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辞自立门户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与这个名字紧紧相连的,除了那份令人惊叹的独立气魄,还有那座曾凝聚了她无数心血、却又在阴谋之火中化为焦土的清辞绣坊。
当那场大火的余烬彻底冷却,当官府的查勘结束,那片位于京城繁华地段的废墟,便如同一道显眼的伤疤,裸露在众人眼前。焦黑的梁木、坍塌的墙垣、散落其间依稀可辨的织机残骸,无声地诉说着当夜的惨烈与不公。
然而,与这片死寂废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城百姓心中涌动的一股暖流。
苏清辞的故事早已传开:她如何从备受欺凌的庶女,凭借一手超凡绣技自立;如何在那场关乎国运的边境危机中,以“护国女先生”的身份挺身而出,助靖安王稳定军心、传递情报;又如何不惧权贵,最终凭借律法讨回公道,毅然脱离腐朽的侯府……尤其是她开设绣坊,招收贫家女子和孤女传授技艺,使她们得以靠双手谋生、赢得尊严的善举,更是深深触动了许多普通人的心。
如今,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女子,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却被歹人恶意焚毁,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心生愤慨与同情?
不知是由谁最先发起,一股自发援助清辞绣坊重建的风潮,竟悄然在民间兴起,并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
最初,只是一位曾受过苏清辞恩惠的邻家妇人,提着半篮子鸡蛋和一小袋自家磨的白面,来到废墟前,找到正在那里勘察、面色凝重的芸娘,嗫嚅着说:“芸娘管事,苏先生是好人……这、这点东西不成敬意,给先生和姑娘们补补身子……绣坊,可得再建起来啊!”
紧接着,曾经在绣坊摆摊售卖小吃、因绣坊生意红火而收入颇丰的几个摊贩,推着一辆板车,送来了几捆还算完好的青砖和几根椽子。“苏先生仁义,往日没少照顾我们生意。这些是家里盖房剩下的,虽说旧了点,但还能用,千万别嫌弃!”
然后是附近木材行的东家,亲自带着伙计,拉来了几车质量上乘的杉木和松木。“苏先生为国为民,令人敬佩!这点木料,算是小老儿一点心意,务必收下!价钱?谈什么价钱!若是收钱,岂不是打我老脸?”
曾经在绣坊学过技艺、如今已能独立接活补贴家用的几个贫家绣娘,相约而来,她们拿不出银钱物料,便挽起袖子,主动帮着清理废墟,搬运砖瓦。“东家教我们手艺,给我们活路,如今绣坊有难,我们别的没有,有一把子力气!”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曾经购买过清辞绣坊物美价廉“平民绣品”的市井百姓;曾经因苏清辞揭露柳家劣质丝线、避免宫中采买吃亏而间接受益的绸缎庄伙计;甚至是一些只是听闻过苏清辞事迹、感佩其气节的读书人和平民……都纷纷行动起来。
捐钱的、送料的、出力的……络绎不绝。
有人送来了几袋水泥,有人扛来了几捆苇席,有人带来了自家烧制的青瓦。
几个经验丰富的老瓦匠、木匠师傅,听闻此事后,主动寻来,表示愿意无偿帮忙设计和督建。昔日略显冷清的废墟前,竟一日比一日热闹起来,人来人往,喧嚣鼎沸,充满了勃勃生机。
“张婶,您这砖搁这边!”
“李大哥,椽子放那边,对,码整齐喽!”
“王师傅,您看这地基这么挖成吗?”
“赵家妹子,歇会儿吧,喝碗水!”
