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星晚在工作室的晨光里铺开那匹收藏多年的老云锦,金线在曦光中流转着暗哑的光泽,像是沉淀了百年的星河。苏曼卿端着刚泡好的碧螺春走进来,青瓷茶杯落在原木案几上发出轻响,目光落在云锦边缘那朵半绣的缠枝莲上,指尖不自觉地抚过细密的针脚:“这匹料子是你祖母留下的吧?当年她为外贸公司做的那批出口礼服,用的就是这种织金云锦。”顾星晚嗯了一声,指尖捏起一枚苏绣常用的花针,针尖穿过云锦的经纬,带出一缕绛红色的丝线:“我想把它拆开重绣,提取里面的织金工艺和配色,用到今年的秋冬系列里。”苏曼卿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眉头微蹙:“拆了?这可是顾老夫人的心血,市面上现在再也找不到这种手工织造的云锦了。”
顾星晚没有抬头,针脚在她手中起落得愈发迅疾,绛红色的丝线在云锦的暗金底色上勾勒出半片枫叶的轮廓:“我知道它珍贵,但与其让它躺在樟木箱里被虫蛀,不如让它以新的形式活下去。”她抬起头,眼底闪着执拗的光,“你还记得去年我们去苏州博物馆看的那批明清苏绣吗?那些花鸟鱼虫,现在看来依然鲜活,可如果不是博物馆的保护和现代展览的推广,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苏绣的针法可以细到一根丝线劈成四十八份?”
苏曼卿沉默了,她想起自己刚认识顾星晚的时候,这个刚从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小姑娘,拿着一幅自己绣的小荷图,闯进了她的绣坊。那时候的顾星晚,对苏绣的了解还只停留在课本上,连最基础的齐针都绣得歪歪扭扭,却凭着一股韧劲,跟着她学了三年。三年里,顾星晚不仅掌握了苏绣的数十种针法,还总爱琢磨些“不务正业”的东西——把苗绣的打籽绣用到礼服的领口,用缂丝的技法做包包的纹样,甚至尝试用3d打印技术复刻绣绷的形状。
“我不是反对创新,”苏曼卿在顾星晚身边坐下,拿起另一枚针,穿起一根金线,“只是怕步子迈得太大,丢了根。”她的指尖灵巧地转动,金线在云锦上绣出一个小小的回纹,“苏绣讲究‘顺丝顺势’,针法要跟着纹样的走向走,颜色要跟着物体的质感变,就像做人一样,不能只想着往前走,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顾星晚停下手中的活计,看着苏曼卿绣的回纹,那线条流畅自然,金线的光泽与云锦本身的纹理完美融合,看不出一丝刻意的痕迹。“我没忘,”她轻声说,“你教我的第一节课,就说苏绣的灵魂是‘细、密、匀、顺、和’。这些年,我不管怎么尝试,都没敢丢了这五个字。”她拿起自己绣了一半的枫叶,“你看,这片枫叶的叶脉,我用的是虚实针,边缘用的是散套针,就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既有立体感,又不失苏绣的柔和。”
苏曼卿凑近看了看,眼底的担忧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赞许:“针脚是稳了,就是配色还差点意思。”她从案几上的丝线盒里挑出一根赭石色的丝线,“云锦的金色太亮,单用绛红色压不住,加点赭石色,既能突出枫叶的层次感,又能和金色相互映衬,显得沉稳。”
顾星晚照着苏曼卿的建议,换了丝线继续绣。阳光透过工作室的落地窗,洒在两人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丝线的清香和茶叶的醇厚。绣针起落间,时光仿佛慢了下来,那些穿越了百年的技艺,在她们的指尖一点点延续、新生。
正在这时,工作室的门被推开了,顾星晚的助理小周抱着一堆文件跑了进来,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星晚姐,不好了,我们之前对接的面料供应商说,今年的桑蚕丝价格涨了三成,而且交货期要推迟一个月。”顾星晚手中的针顿了一下,丝线在云锦上打了个结。“怎么会突然涨价?”她皱起眉头,“我们的秋冬系列下个月就要送样给合作的电商平台了,推迟一个月,肯定赶不上预售。”
小周把文件放在案几上,叹了口气:“说是今年南方的雨季太长,桑叶减产,蚕茧的产量也跟着降了。好多服装厂都在抢桑蚕丝,价格自然就涨了。”苏曼卿放下手中的针,拿起文件翻了翻,眉头也拧了起来:“桑蚕丝是苏绣的主要原料,尤其是我们做高端定制,普通的化纤丝根本替代不了。”
顾星晚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她的工作室开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周围都是些老房子,巷口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裁缝铺,还有一个卖丝线、绣针的老字号摊位。当年她选择把工作室开在这里,就是为了离这些“老味道”近一点,可现在,连最基础的原料都出了问题。
“要不,我们换一种面料试试?”小周试探着说,“现在有一种仿真丝的面料,价格便宜,手感也差不多,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顾星晚回头看了她一眼,语气坚定:“不行。我们做的是非遗传承,用仿真丝就是欺骗消费者,也是对苏绣技艺的不尊重。”她想起祖母曾经说过,好的苏绣,不仅要看针法,还要看面料和丝线的品质,桑蚕丝的光泽和韧性,是任何化纤面料都替代不了的。
