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铁骑初试
民国六年(1917年)深秋,山东半岛的寒意渐浓,但比天气更冷的,是东瀛前线指挥官的心。共和国军队一反常态,在僵持了近一年后,于胶东某处看似平静的战线,突然发起了一场凌厉而短促的攻势。
战役的矛头,正是那支秘密组建、经过数月强化训练的“陆军第一装甲试验连”。十二辆经过系统方案优化的“钢驹-IA型”坦克,涂着简陋的伪装色,如同从泥土中钻出的钢铁巨兽,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轰鸣着撕开了东瀛军队精心布置的铁丝网和前沿堑壕。
东瀛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洪流打懵了!步枪子弹打在倾斜的装甲上叮当作响,却难以阻挡其推进。坦克上的37毫米炮和并列机枪,如同死神的镰刀,精准地清除着沿途的火力点和散兵坑。紧随坦克身后的共和国步兵,则利用坦克提供的掩护,迅速扩大突破口,清剿残敌。
这是共和国装甲力量的首次实战检验。尽管仍有坦克因机械故障趴窝,尽管步坦协同仍显稚嫩,但钢铁履带碾过堑壕所带来的心理震撼和战术突破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东瀛一道看似坚固的防线,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便被撕开了一个数公里宽的口子!
消息传回南京,高岩并未显得过于兴奋。他在听取王奎的详细汇报后,只问了一句:“战损如何?暴露了哪些问题?”
“损失坦克两辆,一辆触雷,一辆机械故障被遗弃。步兵伤亡约一个排。主要问题还是后勤跟进吃力,故障率依然偏高,部分步兵对跟随坦克突击仍有恐惧心理。”王奎如实汇报。
“很好。”高岩点头,“这就是实战的价值。把经验教训立刻总结下去,反馈给李德明和训练部门。装甲力量,是我们的奇兵,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力量。此战目的已达——让东瀛知道,我们有了新的利齿,也让我们的部队见见血,积累经验。”
这次小规模的、带试验性质的装甲突击,虽未改变整体战局,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向敌我双方都宣告了一个事实:共和国的陆军,正在发生质的蜕变。
第二节:鹰隼试翼
几乎在铁骑初试锋芒的同时,共和国的天空也迎来了新的守护者。在福建前线某处秘密机场,首批量产的三架“隼式”战斗机,在晨曦中依次起飞,奔赴巡逻空域。它们那流畅的下单翼身影和更强劲的发动机轰鸣,与老旧的“猎鹰”系列形成了鲜明对比。
它们的首次实战来得猝不及防。一支东瀛的“八八式”侦察机编队,仗着以往的性能优势,大摇大摆地闯入共和国控制区上空,企图进行侦察拍照。
“发现敌机!三架‘八八式’,高度三千,方位东南!”
“隼式”带队长机飞行员,一位名叫秦风的年轻佼佼者,立刻下令:“各机注意,占据高度优势,跟我上!”
三架“隼式”如同真正的鹰隼,利用其优异的爬升性能,迅速抢占了攻击位置。秦风瞄准领头的一架“八八式”,扣动了扳机。装备了同步射击装置的两挺7.92毫米航空机枪喷射出火舌,子弹精准地穿过螺旋桨弧,瞬间将那架“八八式”打得凌空解体!
另外两架“隼式”也各自找到了目标,经过短暂的追逐和点射,又一架“八八式”拖着黑烟坠向大地,仅剩的一架仓皇逃离。
空战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这是共和国空军(雏形)首次在空战中击落敌机,并且是以性能碾压的方式!“隼式”战斗机的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士气,也意味着东瀛在战场上空肆无忌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共和国的苍穹之翼,终于变得坚硬而锋利。
第三节:暗流的代价
然而,战争的胜利从来不会轻易到来。就在正面战场取得战术性突破之际,一条来自内卫府的绝密情报,让高岩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执政,我们截获并破译了东瀛大本营与其在华间谍网的密电。”赵三槐面色前所未有的凝重,“东瀛‘黑龙会’与军部特高课联合策划了一项名为‘斩首’的行动,目标直指您本人!他们计划利用我们新都建设期间人员往来复杂的漏洞,收买或安插死士,在您下一次公开视察或出席重要会议时,发动自杀式袭击!”
高岩沉默片刻,眼中寒光一闪:“具体情报?”
“行动细节尚在核实,但骨干成员名单和几个可能的渗透渠道已被我们掌握。其中……涉及一名在南京政府内任职、背景看似清白的中级文官,已被策反。”
“立刻秘密控制所有已掌握的可疑人员,突审!内紧外松,不要打草惊蛇。我的行程照旧,但要布下天罗地网!”高岩的声音冷峻,“正好借此机会,将潜伏的毒瘤,连根拔起!”
一场无声的暗战在南京城内外悄然展开。内卫府的特勤人员如同猎豹,在夜色中精准出击,一名名东瀛间谍和被收买的内鬼在懵懂中落网。最终,在对方计划发动袭击的前夜,整个行动网络被彻底摧毁,主要头目悉数落网。
这次未遂的暗杀,虽然以共和国的胜利告终,但也敲响了警钟。东瀛在正面战场受挫后,已然将更多资源投向阴暗的角落。战争的形态,远比明刀明枪更为复杂。
第四节:燎原之势
铁骑的轰鸣、鹰隼的翱翔、暗战的胜利……这些消息通过官方宣传和民间渠道,如同燎原的星火,迅速传遍全国,也传到了海外。
在国内,民众的抗战热情被再次点燃,信心空前高涨。“我们的坦克能冲破鬼子的壕沟!”“我们的飞机能打掉鬼子的侦察机!”这样的消息,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青年参军热潮再起,后方的生产竞赛更加火热。
在海外,尤其是南洋华侨社群中,共和国的形象进一步变得高大和具体。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动挨打的弱国,而是一个拥有现代化装备、能够有效反击侵略的新生力量。更多的捐款、更多的物资、甚至更多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技术人才,开始想方设法地返回祖国,参与建设与抗战。
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国际层面。共和国在战场上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尤其是“隼式”战斗机表现出的技术水准,让一直作壁上观的某些列强,不得不重新评估其价值。
北美丑国(美利坚)的那位“民间代表”再次来访,这次带来的合作意向清单明显加长,涉及的范围也从民用领域,谨慎地扩展至了一些“军民两用”的技术。甚至一直态度暧昧的约翰牛(英国),其驻华外交官的言辞中也少了几分居高临下,多了几分审慎的探究。
高岩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知道,共和国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军事上的局部突破、民气的空前凝聚、国际环境的微妙改善,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
他在一次高级别会议上,对核心成员说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前期的忍耐、积累和牺牲,正在汇聚成改变战局的力量。但越是此时,越要沉住气。东瀛绝不会甘心失败,必然会有更疯狂的反扑。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夯实内力,加速装备生产和部队训练,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势’,等待那决定性的时机,将这燎原之火,烧遍所有被侵占的国土!”
【系统提示:成功实现陆空新装备实战检验并取得成效,“燎原”效应生效:军队士气与装备信心大幅提升,国际关注与合作意愿增强,内部凝聚力达到新高度。警告:东瀛战略反扑风险急剧升高,需警惕其使用非常规手段;快速发展伴随内部管理挑战,需防范腐败与自满情绪滋生。】
燎原之势,已不可阻挡。共和国在血与火的锻造中,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力量,迎接着命运的决定性时刻。高岩知道,最终胜利的曙光,已在地平线上微微显露。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北洋钢铁军魂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