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刃”小队的回归,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巨石,同仁堂药行后院的气氛陡然从紧张的等待,转变为高效的运转。陈朔将自己关在密室里整整一天,除了苏婉清送饭时能短暂交流几句,他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构思和撰写那份至关重要的测试计划。
他需要平衡多个维度:测试的有效性、行动的安全性、欺骗的合理性,以及资源的有限性。 这就像在刀尖上编织一张无形的网,既要能捕捉到需要的反馈,又不能让自己被网缠住。
第二天傍晚,陈朔将一份详尽的计划书摆在了沈清河、锋刃和苏婉清面前。
“测试代号:‘雷雨’。”陈朔开门见山,指着计划书上的简图,“顾名思义,我们要制造一场局部的、短暂的电子风暴。”
“目标选择: 我们选择这里——”他的手指点在地图上一个位于公共租界与华界交界处的位置,“大北电报公司大楼。这里是梅机关一个已知的中继监听站,负责过滤和初步分析截获的电讯号,重要性足够引起他们的反应,但又并非像礼和洋行那样的核心枢纽。即使我们惊动了它,敌人也大概率会认为是商业信号冲突或偶然的无线电干扰。”
锋刃点了点头,这个目标选择符合“烛龙”的意图,处于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测试力量: 我们将动用三部隐藏在不同位置的电台。一部在法租界边缘,由我们控制;另外两部,需要‘樵夫’同志协调其他潜伏小组提供支援,位置最好在公共租界不同区域,形成三角态势,增强信号的覆盖和真实感。”
沈清河记下这个要求:“我来协调,问题不大。”
“执行流程:”陈朔继续阐述,“测试时间为明晚八点整,持续三十分钟。第一阶段十分钟,三部电台同时启用,在三个相近但不同的常用频率上,发射无意义的随机码和数字串,制造基础干扰噪音。第二阶段十五分钟,停止噪音,转而轮流发射我们精心编制的‘诱饵’电文。第三阶段五分钟,再次切换回无意义噪音,然后全部静默,撤离。”
“‘诱饵’设计:”陈朔看向苏婉清,“这是关键。我们虚构一个‘苏南游击区指挥部临时联络站’的身份,电文内容要暗示该联络站因敌军近期扫荡,被迫转移至……这里,嘉定县边缘的一个废弃砖窑厂。电文需包含请求指示、汇报虚构的伤员安置情况以及急需药品清单等内容,细节要逼真。”
苏婉清立刻领会:“我会参照之前整理的模板,加入苏南地区真实的地名和游击战术语,确保电文风格和内容经得起推敲。”
“预期与观察:”陈朔最后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测试达成几个目的:第一,验证三部电台协同发射及快速静默的流程是否顺畅。第二,观察大北电报公司监听站在遭遇这种强度干扰和异常信号时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方式,评估其效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看梅机关后续是否会针对我们虚构的‘嘉定砖窑厂’采取侦查或军事行动。如果会,并且行动的规模和时机与我们电文透露的信息吻合,那就证明我们的‘嵌套欺骗’成功了,也反向证实了敌人对这类电文情报的依赖程度。”
锋刃沉吟道:“我们会在大北电报公司外围以及通往嘉定的主要路口布置观察点,记录所有异常人员和车辆调动。”
“整个过程中,安全是第一位的。”陈朔郑重强调,“所有参与发射的电台,位置必须绝对安全,具备快速转移的条件。‘影刃’小队负责在电台附近警戒,一旦发现任何被追踪的迹象,不惜放弃设备,也要保证人员安全撤离。”
计划周密,分工明确。没有人有异议。
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所有人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开始转动。沈清河动用了他的关系网,顺利联系上了另外两个潜伏小组,他们将在明晚准时开启电台,听从统一号令。苏婉清则熬夜赶工,精心编制了数份足以乱真的“诱饵”电文,并由陈朔亲自审核,确保没有任何逻辑破绽。
锋刃带着“影刃”小队成员,化装成小贩、黄包车夫等角色,对大北电报公司周边以及通往嘉定的道路进行了细致的侦察,选定了最佳的观察和撤离路线。
陈朔则反复检查着由他直接控制的那部电台,确保其性能良好。他抚摸着冰凉的金属外壳,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前世在研究所里阅读的那些关于电子战的理论文献,如今就要在这1936年的冬夜,由他亲手变为现实。
夜幕再次降临,然后缓缓褪去。当东方的天际又一次泛起鱼肚白时,决定性的夜晚即将来临。
“雷雨”计划,一切就绪,只待那约定的时刻,在申城无形的天空,炸响第一声惊雷。
【第十二章完】
___
喜欢谍战之镜界孤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谍战之镜界孤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