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杭州的转折
李国嵘审核会上的惊雷与李墨那句含义不明的“看好你的人”,如同在平静(至少表面如此)的湖面投下两块巨石,余波荡漾,却并未立时掀起滔天巨浪。接下来的几天,出乎徐静婉的意料,项目推进反而顺畅了许多。
王琴在监督小组群里依旧会提出问题,但不再吹毛求疵,更像是例行公事。投资部和财务部的审批流程明显加快,与“素缕”工坊的正式合作协议很快敲定并完成签署。之前那些态度犹豫的渠道方,也仿佛一夜之间转变了态度,主动联系推进合作细节。
这种反常的“顺利”,并未让徐静婉感到轻松,反而让她更加警惕。她清楚地知道,这不是因为她那天的回答有多么打动人,而是李国嵘那短暂的露面和无言的离场,向所有人释放了一个模糊却足够有分量的信号——这个“变量”,暂时被保留了。那些见风使舵的人,自然不会在形势未明时,再轻易站队刁难。
然而,真正的挑战,从来不在流程,而在执行。
与“素缕”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后,问题开始浮现。沈阅和林音对艺术和工艺有极高的追求,但对商业化量产的时间节点和成本控制缺乏经验。首批产品的打样虽然精美,但工期一再延误,远超原定计划。徐静婉几乎每天都要与杭州进行数轮视频会议,协调设计、材料、工艺各个环节,焦头烂额。
“徐总,这种渐变色的晕染效果,需要的时间就是这么久,急不来的。”屏幕那头,林音秀气的脸上带着艺术家的固执。
“林老师,我理解您对完美的追求,但市场不等人,我们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徐静婉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和,“能否考虑调整工艺,或者我们先推出一批相对简单的款式抢占市场?”
这样的拉锯战每天都在上演。徐静婉感觉自己像在走钢丝,一边要安抚艺术家的情绪,保证作品的独特性和品质,另一边又要死死掐住成本和进度,应对集团内部无形的倒计时。
这天晚上,又一次就一个刺绣细节的修改与沈阅争论到深夜后,徐静婉疲惫地靠在书房椅背上,揉着发痛的太阳穴。距离六个月的对赌期限,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首批产品却连确定的样品都还未出炉。照这个速度,别说达到销售指标,恐怕连产品上市都成问题。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她。她可以应对明枪暗箭,可以舌战群儒,却难以撼动艺术家对“完美”的执着。
书房门被敲响,李墨端着一杯蜂蜜水走了进来。他似乎刚结束一个跨国会议,脸上带着一丝倦意,但眼神依旧清明。
“还在忙?”他将蜂蜜水放在她手边,目光扫过屏幕上尚未关闭的视频会议界面和散乱的设计稿。
“嗯,‘素缕’那边,进度有点拖。”徐静婉没有掩饰自己的焦虑,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温热的甜意稍稍缓解了喉咙的干涩。
李墨拿起桌上几份“素缕”的打样照片看了看,手指在那些精致的刺绣和特殊面料上轻轻划过。“东西是不错。”
“但太慢了。”徐静婉叹了口气,“艺术和商业的平衡点,比想象中难找。”
李墨放下照片,看向她:“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沟通成本太高,彼此信任度不够。”徐静婉直言不讳,“沈阅和林音担心过度商业化会毁了他们的作品,而我担心错过市场时机会让项目夭折。我们之间,缺乏一个能同时理解艺术价值和商业逻辑的桥梁。”
李墨沉默了片刻,忽然问:“你有多久没亲自去杭州了?”
徐静婉一愣:“从上次考察回来,快一个月了。一直是远程沟通。”
“有些问题,隔着屏幕解决不了。”李墨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信任,需要面对面建立。节奏,需要亲自去把控。”
徐静婉心中一动,抬起头看他。他的意思是……
“明天我刚好要去杭州分公司处理点事情。”李墨推了推眼镜,语气随意得像在谈论天气,“你可以跟我一起去。驻留几天,把‘素缕’的问题彻底理顺。”
这……太突然了。徐静婉完全没料到他会提出同去,更没料到他会将自己的行程与她的项目绑定。
“你……你的公事要紧,我可以自己……”她下意识地想拒绝,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麻烦他,或者说,不想欠下更大的人情。
“顺路而已。”李墨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就这么定了。让周助理订机票。”
他说完,不再给她反驳的机会,转身离开了书房。
徐静婉看着那杯还剩一半的蜂蜜水,心情复杂难言。他这算什么?是上级对下属工作瓶颈的支援?是合作伙伴基于共同利益的决策?还是……某种她不敢深究的、超越契约关系的关切?
她甩甩头,将这个危险的念头压下去。无论如何,他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契机。亲自去杭州,深入“素缕”工坊,或许是打破目前僵局的唯一办法。
她立刻给周雨晴发了信息,然后重新坐回电脑前,开始整理需要带去杭州的资料和待解决的问题清单。
这一次,不再是她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虽然同行者的动机依旧成谜,但至少,她不再是独自面对那团名为“艺术与商业”的乱麻。
窗外的夜色浓郁,徐静婉的心却因为这一个突如其来的转折,而泛起了一丝微澜。杭州之行,等待她的,会是什么呢?
喜欢契约暖意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契约暖意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