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府后花园那处偏僻的地窖,在经历了最初的惶恐与混乱后,终于开始显露出一丝异于外界的、奇特的秩序与生机。
厚重的大门隔绝了洛阳城内的烧杀抢掠与末日狂欢,门内,一盏盏油灯和临时架起的火盆,驱散了阴冷与黑暗,将这片原本用于储藏冰块和杂物的空间,映照得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充满烟火气的工匠作坊。
苏俊朗凭借刘宗敏亲口授予的“研制破京神器”这柄尚方宝剑,以及他之前积累的威信,以“需特殊材料”为名,向负责清点战利品的部门进行交涉,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
毕竟,在刘宗敏乃至李自成眼中,那些不能直接兑换成粮食或武器的“破烂”——
诸如某些颜色古怪的矿石、密封的陶瓷罐装液体、发黄的旧书、奇形怪状的金属零件——
远不如真金白银来得实在。
既然苏军师需要,拿去便是,若能捣鼓出更厉害的杀人利器,岂不更好?
于是,一车车“特殊物资”被陆续运抵地窖门口。
其中有从王府工坊抄没来的各类金属锭(铜、铁、锡、铅)、上好的木料、大块的煤炭;
有从王府库房深处翻检出的、标注着古怪名称的矿物标本(如辰砂、硝石、硫磺晶簇、天然碱块);
甚至还有一些从投降官员或富商家中搜出的、被士兵视为无用之物的海外奇物,如几大玻璃瓶密封的“强水”(可能是稀硝酸或盐酸)、一些颜色鲜艳的矿物颜料、几卷绘制着奇异机械图形的羊皮纸。
这些在乱世中几乎无人问津的东西,此刻却成了苏俊朗眼中比黄金更珍贵的宝藏。
地窖内部,也被迅速改造。
工匠们利用运来的木料和废旧砖石,搭建起了简易的工作台、物料架和隔间。
铁匠炉和风箱在通风口附近架设起来,煤炭燃烧发出暗红的光和热量;
木工区堆放着待加工的木材,刨花和木屑的清香混合着煤烟味;
学者们则占据了一处相对干燥安静的角落,几张破旧的书桌拼凑在一起,上面堆满了文书、算筹和刚刚送来的各种“无用”书籍。
团队的雏形已然形成,但苏俊朗深知,绝不能好高骛远。
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乱世,一个仓促拼凑的团队,必须有一个明确、务实且能快速见到成效的目标,才能凝聚人心,站稳脚跟。
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项技术作为突破口——
黑火药的改良与标准化生产。
选择火药,理由充分:首先,这是闯军目前消耗量巨大、且直接影响战斗力的核心军需品,研究成果容易获得上层的认可和支持,便于获取更多资源。
其次,火药技术相对成熟,门槛不高,便于让这支新团队进行磨合,积累协作经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时代黑火药的生产极其粗放,威力不稳定,安全隐患大,改进空间巨大——
无论是原料提纯、配比优化,还是颗粒化工艺,都能带来质的提升。
在地窖中央,苏俊朗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项目启动会”。
他没有高谈阔论,而是直接切入主题。
“诸位,眼下外界纷乱,我等在此,首要之务是立稳脚跟,做出实绩。”
苏俊朗的声音平静而有力,目光扫过工匠、学者和学徒们或紧张或期待的面孔,
“我选定第一个课题,便是改良我等军中常用的火药。”
他拿起一小撮闯军目前使用的、粗糙不堪、颜色斑驳、甚至夹杂着碎石和木屑的黑火药样品,放在掌心:
“诸位请看,此等火药,威力参差不齐,易受潮,燃烧不充分,甚至时常炸膛伤及自身。
我等目标,便是要造出威力更强、更稳定、更安全的‘标准火药’!”