苏曼卿沉思了片刻,说:“我认识一个养蚕的老农户,在苏州西山,他们家世代养蚕,用的都是传统的方法,蚕丝的品质很好。去年我还向他买过一批桑蚕丝,要不我联系一下他,问问能不能提前给我们供货?”顾星晚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苏曼卿拿出手机,拨通了老农户的电话,叽里呱啦地说了一通苏州方言,挂了电话后,她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今年的蚕茧确实减产了,但他给我们留了一批最好的,明天我们可以过去提货。”
第二天一早,顾星晚和苏曼卿就开车前往苏州西山。车子沿着太湖边行驶,湖面波光粼粼,远处的青山笼罩在薄雾中,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顾星晚打开车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湖水的湿气和草木的清香。“好久没这么放松了,”她感慨道,“自从工作室走上正轨,每天不是画图、绣样,就是对接客户、供应商,都快忘了大自然是什么样子了。”
苏曼卿笑了笑:“等忙完秋冬系列,我们就去西山住几天,好好体验一下养蚕、缫丝的过程。其实,苏绣不仅仅是绣针和丝线的艺术,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只有了解了桑叶的生长,了解了蚕的生命周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桑蚕丝是最好的绣线原料。”
车子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老农户的家。那是一座古朴的农家小院,院子里种满了桑树,绿油油的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老农户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苏曼卿,热情地迎了上来:“曼卿啊,好久不见,这位就是你说的那个年轻设计师吧?”苏曼卿点了点头,介绍道:“王大爷,这是顾星晚,我的徒弟,也是‘星绣’工作室的创始人。”
王大爷握住顾星晚的手,粗糙的手掌布满了老茧,却很有力:“早就听说你了,年纪轻轻就把苏绣做得这么好,不容易啊!”顾星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王大爷过奖了,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王大爷领着她们走进院子,院子里摆着几个大竹筐,里面装满了雪白的蚕茧,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些都是今年最好的春茧,”王大爷拿起一个蚕茧,递给顾星晚,“你摸摸,手感多好,丝长、韧性足,用来绣苏绣最合适不过了。”
顾星晚接过蚕茧,入手温润,轻轻一捏,能感觉到里面丝线的韧性。她想起小时候,祖母也曾给过她这样一个蚕茧,让她观察蚕蛹的变化,那时候她还不懂,为什么祖母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这样珍贵的蚕丝来绣一幅画。现在她明白了,每一个蚕茧,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
王大爷带着她们参观了缫丝的作坊,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着,煮茧、抽丝、绕丝,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顾星晚站在一旁,看着雪白的丝线从蚕茧中被抽出来,像瀑布一样流淌,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缫丝可是个技术活,”王大爷介绍道,“水温要控制好,抽丝的力度要均匀,稍微不注意,丝线就会断。以前没有机器,全靠手工缫丝,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也只能缫半斤丝。”
苏曼卿补充道:“手工缫丝的丝线,比机器缫丝的更有韧性,光泽也更柔和,最适合用来做苏绣的绣线。可惜现在会手工缫丝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嫌麻烦,不愿意学。”顾星晚看着那些忙碌的工人,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心中有些感慨:“我们的非遗技艺,不只是苏绣、云锦,还有缫丝、养蚕这些上游的手艺,要是这些手艺都失传了,我们的苏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天下午,顾星晚和苏曼卿带着一批优质的桑蚕丝回到了工作室。小周已经把设计图整理好了,看到她们回来,连忙迎了上去:“星晚姐,曼卿老师,你们可回来了!电商平台的负责人刚候还打电话来,问我们的样品什么时候能送过去。”顾星晚把桑蚕丝放在案几上,拿起设计图看了起来:“明天就开始绣样,争取一周内完成。”
