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远携兰考麦收的喜讯回京时,恰逢朝会。他身着常服,怀揣着写满收成明细的册子,刚踏入乾清宫,便被皇帝的目光稳稳锁住。
“高爱卿,兰考麦收如何?”皇帝话音未落,殿内百官的视线皆汇聚过来——此前听闻兰考曾是贫瘠之地,众人都好奇这一季的收成能否如高铭远所言有所起色。
高铭远躬身行礼,双手呈上册子:“启禀陛下,托陛下洪福与百姓勤力,兰考今年小麦亩产较去年翻了近一倍,总计收获粮食三千余石,足够村民过冬及来年播种。”他顿了顿,补充道,“臣已让村民留足口粮,余下粮食暂存村中公仓,待秋收后再统筹分配,避免饥馑。”
皇帝接过册子翻看,嘴角笑意渐浓,抬眼时满是赞许:“好!好一个‘翻了近一倍’!你以工部员外郎之职督建水利,又以都察院御史之责体恤民情,不恋京城安逸,偏往苦地扎根,这份一心为民的赤诚,当朝官员当以你为榜样!”
此言一出,殿内百官纷纷附和,看向高铭远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敬佩——此前有人暗议他“弃朝堂赴乡野,是自降身段”,如今见皇帝如此褒奖,再无人敢轻视这份“田间政绩”。
户部尚书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高大人在兰考的举措成效显着,不如将其经验推广至其他贫瘠州县,以解多地缺粮之困?”
皇帝点头称是,转而问高铭远:“爱卿以为,推广之法当从何入手?”
高铭远略作思索,答道:“臣以为,当分三步走。其一,先派熟稔农务的官吏前往兰考学习,掌握修渠、选种、耕作的要领;其二,由朝廷拨发专项粮种与农具,确保各地有‘种’可播、有‘器’可用;其三,鼓励地方官员与百姓同吃同住,摸清各地水土差异,不可照搬兰考之法,需因地制宜。”
他的话条理清晰,既不夸大成效,也不回避困难,引得工部尚书也点头赞同:“高大人所言极是。各地水利条件不同,若盲目修渠,反而可能浪费民力。臣提议,可让工部配合,先对需推广州县进行水土勘察,再制定具体方案。”
皇帝闻言大喜,当即拍板:“就依二位爱卿所言!高爱卿,朕命你牵头,协调户部、工部拟定推广章程,一月内呈奏上来。另外,兰考学堂与医馆的筹备,你可有难处?”
“谢陛下关怀。”高铭远躬身道,“学堂地基已选好,臣回京前已嘱托村民伐木备料;医馆所需药材,也已与太医院商议,待章程拟定后,便会派人押送前往。只是……医馆尚缺懂医术的先生,还望陛下恩准,从太医院调派一两位老御医,暂去兰考坐诊,同时也能教村民些基础的防疫、急救之法。”
“准!”皇帝毫不犹豫应下,“朕再让太医院多备些常用药材,一并送去。你放心,只要是为百姓办实事,朝廷定当全力支持!”
朝会结束后,周御史拉着高铭远的手笑道:“铭远,你今日在殿上的提议,可是说到陛下心坎里去了!往后你牵头推广农务,若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高铭远笑着谢过,心中却已开始盘算——推广章程需兼顾各地差异,学堂医馆的筹备也不能懈怠,接下来的一月,怕是又要连轴转了。但一想到兰考村民收到粮种时的笑脸,想到孩子们将来能坐在学堂里读书,他便觉得浑身是劲。
走出宫门时,阳光正好。高铭远抬头望向天空,心中暗道:兰考的好日子才刚开头,这天下百姓的好日子,也该一步步慢慢铺陈开来了。
喜欢高铭远传奇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高铭远传奇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