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大营,高岩书房内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庙堂的掣肘与明枪暗箭,并未让他乱了方寸,反而如同一块磨刀石,将他本就坚韧的意志砥砺得更加锋锐。他深知,在权力与理念的角力中,被动防守只会逐渐失血。他必须找到破局之道,一个既能跳出京城是非漩涡,又能继续推进强军大业的方向。
赵三槐领导的侦察连,如今职能已远超军事侦察。他们如同高岩延伸出去的触角,密切关注着朝堂动向、列强反应,乃至各地督抚的立场态度。一份份经过筛选、分析的情报,被不断送到高岩的案头。
“统领,京城传来密报,荣禄等人近日频繁出入颐和园,与内务府那帮人走动甚密。似乎在酝酿着什么,目标直指我新军粮饷和军械采买。”
“天津方面,李中堂(李鸿章)幕府中人,对我新军似有忌惮,但其麾下淮系将领,亦有对我操法表示兴趣者。”
“各国公使馆方面,英法德等国武官,对我南苑演练评价颇高,尤其是炮兵协同与步兵战术,多有探询之意。日本使馆则异常沉默,但其浪人、商社活动明显加剧。”
高岩的目光在地图与情报文书间来回移动。京畿之地,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掣肘太多,绝非长久立足之地。他的视线,不由自主地投向了东方,那片此刻正被战争阴云笼罩,却也潜藏着巨大机遇的土地——山东,以及更远处的朝鲜。
甲午之殇,如同梦魇般萦绕在他心头。他知道,历史的巨轮正滚滚向前,留给这个国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若能提前在山东布局,整军经武,即便无法完全扭转大势,或也可为那场国难,保留一丝元气,甚至创造一线转机。
一个大胆的、跳出当前政治泥潭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恰在此时,一份来自辽东的紧急军报,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引爆了朝堂——日军在朝鲜半岛动作频频,其海军舰队亦在黄海游弋,兵锋直指威海卫、旅顺口!京津震动!
“海防吃紧!倭寇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威海卫、旅顺口乃京津门户,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当务之急,须派得力干将,加强沿海防务!”
朝会上,一片惊慌。先前攻讦新军“耗费”、“违制”的声音,在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面前,暂时偃旗息鼓。此刻,所有人都意识到,需要一支能打仗的军队。
高岩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连夜奋笔疾书,一份《统筹直东防务,急练新军以备倭疏》被紧急呈递御前。在奏疏中,他并未纠缠于京城的是非,而是高屋建瓴,直指当前最大危局。他详细分析了日军可能从海上进攻山东,威胁京畿的战略意图,强调山东半岛地势紧要,然现有防务“兵疲器窳,难当大任”。
“为今之计,唯有以新法速练劲旅,扼守山东要隘,与北洋水师互为犄角,方可保京畿无虞。”高岩在奏疏中提出,“臣请率武卫新军第一镇主力,移防登州(蓬莱),以此为基础,筹建山东新军督练公所,兼辖整顿山东沿海炮台、防营。一则可就近震慑倭寇,稳固海防;二则可利用山东地利,扩编新军,以应国难;三则可避开京畿纷扰,专心练兵制器。”
这是一招以退为进,更是直指要害的妙棋。将新军调往山东,既符合当前加强海防的迫切需求,让反对者难以驳斥,又使高岩脱离了京城这个权力斗争的中心,获得了一片相对独立、可以大展拳脚的天地。登州地处山东半岛北端,与辽东半岛遥遥相望,既是海防前哨,又可作为未来可能的跨海支援的跳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奏疏一经呈上,立刻在朝堂引起激烈争论。
后党及守旧派虽不情愿让高岩手握重兵远离中枢,但面对严峻的海防形势和“保全京畿”的大义名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对。若强行阻拦,一旦海防有失,他们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帝党官员则全力支持,认为此乃“老成谋国之道”,既可解眼前危局,又能为长远自强打下基础。
在光绪皇帝的坚持和现实威胁的压力下,朝廷最终下旨:“着高岩以帮办练兵大臣身份,兼署理山东军务,统率武卫新军第一镇,克日移防登州,督办山东沿海防务及新军编练事宜。山东巡抚及各镇总兵,均需协力配合。钦此。”
旨意下达,通州大营一片肃杀与忙碌。
“拔营!东进!”高岩的命令简洁有力。
早已准备多时的新军各部,迅速行动起来。拆卸帐篷,装载物资,火炮挂上拖曳索,骑兵整备鞍辔……庞大的军队如同精密的机器,高效而有序地开始了战略转移。
王奎、赵三槐等核心将领,虽对离开经营日久的通州大营略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即将开赴前线的兴奋与对高岩决策的绝对信服。
“统领,咱们这是要去跟倭寇面对面了?”王奎摩拳擦掌,眼中战意熊熊。
高岩望着东方,目光深邃:“山东,是我们新的起点,也可能是风暴最先登陆的地方。告诉兄弟们,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车轮滚滚,马蹄铮铮。武卫新军第一镇,这支承载着希望与争议的军队,离开了京畿是非之地,如同一股灰色的钢铁洪流,迎着初升的朝阳,向着黄海之滨,向着那片即将被血与火洗礼的土地,坚定地东进。
破局东向,是战略上的转移,更是高岩宏图大业的关键一步。他知道,在登州,他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也将直面更强大的敌人和更复杂的局面。他不仅要练兵、筑防,更要在这片新的土地上,播撒下工业与军事改革的种子,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更为坚实的根基。
前方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与挑战。但高岩的脚步,没有丝毫迟疑。他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山东,投向了那片决定着国运的蔚蓝色海洋。一场更大规模、也更加残酷的钢铁风暴,正在东方海平面上,悄然凝聚。而他,将率领着他亲手锻造的利剑,迎风而立。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北洋钢铁军魂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