批示很快下达:由手册编写者张彬同志牵头,在相对安全的二线区域,为各主力团抽调来的卫生员骨干举办一次短期战场急救强化培训。
命令传到张彬手中时,他正在检查龙牙小队的武器保养情况。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任务,他感到了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和隐隐的兴奋。这正是他思想蜕变后,将知识转化为体系力量的第一步实践。
培训地点设在一个经过加固的大型掩蔽部里。来自不同部队的二十多名卫生员骨干坐在地上,他们年龄各异,脸上带着战火磨砺出的沧桑与疲惫,但眼神都透着一股求知若渴的光。其中不少人已经翻烂了那本手抄的手册,此刻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编写者。看到张彬如此年轻,一些人脸上露出惊讶甚至怀疑的神色。
张彬没有多余的开场白。他走到用木板临时搭成的讲台前,上面摆放着一些简陋的教具:几条绷带,几根木棍,一个军用水壶,甚至还有一支步枪和一把刺刀。
“同志们,时间紧迫,我们直接开始。”张彬的声音平静而清晰,穿透掩蔽部外隐约的炮声,“手册上的东西,是死的。今天,我们让它活起来。”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直接进入实操演示。他叫上一名学员充当伤员,现场演示不同部位出血的指压止血点寻找和压迫技巧。他手指用力按在学员手臂、大腿的特定位置,让其他学员上前触摸感受动脉搏动消失的点。
“找不到血管?没关系。记住这个位置,皮下的骨头是天然的垫板,用力压下去,就能闭死血管。”他的讲解结合解剖学原理,却又化繁为简,直指核心。
讲解骨折固定时,他直接卸下步枪的刺刀,连同枪身本身,演示如何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物品制作临时夹板。“固定不是绑得越紧越好,要保证血液循环。能摸到伤肢远端脉搏,才是正确的松紧度。”
他重点讲解了手册中最受关注的胸腔排气和腹腔脏器保护技术。他用那个军用水壶模拟胸腔,用一块橡胶片演示如何制作单向瓣膜。“看见没有,呼气时瓣膜打开排气,吸气时闭合防止空气进入。原理简单,效果救命。”
每个技巧演示后,他立即让学员们分组实操,互相扮演伤员和救护者,他在一旁巡视,手把手纠正错误。他的教学方法毫无花哨,却极其高效,强调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他不断重复关键要点,直到所有学员都能基本掌握。
培训持续了三天。每天,张彬都最早到达掩蔽部,最晚离开。他不仅传授技术,更分享他在前沿坑道里处理大量伤员的实战经验,比如如何在高强度炮击下快速分诊,如何在没有光源的条件下进行静脉穿刺,如何安抚濒死伤员的情绪。这些来自第一线的宝贵经验,让这些同样经历过战火的卫生员骨干们产生了强烈共鸣,最初的怀疑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敬佩。
培训结束时,没有结业考试,但每个学员的眼神都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他们掌握了更多能救命的实用技能,更深刻理解了战场救护的逻辑。
一名年纪较大的卫生员骨干紧紧握住张彬的手,眼眶有些发红:“张教员,你教的这些,都是宝贝啊!我回去一定教会连里的每一个兵!让他们少死几个人!”
看着这些即将返回各自部队、如同种子般散开的骨干,张彬仿佛看到了星星之火。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一个小火种,将更科学、更有效的救护知识传播到基层连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斗中,点亮更多生命的希望。
这次培训,是张彬将个人能力转化为集体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尝试。他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龙牙小队或者一个山头,而是通过这些骨干,悄然渗透向更广阔的战线。
【叮!日常签到冷却完毕,是否签到?】
张彬在送走最后一名学员后,心中默念:“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便携式教学人体解剖图谱x1(防水抗污),训练用模拟伤情模具x5套(可重复使用)。】
系统的奖励仿佛是为他接下来的培训工作量身定做,预示着这条路还将继续延伸。
这些经过培训的骨干返回部队后,能将所学发挥到什么程度?他们是否能克服战场上的混乱与压力,成功应用这些技能?这场旨在燎原的星火,能否真正形成改变战场医疗格局的火焰?这一切,都需要未来的战斗来检验。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