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朱红方案的再次挫折
屏幕上的“你终于看见了”五个字尚未褪去,林浩的手指已经滑向回车键的第二下敲击。他没来得及按下。
警报响了。
不是红光闪烁的系统级警告,也不是陈锋权限锁的冰冷提示音,而是b区材料实验室最原始的声光报警——那种只有在样本环境参数失控时才会触发的、带着金属摩擦感的蜂鸣。林浩抬头,监控画面中chI-d1构件表面的氧化铁层正在褪色,像被无形的橡皮擦一点点抹去。反射率曲线从73.1%一路滑落,六小时内跌至45.2%。
月尘暴提前了。
林浩调出“倒置人字”波形输入后的底层日志。数据显示,在波形注入的瞬间,月壤确实响应了,微晶结构短暂形成,像是某种防御机制被激活。但三小时后,静电悬浮的纳米月尘穿透三级过滤网,附着在构件最外层,密度异常升高,阻断了共振传导。保护层没崩塌,是被“闷死”了。
他命令赵铁柱拆解样本。老式地球仪在操作台上缓缓自转,赵铁柱闭着眼,手指一寸寸划过打印层序。他忽然停住,在第三十七层做了个标记。“这里,密度突变。”显微镜下,氧化铁层中的“望”字轮廓龟裂,裂纹走向与《营造法式》中的“避震缝”图示惊人相似。林浩记下坐标,没说话。他知道,这不是结构问题,是环境反噬。他们用文明编码对抗宇宙法则,结果被宇宙的静电给干翻了。
工程组的建议书来得比预期快。电子档标题是《关于终止朱红着色方案的可行性评估》,附件三组数据列得清清楚楚:成本增加217%,工期延误4.8天\/模块,风险等级升至“橙-高”。末尾是陈锋的批注:“安全优先。”
林浩没在会议室反驳。他调出母亲笔记的原始推导页,扫描后插入建议书附录。那页纸上,公式边缘有一道淡淡的折痕,是她当年在敦煌修复洞窟时,被风沙吹进纸页留下的印记。他在批注栏输入:“成本可量化,文明不可。暂缓执行,保留试验权限。”按下回车时,腕表内星图仪零件微微震颤,笔迹在末尾拖出一道轻微的抖动。他知道这决定扛不住多久,但至少能换72小时。
苏芸没去开工程会。她躲在私人舱室,用发簪在玻璃桌面写“赤”字。指尖的朱砂本该顺滑,却在第三划时滞了一下,笔锋偏移,成了“朱”。她盯着那个错字,没擦。音叉贴在耳侧,她重新输入“倒置人字”波形,试图激活月壤记忆。全息投影刚成型,波形就在第三节点畸变,杂音刺耳。她调出林浩的墨斗频率,试图校准生物信号。项链上的二维码微微发烫,但音叉突然升温,登月靴冰爪“咔”地弹出。
投影亮起,金文浮现:“色执则心蔽,道隐于形。”
苏芸没动。她知道那是陆九渊残存意识的最后一次干预。冰爪表面凝结了一层极薄的结晶,月尘在上面折射出三点光斑,排列方式与“胃宿”星位一致。她没拍照,也没记录。只是把音叉轻轻放回盒中,发簪插进发髻,像什么都没发生。
林浩在主控室调取地质雷达数据。他想确认“倒置人字”波形是否在地下留下了痕迹。数据流跑完,结果空白。那片区域的信号被月尘暴的静电噪声完全覆盖。他切换到独立信道,用星图仪零件做信号滤波,终于捕捉到一丝残余波动——不是“倒置人字”,而是一个断裂的“赤”字笔画,持续0.2秒后消失。
他调出过去三年的月震记录,用“赤”字节奏做密钥重新检索。数据库返回十七次异常脉冲,时间仍呈斐波那契数列。但这一次,他注意到脉冲之间的间隔在拉长。第一到第五次,间隔分别是1、1、2、3、5天;第六次之后,变成8、13、21……最近一次是47小时前,再下一次,按规律应在76小时后。
72小时窗口,刚好卡在下一次脉冲前。
他把数据推给苏芸,附言只有一句:“我们的时间,是倒着算的。”
苏芸回了个“收到”,没多问。她取出音叉,再次尝试输入“赤”字。这次她放慢速度,每一划都刻意模仿林浩在震动台上的手动输入节奏——起笔顿挫,转折提拉,收笔回锋。音叉震动平稳,全息投影显示波形畸变率从41%降到29%。她继续,第三划时,指尖突然一滑,朱砂在玻璃上拉出一道长痕。投影瞬间扭曲,波形崩解。
她没重来。
她盯着那道错痕,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一直在教月壤写字,可谁规定,文明的编码必须是“写”出来的?
她调出“倒置人字”的频谱图,反向推导其力学模型。如果这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动作呢?不是笔画的顺序,而是施力的节奏?她把波形拆解成七个微震段,对应手腕的七次发力。她重新输入,这次不用发簪,而是直接用手腕带动音叉,模拟书写时的肌肉记忆。
投影亮起。
波形稳定了。
畸变率降到12%。
她正要记录参数,音叉突然发冷,冰爪再次弹出。投影一闪,金文浮现:“执形者困,破形者生。”
她没关投影。
她把音叉贴回耳侧,闭上眼,开始用身体记忆重演“倒置人字”的七次发力。手腕、肘、肩,连带呼吸节奏,全部同步。全息屏上的波形像被熨平,光滑得不像人工输入。
林浩在主控室看到数据流突变。他调出苏芸舱室的监控,发现她正闭眼站立,手腕微动,像在空中写字。他没打扰。他调出chI-d1构件的最新反射率数据——45.2%的数值停住了,开始缓慢回升。0.1%、0.2%……每分钟提升0.03%。
他盯着曲线,忽然发现一个细节:回升的速率,和苏芸输入波形的频率,完全同步。
他调出母亲的“共振固色”公式,代入当前参数。计算结果显示,若维持该输入节奏,72小时内,颜色稳定性可恢复至68%以上——不够完美,但足够撑到下一次脉冲。
他正要保存模型,腕表突然震动。星图仪零件的微震频率变了,不再是之前的规律波动,而是短促的三连震。他低头,发现表盘上的星图正在缓慢偏移,北极点向“胃宿”方向偏转了0.7度。
他调出月面气象预测。
月尘暴,还没结束。
静电层正在重组,密度比之前高出1.8倍。下一轮侵蚀,已在路上。
他打开通讯,接通苏芸。
“你那边还能维持输入吗?”
“能。”她的声音很稳,“但冰爪开始结霜了。”
他看了眼时间。
72小时倒计时,已过去8小时。
他调出鲁班系统日志,搜索“非标准文明输出”。最新一条记录是两小时前生成的,内容出自《六韬》:“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他没回话。
他把“倒置人字”的七段微震模型导入震动台,设为循环输出。终端弹出警告:“持续运行将超载能源储备。”他绕过警报,启用备用电源。屏幕闪了下,墨斗线绳在控制台接线端泛出微弱红光,持续7秒后熄灭。
他盯着那道光消失的位置。
知道这轮输入撑不了太久。
知道月尘不会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知道文明的编码,可能根本不需要“写”出来。
他摘下腕表,拆开后盖,取出星图仪零件,接进震动台的反馈回路。
让星图,直接驱动波形。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