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行动的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申城复社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心中。它不仅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验证了一种全新的、超越时代的斗争方式的可能性。陈朔的威信,在“辰砂”代号之外,凭借其惊人的预见力和创造力,真正树立了起来。
在确认了嘉定方向的敌人动向,并判定自身安全无虞后,同仁堂药行的密室内召开了一次关键会议。陈朔、沈清河、锋刃以及负责具体电台操作和电文编制的苏婉清和另一位同志悉数在场。
“测试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陈朔主持着会议,他手中拿着汇总来的所有观察报告,“敌人不仅上钩了,而且反应速度很快,行动指令传递流畅。这反过来证明,他们的侦测中心虽然尚未完全投入使用,但其前端的信息接收和初步分析链条已经相当高效。”
他话锋一转:“但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核心弱点——过于依赖技术,而缺乏对信息源真伪的有效甄别能力。 他们的系统就像一个胃口巨大但消化不良的人,我们送什么,他们就吞什么。这为我们执行更大规模的‘逆向利刃’计划,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沈清河接口道:“根据地的回馈也到了。‘烛龙’对测试结果极为满意,并正式批准了我们提交的‘逆向利刃’主体计划框架。同时,授权我们申城小组,作为此计划的前线指挥中枢,有权协调周边区域所有可用于此次行动的电台资源。”
这是一个巨大的授权,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朔身上。
陈朔感受到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临战的兴奋。他走到那块简陋的黑板前,上面已经画出了新的示意图。
“‘雷雨’是序曲,接下来,我们要奏响真正的风暴交响乐。”陈朔用炭笔在代表礼和洋行仓库的中心点画了一个圈,“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这个即将建成的侦测中心,从敌人的‘顺风耳’,变成我们的‘传声筒’。”
他详细阐述了全面计划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持续渗透与麻痹。”陈朔在黑板一侧写下要点,“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以更隐蔽和分散的方式,向空中发射经过精心设计的、不同层级和来源的虚假电文。内容从无关痛痒的日常联络,到具有一定价值但经过篡改的战术信息,逐步构建一个庞大的、看似真实的‘影子网络’。目的是让敌人的监听和分析人员习惯这种信息流,消耗他们的精力,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我们设定的情报背景。”
“第二阶段,关键误导与战略欺骗。”他的笔在中心点周围画了几个箭头,“当敌人的侦测中心完全投入使用,依赖度最高的时候,我们将发射经过周密设计的、具有战略欺骗性的‘高价值’情报。例如,虚构一次我方重要人物的转移路线,或者一次大规模物资集结的地点。目的是引导敌人的军事力量进行错误的部署,为我们真实的战略行动创造机会。”
“第三阶段,致命干扰与系统过载。”陈朔的笔重重一顿,“在关键时刻,例如我们真实的重大行动开始前后,启动所有能动用的电台,进行全频段、高强度的饱和式‘信息风暴’攻击。用海量的垃圾信息和真假难辨的电文,彻底瘫痪其分析能力,屏蔽其‘听觉’,为我们真实的通讯和行动提供绝对掩护。”
计划宏大而复杂,听得众人心潮澎湃,又深感责任重大。
“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纪律性。”陈朔环视众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电文的编制是关键,婉清,你的工作组需要扩大,并且要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审核流程。”
“我明白。”苏婉清郑重地点点头,她清楚自己手中那支笔的分量。
“电台的调度和安全是生命线。”陈朔看向沈清河和锋刃,“樵夫同志需要确保通讯网络的畅通与隐蔽,锋刃同志的队伍则要负责所有参与电台的物理安全,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沈清河和锋刃同时肃然应诺。
“而我们当前最迫切的任务,”陈朔最后说道,“是尽快拿出一份详尽的、针对第一阶段‘渗透与麻痹’行动的具体方案,包括电台资源的详细清单、通讯时间表、以及首批需要散播的假电文内容库。这份方案,我们需要在五天内完成,并再次报送‘烛龙’核准。”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自领命而去,密室中只剩下陈朔和苏婉清。灯火摇曳,映照着两人专注的脸庞。
苏婉清铺开新的稿纸,开始列出电文编制的分类大纲。陈朔则对着申城及周边地区的地图,标记着已知和可能动员的电台位置,大脑飞速计算着频率分配与时间交错的最佳方案。
窗外,申城的夜依旧繁华而麻木,无人知晓,在这间看似普通的药行后院,一群人正在为一场即将席卷而来的、无形战场上的风暴,默默地、坚定地磨砺着手中的利刃。霍霍之声,虽不响亮,却已隐隐指向了敌人最致命的核心。
【第十四章完】
___
喜欢谍战之镜界孤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谍战之镜界孤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