他随即宣布了详细的分工:
工匠组,由铁匠鲁大锤和木匠赵巧手牵头。
他们的任务是,根据苏俊朗提供的简易图纸和思路,打造和改进一套用于火药生产的专用工具设备。
包括:更高效、密封性更好的石质或铁质研磨器具,用于将硝石、硫磺、木炭分别研磨成极细的粉末;
大型的木制或铜制搅拌桶,配备手摇齿轮机构,实现均匀混合;
以及最关键的一套颗粒化装置——
利用带孔洞的铜板或硬木模具,将混合好的火药泥压制成大小均匀的颗粒,再经晾晒或低温烘干定型。
苏俊朗特别强调了设备的安全性要求,如隔离操作、避免金属碰撞火花等。
学者组,以赵弘文先生和周墨秀才为核心。
他们的任务更具理论性:一是精确计算和实验硝、硫、炭的最佳配比。
苏俊朗虽然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大致比例,但具体到原料纯度不同时,如何微调以达到最大威力,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撑。
二是研究土法提纯原料的工艺。
如何利用溶解、结晶、过滤等简单方法,提高硝石和硫磺的纯度,去除杂质。
赵先生精于计算,周墨对《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火药制法有所了解,正好互补。
学徒与助手组, 则负责最基础的体力劳动和记录工作:按照要求破碎矿石、筛分粉末、称量配料、记录每次实验的配比、过程现象和最终效果(燃烧速度、残留物、爆炸威力等),并负责工作区域的清洁整理,严防明火。
苏俊朗自己,则扮演着总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角色。
他提供核心思路和关键知识——
例如颗粒化能增加燃烧表面积从而提升爆速的原理,不同原料纯度对燃速的影响等这些来自现代的基本常识。
他穿梭于各个工作区域,解答疑问,协调资源,解决突发问题(如一次小规模火药意外燃烧,幸未伤人,但让他更加严厉地强调了安全规程)。
他深知,在这个没有精密仪器和化学分析的时代,一切只能依靠经验、耐心和大量的重复实验。
地窖内的生活艰苦而忙碌。
空气中常年弥漫着硝石的呛味、硫磺的刺鼻气息以及煤炭的烟味。
敲打声、研磨声、算盘珠的噼啪声和低声讨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但令人惊奇的是,一种专注而有序的氛围逐渐取代了最初的恐慌。
工匠们沉浸在打造新工具的挑战中,学者们为每一个微小的数据变化而争论不休,学徒们则小心翼翼地执行着指令。
当第一锅按照新配比、经过初步提纯的粉末被混合出来时,当鲁大锤成功打造出第一个可用的颗粒化模具时,地窖内甚至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一种久违的、属于创造者的成就感,在这些饱经磨难的人们心中悄然萌发。
经过近十天的反复试验和调整,第一批“标准颗粒黑火药”终于试制成功。
与闯军旧式火药相比,新火药颗粒均匀,色泽乌黑发亮,吸湿性明显降低。
在一次小范围的对比测试中(在地窖外安全区域进行),新火药的燃烧速度更快,爆炸声更沉闷有力,威力提升了约三成,且批次间稳定性大大提高。
消息很快传到了刘宗敏耳中。
这位悍将正为军中的火药时好时坏、影响火器威力而烦恼,闻讯立刻带着几名亲兵前来“视察”。
在地窖外的空地上,苏俊朗亲自演示。
当看到新火药在陶罐中爆发出远比旧火药猛烈而集中的火焰和冲击波时,刘宗敏豹眼中精光四射,用力一拍大腿:
“好!
他娘的好!
苏老弟,你这玩意儿真行!
比老子之前用的强多了!
这要是给火铳兵和炮队用上,还不把官军炸上天?!”
他兴奋地围着那几筐新制的颗粒火药转了几圈,大手一挥:
“没说的!
要人给人,要东西给东西!
需要啥,直接跟我老刘说!
尽快给老子造出更多来!”
他对苏俊朗的“实验室”更加支持,甚至主动提出加派可靠人手帮忙搬运和守卫。
送走兴高采烈的刘宗敏,苏俊朗回到地窖。
看着在灯火下依旧忙碌的团队成员——
鲁大锤在改进模具,赵先生和周墨在核对新的配比数据,学徒们在仔细筛分原料——
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这小小的成功,意义远不止于火药威力的提升。
它证明了这条另辟蹊径的道路是可行的,证明了知识和技能在乱世中依然拥有改变现实的力量。
它让这个临时拼凑的团队看到了希望,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站在略显嘈杂却充满生机的地窖中,苏俊朗知道,这仅仅是漫长征程的第一步。
前路依然荆棘密布,但一颗名为“自主科技”的种子,已然在这片被血与火浸透的土地上,顽强地破土发芽。
喜欢穿越大明:我助闯王打天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大明:我助闯王打天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