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皇储”号的烟囱再次出现在登州外海的地平线上时,码头上迎接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高岩的欧陆之行,虽仅有数月,却仿佛隔世。他带回来的,不仅是与德国深化合作的协议和几船珍贵的设备图纸,更是一种开阔的视野、紧迫的危机感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更为清晰的认知。
归来的首次最高层会议,气氛热烈而务实。高岩简要通报了访德成果,重点强调了德国工业的强大与其潜藏的野心,随即话锋一转:“诸位,欧陆一行,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无海权则国不昌。我辈欲求华夏之真正复兴,必不能困守陆疆,须得扬帆瀚海,拥有与列强对话的蓝色臂膀!今日之议,首要便是盘点我之海军家底,明晰得失,规划未来!”
会议地点随即转移至刚刚挂牌成立的“海军司令部”作战室。这是一座依托山体挖掘、经过加固的半地下建筑,墙上悬挂着巨大的东亚海图,沙盘上清晰地标注着己方控制的海岸线、港口、以及那些代表敌方或潜在威胁的蓝色舰船模型。海军司令(仍由高岩兼任,林启贤任参谋长)主持此次盘点。
林启贤手持教鞭,站到海图前,神色肃然:“总司令,诸位同僚。自‘深蓝计划’启动以来,我海军从无到有,初步构建起一支以‘岸基为根,水下为奇,水面为辅’的防御性力量。现将主要家底,禀报如下:
一、水下利刃——潜艇部队。
此为我军目前最具威慑力之海上力量,亦是德国方面最为关注与合作最深的领域。
· ‘海蛟’级潜艇:现有两艘,为‘深渊’号大幅改进型。水面排水量350吨,水下420吨,装备4具450mm鱼雷发射管(首4),配备初步稳定的陀螺仪引导鱼雷6枚。水面航速12节,水下航速6节,续航力约1500海里\/8节。加装了通气管,潜航时间有所延长。虽噪音、稳定性仍有不足,但已具备一定实战能力,旅顺之战证明其价值。
· ‘海龙’级潜艇:新建成一艘,另有两艘船台在建。吸收了更多德国技术,特别是柴油机可靠性提升,水面排水量增至400吨,武备不变,但潜深和适航性有所改善。
· 困境:合格艇员培养周期长,损耗大;远程侦察与通讯能力不足,限制了其活动半径;维修保障体系仍显薄弱。
二、水面雏鹰——轻型舰队。
此部分力量构成复杂,多为缴获、改装与引进合作产物,主力为轻型舰艇。
· ‘惊雷’级鱼雷艇:根据德国S-90型图纸,在登州船坞自建的首批两艘已下水海试。标准排水量90吨,装备3具450mm鱼雷发射管(单装,首1中2),1门3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挺机枪。航速高达26节,灵活迅猛,但适航性差,抗打击能力弱。
· ‘海鹰’级巡防舰:由缴获的日军旧式炮舰及征用的大型商船改装而成,共四艘。主要加装了2-3门75mm或105mm甲板炮,以及数门小口径速射炮和机枪。负责沿岸巡逻、护航、对岸火力支援。航速慢,防护几近于无,但解决了有无问题。
· ‘镇海’、‘靖海’号无防护巡洋舰:自德国引进的两艘旧舰,已抵达。排水量约2200吨,装备8门105mm单装炮,6门37mm速射炮,2具356mm鱼雷发射管。航速18节。虽已落后于时代主力舰,但已是当前我军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水面舰只,象征意义与实战价值并存。
· 困境:舰型杂乱,后勤保障困难;缺乏有效的舰队指挥协同能力;无真正意义上的主力战舰,无法与敌方巡洋舰以上级别舰艇正面抗衡。
三、不动基石——岸防体系。
此为目前保卫海疆最可靠之力量。
· 旅顺、威海卫、青岛、登州四大基地,均已构建起以隐蔽炮台、永备工事为核心的岸防系统。核心炮位装备了仿制及引进的克虏伯150mm至240mm重炮,辅以大量中小口径速射炮和探照灯。结合有线电话与无线电台,初步形成指挥网络。
· 水雷部队:已建立专业水雷布设与扫雷分队,储备各型触发、视发水雷数百枚,可在关键水道迅速布设雷区。
· 困境:机动性差,只能被动防御;对来自远海的威胁无能为力。
四、筋骨血脉——基地与后勤。
· 崆峒岛潜艇基地:已具备潜艇驻泊、维修、补给能力。
· 登州、威海卫船坞:具备千吨级以下舰艇的建造与维修能力,‘蓝海造船所’(青岛)大型船坞正在加紧施工。
· 后勤: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弹药、油料、配件供应体系,但严重依赖外部输入(尤其是燃油和特种钢材),供应链脆弱。
林启贤汇报完毕,作战室内一片沉寂。家底盘点下来,众人既为这短短数年间从几乎一片空白到初具规模感到振奋,也更清晰地看到了与列强海军的巨大差距,以及自身体系的脆弱。
“家底薄,困难多,这是事实。”高岩打破了沉默,走到沙盘前,“但我们毕竟有了一个起点,有了几把能伤人的‘小刀’,和几面能挡风的‘盾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这把‘小刀’更锋利,让这‘盾牌’更坚固,甚至,在未来,要锻造出我们自己的‘重剑’!”
他结合访德见闻与思考,提出了下一阶段海军建设的核心思路:
第一,坚持‘不对称发展’。短期内,继续重点投入潜艇和鱼雷艇等造价相对低廉、却能对敌方主力舰队构成威胁的“刺客”型装备。同时,大力发展和完善水雷战、岸防体系,构筑近海“禁区和“堡垒”。
第二,夯实‘造船根基’。集中力量确保‘蓝海造船所’按期建成投产,并以此为核心,培养本土造船人才,消化吸收德国技术,力争在三年内,具备独立设计和建造一千五百吨级防护巡洋舰的能力。
第三,强化‘耳目与神经’。为关键舰艇加装无线电台,建立更完善的海上侦察与预警网络(包括发展沿海观测气球和简易水上飞机)。陈念恩的通讯部需将海军通讯列为优先保障方向。
第四,优化‘人才血脉’。扩大“船政学堂”规模,设立轮机、航海、枪炮、水雷等专科。加强与德国的海军人员交流,选派更多军官和技术士官赴德培训。建立严格的海军操典和训练大纲。
第五,探索‘战法创新’。研究以潜艇为核心,配合鱼雷艇、水雷和岸炮的联合打击战术(“狼群”雏形与“岸岛链”防御),发挥体系作战优势。
“我们的目标,不是在明天就去挑战英国皇家海军。”高岩环视众人,语气坚定,“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打造一支能够有效控制黄海、渤海主要水域,足以威慑日、俄,使其不敢轻易犯我海疆的区域性海上力量!让这瀚海之上,有我华夏稳固之初砦(zhài,堡垒)!”
会议结束后,高岩在林启贤的陪同下,再次登上了“镇海”号巡洋舰。这艘略显老旧的战舰,此刻在他眼中,却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他抚摸着冰凉的舰炮,眺望着远方无垠的大海。
“启贤,路还很长,也很难。”高岩轻声说道,“但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走下去。这艘船,还有码头边那些小鱼小虾,就是我们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们会成长为真正的艨艟巨舰,驰骋在这大洋之上!”
林启贤肃立敬礼:“必不负总司令所托!”
瀚海初砦已立,虽简陋,却是一个古老民族重新走向海洋的坚定宣言。未来的风暴必将更为猛烈,但执着的建设者们,已然在这片蓝色的疆土上,打下了第一根坚实的桩基。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北洋钢铁军魂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