各种乡音交织在一起,忙碌的身影穿梭不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善意与期盼。那是一种源自底层民众最朴素的价值观——谁对他们好,谁做了有益于大家的事,他们就拥护谁,帮助谁。
当苏清辞在春桃的陪伴下,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她从未预料到的、令人动容的景象。
昔日触目惊心的废墟已被清理了大半,空地上整齐地堆放着如小山般的各类建材,许多她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测量、挖地基、搬运物料……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木材和汗水的气息,却不再有焦糊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新生力量。
她怔怔地站在原地,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她自问所做的一切,多半是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并未刻意追求施恩于人。然而,这些淳朴的百姓,却将她点滴的善意和那份不屈的挣扎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并在此刻,用最直接、最厚重的方式,回报予她。
芸娘眼尖,看到了她,连忙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激动与感慨:“东家,您看……这、这真是……”
她的话没说完,但苏清辞已然明白。
正在忙碌的人们也注意到了苏清辞的到来,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目光中有好奇,有尊敬,有憨厚的笑容。
那位送木料的木材行东家上前一步,拱手道:“苏先生,您来了!大家伙儿都盼着您的绣坊早点重新开张呢!”
“是啊,苏先生!绣坊可不能倒!”
“我们还等着买您绣坊的新花样呢!”
“东家,您放心,有我们大家在,绣坊一定能建得比以前还气派!”
七嘴八舌的声音,充满了真诚与热情。
苏清辞深吸一口气,将眼中的湿意逼回,她环视众人,郑重地敛衽行了一礼。
这一礼,发自肺腑。
“清辞……何德何能,受诸位如此厚爱。”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但很快便恢复了清越与坚定,“诸位今日相助之情,清辞与清辞绣坊,永世不忘!他日绣坊重开,定当竭尽全力,不负诸位期望,绣出更好的作品,惠及更多乡邻!”
她没有说什么虚浮的客套话,而是许下了最实在的承诺。
众人闻言,更是欢声雷动,干劲愈发足了。
有了充足的物料和大量人手的支援,清辞绣坊的重建工程,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推进着。
地基迅速夯实,崭新的墙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坚固的梁架很快架设完毕……负责督建的老工匠们啧啧称奇,直言从未见过如此齐心协力的场面。整个工地仿佛一个高效运转的蜂巢,每个人都是其中辛勤的工蜂,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苏清辞也没有闲着。她亲自参与了新绣坊的设计,在保留原有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吸取了火灾的教训,特别注重了防火设计,拓宽了通道,增加了水缸和沙土储备点。她还规划了更宽敞明亮的绣房、更完善的授课区域,以及一个可以展示精品绣品的小型展馆。
资金的压力因百姓的无偿捐助而大大减轻,她将追回的大部分嫁妆银钱,用于采购更优质的织机、绣架以及来自各地乃至西域的上等丝线染料,决心将新绣坊的硬件设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靖安王府。
萧惊寒听闻此事,沉默片刻,对墨离吩咐道:“以王府名义,采购一批特制的防火砖和琉璃瓦,悄悄送过去,不必声张。另外,调一队人手,夜间值守工地,以防万一。”
他深知人心可畏,虽万民相助是好事,但也需防患于未然。他的帮助,如同他这个人一般,沉默而坚实,在她需要的地方,悄然筑起一道屏障。
春桃的伤已大好,此刻也成了工地上最忙碌的人之一,她嗓门亮,人又机灵,帮着芸娘协调调度,安排饭食茶水,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看着日渐成型、规模明显更胜从前的绣坊,她常常忍不住眼眶发红,却又笑得无比灿烂。
不过月余时间,一座崭新的、青砖灰瓦、气势恢宏的清辞绣坊,便已傲然矗立在原本的废墟之上。其规模比原先扩大了近一倍,设计更加合理,细节处处体现着用心。
站在即将彻底完工的绣坊前,苏清辞心潮澎湃。
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人心所向的见证。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品格,赢得了这片土地上最广泛的认可与支持。这比任何权势的庇护,都更让她感到安心与力量。
万民相助,众志成城。
清辞绣坊,即将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壤上,迎来它的新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而苏清辞这个名字,也因这段重建的佳话,愈发深入人心,成为了京城一个不可磨灭的传奇。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