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南北之辩
登州,执政府议事厅。一场关乎共和国未来百年气运的辩论,正在最高层激烈地进行。议题只有一个:是否迁都?以及,迁往何处?
巨大的全国地图悬挂在墙壁中央,北京、南京、武汉、西安、甚至洛阳、开封等古都的名字都被不同颜色的图钉标注着。与会者神情肃穆,空气中弥漫着凝重与思辨的气息。
“执政,诸位同僚!”一位出身北方的将领率先发言,声音洪亮,“北京,乃元、明、清三代故都,雄踞华北,北控长城,南抚中原,格局宏大,气象万千!且经过我等改造,旧朝弊政已除,宫室衙署现成,铁路交通亦在完善之中。定都于此,可彰显我共和国承袭历史正统,稳坐天下中枢之决心!”
他的观点代表了许多北方官员和部分军队将领的想法,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对北方广阔疆域的控制力。
话音未落,一位来自江南的行政官员立刻反驳:“将军所言固然有理,然则北京偏于北隅,漕运早已废弛,周边物产有限,百万军民供给皆赖南方转运,长久以往,恐成国家重负!更兼北邻强俄,东望日韩,国防压力巨大。反观南京,”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长江下游,“虎踞龙盘,自古形胜之地!地处江南财赋之区,漕运、海运皆便,物产丰饶,工商繁盛。定都南京,则财用无忧,更能依托长江天堑,有效掌控东南膏腴之地,辐射全国!”
他的理由则侧重于经济命脉、民生供给与对富庶南方的直接掌控。
紧接着,又有代表提出武汉:“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九省通衢,地处国之中心,铁路、水路交汇,于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最为便利,乃真正意义上之‘中国’!”
甚至有人重提西安:“关中沃野,山河四塞,乃周秦汉唐根基所在,王气所钟!迁都西安,可示我华夏重归本源,励精图治之志!”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天,各方引经据典,陈说利害,莫衷一是。高岩始终端坐主位,凝神倾听,未曾轻易表态。
第二节:金陵王气
夜色深沉,高岩却毫无睡意。他独自一人站在那幅巨大的地图前,目光久久停留在南京的位置。白日的争论在他脑海中回响。
北方派强调的“历史正统”与“政治象征”,他何尝不知?但北京作为旧王朝的权力中心,其盘根错节的八旗遗风、保守氛围,以及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确实与他要打造的以工商、科技、海洋为取向的现代化共和国格格不入。定都北京,仿佛给新生的共和国套上了一件不合身的旧朝服。
武汉的地理中心优势明显,但其城市基础、文化底蕴相较于南京稍逊,且深处内陆,对于志在海洋的共和国而言,略显保守。西安,虽有历史厚重感,但偏居西北,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更近乎于一种理想化的象征。
他的手指,最终轻轻拂过“南京”二字。
“金陵王气……”高岩低声自语。这座城市,承载了太多汉家王朝的记忆与遗憾。它毗邻上海这个正在崛起的远东金融与工业中心,背靠最富庶的长江三角洲,面向广阔的太平洋。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成为共和国贯通东西的经济大动脉。定都南京,意味着共和国的重心将坚定不移地转向经济发展、海洋开拓和现代化进程。
更重要的是,南京象征着一种“复兴”与“新生”。它曾是明朝的开国都城,代表着汉人政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起点。如今,共和国推翻满清,革故鼎新,定都南京,无疑是对这一历史脉络最有力的承接与宣示——一个属于全体国民的、崭新的中华,将由此启航!
思路逐渐清晰。高岩回到书案前,铺开纸张,开始起草一份名为《奠都南京,开创共和新纪元》的意见书。他要系统地阐述迁都南京的战略意义、历史必然性以及具体规划。
第三节:权衡与决断
翌日,高岩再次召集核心层会议。他没有直接宣布决定,而是将自己连夜写就的意见书分发下去,让众人传阅。
意见书从历史、地理、经济、国防、文化、未来发展等多个维度,全面论证了奠都南京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他承认迁都的巨大成本和短期阵痛,但强调这是“为了未来百年的国运,必须付出的代价”。
会场陷入了沉默。即便是最坚定的北方派,在看完这份逻辑严密、视野宏大的意见书后,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执政高瞻远瞩,我等佩服。”一位原本主张北京的老臣缓缓开口,语气复杂,“只是……迁都事大,涉及数十万官吏、军队及其家眷的迁移,衙署、学校的兴建,乃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恐非数年之功,其间若生变故……”
“困难是必然的。”高岩接过话头,语气坚定,“但正因为困难,才更显其意义!我们可以制定一个为期三到五年的迁都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初期,可将外交、财政、工业、教育等关键部门先行南迁,与南京现有基础整合。执政府及军事指挥中枢可稍晚一步。北京,可作为陪都,设立北方事务委员会,依旧发挥其区域中心的作用。”
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诸位,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共和国。它的都城,不应仅仅是权力的象征,更应该是发展的引擎、开放的窗口、文明的灯塔!南京,具备这样的潜质。将国家的中心置于这片最具活力、最面向未来的土地上,就是要向全世界宣告,沉睡的巨龙已经苏醒,它将拥抱海洋,拥抱世界,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最终,在经过又一轮深入的补充讨论和细节推演后,迁都南京的决议,在执政府最高会议上,以绝大多数赞成票获得通过。一项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重大决策,就此敲定。
第四节:南望新篇
决议迅速化为行动。首先通过《共和日报》等官方渠道向全国发布《奠都南京告全国同胞书》,阐述迁都的意义与规划,以安定民心,凝聚共识。同时,一个直属执政府的“新都建设与迁都筹备委员会”迅速成立,由高岩亲任主任,抽调精干人员,开始着手规划。
南京,这座古老的城池,瞬间成为了举国瞩目的焦点。大量的工程师、建筑师、测绘人员开始汇聚金陵,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勘测和规划。按照高岩“既要继承传统风貌,又要体现现代文明”的指示,新的都城规划摒弃了单纯复制北京皇城格局的思路,而是计划以紫金山、玄武湖为生态核心,以明故宫遗址为基础建设国家象征区(议会、执政府、最高法院等),同时在长江沿岸规划新的港口、工业区和商贸区,形成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新城市格局。
资金、物资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南京集中。来自上海、广州乃至海外的建筑公司纷纷前来投标。被命名为“中轴大道”的宽阔主干道开始勘探路基,新的火车站、码头、发电厂、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启动。
一股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在六朝古都的土地上蓬勃兴起。无数的中国人,通过报纸上的规划图和报道,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象征着复兴与希望的新都城,正在长江之畔冉冉升起。
高岩站在登州行辕的露台上,目光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投向了南方。他知道,迁都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次国家发展战略的彻底转向,是一次与旧时代告别的庄严仪式。
【系统提示:重大国策“奠都南京”确立。“定鼎”效应生效:国家发展重心南移,获得长江流域经济引擎强力驱动,海洋战略获得支点。民众对共和国未来期待值大幅提升。警告:迁都过程将消耗巨量资源,需警惕北方可能出现的管理弱化与离心倾向,需加强区域平衡发展。】
九鼎重器,南移金陵。一个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征程,将在扬子江的波涛声中,翻开崭新的一页。时代的巨轮,正沿着高岩和他的同志们设定的航向,破浪前行。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北洋钢铁军魂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