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木兰初啼
周雨晴那句看似提醒实则警告的话语,像一根刺,扎在徐静婉的心头,非但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起了她骨子里那份不屈的韧性。她清楚地意识到,在李家,温顺的傀儡或许能安稳一时,但绝无可能真正立足。她必须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哪怕是带着锋芒。
她没有再执着于在档案室里翻阅那些可能已经被处理过的陈年旧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木兰生活”项目本身——这个被李明轩之流视为牟利工具,却本应承载着希望与传承的公益计划。
她向周雨晴提出,希望去“木兰生活”目前正在运行的几个试点社区实地看看,美其名曰“深入了解项目细节,便于日后更好地参与管理和宣传”。周雨晴在请示李墨后,很快便安排了行程,并派了一名司机和一名基金会负责项目协调的年轻女孩陪同。
试点社区位于城市边缘,是一片正在经历拆迁与改造的老城区,残存着一些低矮的旧楼和狭窄的巷弄。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旧物的气息,与市中心和李家大宅的奢华格格不入。
接待她们的是社区街道办的一位女主任,以及几位被列为“木兰生活”帮扶对象的手工艺人。其中一位头发花白、手指关节因长年累月的刺绣而严重变形的陈阿婆,给徐静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阿婆拿出自己耗时数月完成的一幅双面绣作品,针脚细密,图案繁复精美,栩栩如生。然而,当她小心翼翼地问起这幅作品如果通过“木兰生活”渠道售卖,大概能有多少收入时,旁边陪同的基金会女孩抢着回答,报出了一个低得令人咋舌的价格。
“阿婆,您这手艺,放在市面上,远不止这个价。”徐静婉轻轻抚摸着那幅蕴含着无数心血的绣品,语气温和却坚定。
陈阿婆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黯淡,她摆了摆手,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唉,能卖出去就不错啦。之前基金会的人来,说是帮我们找销路,拿走了几件最好的样品,后来就没啥消息了……倒是让我们签了不少单子,说是领材料用的。”
“材料?”徐静婉心中一动,“是‘华彩材料’送来的丝线和染料吗?”
“啥华彩不华彩的,俺不清楚。”陈阿婆摇头,“送来的料子,看着是光鲜,可韧性不够,容易断,颜色也不如俺们以前用的老牌子正。价钱还死贵,要不是基金会说用了他们的料子才算项目成果,俺们才不乐意用咧!”
果然!徐静婉的心沉了下去。那份虚高的采购合同,不仅是在侵吞基金会的资金,更是在用劣质材料扼杀这些真正的手艺!
她又走访了几家,情况大同小异。手工艺人们对“木兰生活”项目充满期待,却又因渠道不畅、材料不佳、收购价被压低而倍感失望和无奈。他们提到之前基金会来人,更多的是拍照、采访、拿走样品,却很少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所谓的“高级定制材料”,许多人甚至表示从未收到过足量或合格的货品。
那个负责协调的女孩,在徐静婉平静却极具压迫感的追问下,眼神闪烁,言语支吾,最后几乎快要哭出来,只反复说一切都是按王琴主任的指示办事。
返程的车上,徐静婉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与繁华都市仅一街之隔的破败景象,胸口堵得发慌。那份关于李明轩和“华彩材料”的调查摘要,此刻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与陈阿婆那双变形的手、与手工艺人眼中熄灭的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不只是账目问题,这是良知问题。
回到公寓,她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台灯亮至深夜。她没有立刻去找李墨摊牌,因为她明白,空口无凭,尤其是在李家这样复杂的环境里。她需要一份足以让人无法辩驳的证据,一份不仅能指出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案的计划。
她凭借着自己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和在巴黎积累的视野,开始着手草拟一份“木兰生活”项目改革方案。从建立透明公开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到搭建与高端品牌、设计师的合作平台;从制定公平合理的作品收购标准,到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化营销……她写得极其认真,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同时,她将实地调研的情况、手工艺人的证词(隐去了具体姓名以作保护),与“华彩材料”采购合同中的异常数据一一对应,整理成了一份简洁明了的报告。她没有直接指控任何人,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并将改革方案的初步构想附在后面。
这份报告和方案,是她投石问路的第一步,也是她展现自己并非徒有其表的第一次主动出击。
第二天上午,她带着整理好的文件,来到了李氏集团总部大厦。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踏入这里。冰冷的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的墙壁,行色匆匆、衣着光鲜的员工,无不彰显着这个商业帝国的庞大与冷漠。
她没有预约,直接到了总裁办公室所在的楼层。周雨晴显然没料到她会突然到来,脸上闪过一丝讶异,但很快便恢复了专业姿态。
“太太,李总正在开会。您有什么事,可以先告诉我。”
“没关系,我可以等。”徐静婉在接待区的沙发上坐下,姿态从容,“或者,请周助理帮我把这份文件转交给李总。是关于‘木兰生活’项目的一些初步想法和调研情况。”
周雨晴看着她递过来的那个薄薄的文件夹,眼神复杂地闪烁了一下,最终还是接了过去。“好的,我会在李总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呈交。”
徐静婉没有多做停留,转身离开。她知道,文件一旦送到李墨手上,必然会引起波澜。她不确定李墨会作何反应,是勃然大怒,是冷眼旁观,还是……会有一丝不同的考量?
等待的时间变得格外漫长。她待在公寓里,看似在翻阅艺术书籍,心神却无法完全集中。
直到傍晚,她的手机终于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动的,是李墨的名字。
她深吸一口气,接通电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才传来李墨听不出情绪的声音,比平日似乎更低沉几分:
“那份报告,是你写的?”
“是。”徐静婉回答,声音平稳。
“来书房一趟。”他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徐静婉握着手机,指尖微微收紧。她知道,第一次真正的考验,来了。她整理了一下衣着,镜中的自己,眼神清亮,带着破釜沉舟的平静。
她走向那间她从未被允许主动进入的书房,敲响了门。
喜欢契约暖意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契约暖意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