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商新制的雷霆推行,如同利剑斩断了盘踞在绣艺行业上游的垄断荆棘,为天下商号开辟出一条凭借实力公平竞争的康庄大道。这股自上而下的改革清风,不仅涤荡了积弊,更与自下而上、由巾帼绣院引领的技艺传播与人才培养浪潮相互激荡,共同将大靖绣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这公私两域皆呈现勃勃生机的大背景下,一项更为宏大、旨在将女子教育恩泽遍洒大靖每一寸疆土的规划,也水到渠成地提上了日程。
御书房内,炭火正旺,驱散了初冬的寒意。皇帝萧景澜看着户部与工部联合呈上的、关于推行皇商新制首月成效的奏报,面露满意之色。然而,他的目光并未在此过多停留,而是转向了另一份由巾帼绣院总院呈递、经苏清辞亲自润色的《请于各州府普设绣艺分院疏》。
奏疏之中,苏清辞并未过多赘言绣院已有的成就,而是以冷静而恳切的笔触,陈述了几项关键事实:
其一,《大靖绣典》刊印传习以来,各地求学热情空前高涨,然总院容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天下女子向学之渴;其二,首批弟子于各地所设分院,如苏州、成都、广州等地,已成功验证了分院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对当地绣艺发展与女子生计带来的显着积极影响;其三,皇商新制打破了垄断,使得中小绣坊与个体绣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其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是否有充足、优质的绣艺人才作为支撑;其四,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金矿丰收,国库充盈,朝廷已具备了推行此项惠及万千女子、功在千秋之盛举的财政基础。
“陛下,”苏清辞在奏疏最后写道,“昔日太后娘娘赐匾‘巾帼绣院’,期许‘天下女子,入此门者,皆能习得锦绣技艺,不负韶华’。今《绣典》已成,规范已立,商路已通,国库已实。正当趁此东风,将绣院之星星火种,遍撒九州,使我大靖女子,无论身处通都大邑,还是偏远边镇,皆有机会凭此一技之长,安身立命,光耀门楣,亦为我朝锦绣河山,添砖加瓦。此非独清辞之愿,实乃万千闺阁女子之心声,亦是夯实‘靖安’盛世人文根基之要举也!”
字字珠玑,情理并茂。
萧景澜合上奏疏,沉吟不语,指尖在光滑的紫檀木御案上轻轻敲击。他并非犹豫,而是在心中快速权衡着此举的深远意义与具体推行方略。目光扫过御案一角堆放的另一叠奏章——那是各地官员为响应皇商新制,汇报本地绣业发展潜力及人才需求的文书。几乎每一份,都或明或暗地提到了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皇叔,你看此事如何?”萧景澜抬眼,看向坐在下首的萧惊寒。
萧惊寒神色平静,显然早已与苏清辞商议过此事,淡然道:“陛下,王妃所奏,切中时弊,利国利民。绣艺乃民生日用之巧,亦是文化传承之重。普及绣院,一则可大规模培养符合新制要求之优质绣娘,满足朝廷与市场之需;二则可切实提升女子地位,使其有傍身之技,缓解民间溺女、卖女之苦,促进民生安定;三则可借女子之手,将《绣典》所载文明精粹,渗透至市井乡野,其教化之功,潜移默化,深远绵长。且如今国库丰盈,足以支撑此项开支。于公于私,于当下于未来,皆是有益无害。”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推行之法,可参照首批分院成功经验,以总院为核心,制定统一章程、教材及师资标准。由朝廷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于各州府治所,优先设立官办绣艺分院。亦可鼓励地方乡绅、商贾捐资兴学,朝廷予以褒奖。务求在三五年内,使绣院之帜,遍插大靖所有州府。”
萧景澜闻言,不再犹豫,朗声道:“善!皇婶心系天下女子,深谋远虑,朕岂能不成全此千秋功德?”他当即提笔,在奏疏上批下一个鲜红的“准”字,并吩咐身旁的内侍监:“传朕旨意,着户部即刻会同工部、礼部及巾帼绣院总院,拟定《各州府普设官办绣艺分院细则》,核定预算,招募师资,选址建院。务求稳妥、高效,尽快将此事推行下去!”
“遵旨!”
圣旨一下,庞大的国家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户部拨出了专款,工部提供了标准的院舍图纸,礼部协助拟定了学规与礼仪。而巾帼绣院总院,则成为了此次大规模扩张的技术核心与人才基地。苏清辞虽已渐隐,但仍挂名总指导,芸娘则带领着总院的一众精英教习,日夜不停地投入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
她们首先依据《大靖绣典》的体系,编撰了一套适用于州府级分院的基础通用教材,确保了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与先进性。同时,从总院优秀的结业学员及各地表现突出的首批分院教习中,遴选、培训了一批能够胜任分院山长或骨干教习的人才,作为派往各地的“种子”。
旨意与细则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大靖的每一个州府。各地官员闻风而动,尤其是那些早已见识过绣院对地方经济、教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州府长官,更是将此视为一项重要的政绩,积极响应。选址、筹建院舍、张贴招生告示……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不过短短半年光景,捷报便开始如同雪片般飞向长安,飞入靖安王府。
北疆幽州,地处苦寒,以往女子多以畜牧、采集为生。官办分院设立后,首次招生便吸引了数百名各族女子。分院山长因地制宜,重点传授《绣典》中适合毛、皮等原料的绣法,并融入了一些草原民族的图腾纹样,绣制的毡毯、皮帽等物,不仅在当地畅销,更通过互市远销漠北,成为了幽州一项新的产业。
西南滇州,山高林密,民族众多。分院设立后,不仅教授《绣典》通用技艺,更注重收集、整理当地少数民族如傣族、白族、彝族的独特绣艺,将其纳入教学,鼓励学员在掌握基础后进行融合创新。一幅幅融合了汉族细腻与少数民族奔放色彩的绣品问世,令人惊艳。
东南闽州,临海而居,海外贸易发达。分院在此更侧重于教授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高档绣品制作,尤其是运用金银线、珍珠、贝壳等材料的“螺钿绣”、“珠绣”等,并与市舶司合作,为学员开拓销路。
中原豫州、西北凉州、岭南桂州……几乎每一个州府,都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文化传统与市场需求,在总院统一框架下,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绣艺分院。它们不再是总院的简单复制品,而是深深扎根于当地土壤,开出了形态各异、却同样绚烂的花朵。
而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州府分院的设立,真正将受教育的机会,送到了万千普通女子的家门口。许多原本可能一辈子困于闺阁、灶台之间的女子,因此得以接触知识,掌握技能。
她们之中,有的成为了技艺精湛的绣娘,改善了家庭生计;有的表现优异,被选拔为教习,实现了更高的人生价值;更有甚者,凭借在绣院学到的管理与经营知识,自己开办了小绣坊,成为了女商人……
“阿娘,我在绣院学绣花,还能识字呢!”乡村小院里,女童举着自己绣的第一方手帕,兴奋地向母亲展示。
“闺女,好好学,以后咱家就指望你了!”贫寒的母亲看着女儿眼中闪烁的光彩,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笑容。
“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有机会学点手艺……”一位中年寡妇拿着分院颁发的结业证书,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些细微而真切的改变,发生在帝国广袤疆土的每一个角落,无声却有力地诠释着“惠及万千女子”的深刻含义。
苏清辞坐在太湖别院临水的书斋内,翻阅着芸娘定期送来的、记录各州府分院发展情况的简报文牒。窗外烟波浩渺,鸥鹭翔集,室内安宁祥和。她的目光掠过那一行行报告新增分院数量、学员人数、特色课程的文字,仿佛能看到,在那张巨大的大靖舆图上,代表巾帼绣院分院的旗帜,正以京城总院为圆心,如同雨后春笋般,密密麻麻地插遍了每一个州府。
这不仅仅是一座座院舍的物理建立,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将女子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推及至整个帝国。使得“靖安”盛世之下, “巾帼”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标签,而成为了千千万万普通女子可以触摸、可以实现的梦想。
这绵延不绝的绣院网络,与那部煌煌《绣典》、与那公平的皇商新制一起,共同编织成了一幅技艺传承有序、人才辈出、女子得以自立自强的盛世华章,光耀当代,福泽后世。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