设计图上,是一系列以“秋韵”为主题的服装,有长裙、外套、旗袍,每一件都融入了苏绣、苗绣的元素。顾星晚指着其中一件黑色的旗袍说:“这件旗袍,我想在领口和袖口绣上枫叶和桂花,用苏绣的散套针和苗绣的打籽绣结合,既有苏绣的细腻,又有苗绣的立体感。”苏曼卿点了点头:“这个想法不错,枫叶用绛红、赭石色,桂花用金黄、米白色,和黑色的面料搭配,肯定很出彩。”
接下来的几天,工作室里一片忙碌。顾星晚、苏曼卿和几个绣娘分工合作,有的描稿、有的配线、有的刺绣。顾星晚负责最复杂的枫叶纹样,她坐在绣绷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眼睛盯着绣面,手指灵活地转动着绣针。有时候,为了绣好一片枫叶的叶脉,她要反复调整针法和丝线的粗细,直到满意为止。
苏曼卿则负责桂花的纹样,她用苗绣的打籽绣绣出桂花的花蕊,每一个小籽都圆润饱满,再用苏绣的齐针绣出花瓣,线条流畅自然。她一边绣,一边给身边的年轻绣娘讲解:“打籽绣要注意力度,太轻了籽不饱满,太重了又会破坏面料。齐针要绣得均匀,针脚之间不能有空隙,这样花瓣才会显得饱满、柔和。”
年轻绣娘小李学得很认真,她是苏曼卿的远房侄女,从小就喜欢苏绣,毕业后就来工作室跟着苏曼卿学习。“曼卿老师,为什么苗绣的打籽绣和苏绣的齐针能结合得这么好?”小李好奇地问。苏曼卿笑了笑:“因为它们的核心都是‘巧’。苏绣巧在细腻,苗绣巧在立体,只要抓住了这个核心,就能相互融合,创造出不一样的效果。”
顾星晚停下手中的活计,接过话头:“其实,非遗技艺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而是在理解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就像我们把苏绣和苗绣结合,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两种技艺都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她想起自己曾经去贵州考察苗绣时的情景,那些苗族妇女,用简单的绣针和丝线,绣出了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想象力和生命力。她们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却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周后,第一批样品终于完成了。当那件黑色的旗袍被挂在衣架上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领口和袖口的枫叶和桂花,在黑色面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枫叶的叶脉清晰可见,颜色从绛红渐变到赭石,富有层次感;桂花的花蕊圆润饱满,花瓣轻盈飘逸,仿佛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两种绣法的结合,既保留了苏绣的细腻柔美,又增添了苗绣的立体生动,让人眼前一亮。
顾星晚拿着旗袍,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太好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苏曼卿也点了点头:“这件旗袍,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时尚,肯定能受到消费者的喜欢。”小周连忙拿出手机,拍下样品的照片,发给了电商平台的负责人。
没过多久,电商平台的负责人就回复了,语气中充满了惊喜:“样品太惊艳了!我们已经把照片放到了平台的首页推荐,很多消费者都表示很感兴趣,问什么时候能预售。”顾星晚心中一阵激动,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融入了非遗技艺的服装,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然而,好消息还没持续多久,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小周拿着手机跑了进来,脸色有些难看:“星晚姐,不好了,网上有人说我们的服装是‘伪非遗’,说我们用现代的工艺模仿传统刺绣,欺骗消费者。”顾星晚心里一沉,连忙拿过手机看了起来。只见一篇名为《警惕“伪非遗”服装:打着传承的旗号,实则是对传统技艺的亵渎》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中配了她们样品的照片,指责她们的刺绣工艺不正宗,用的是机器绣,而不是手工绣。
“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苏曼卿气得脸色发白,“我们的每一件衣服,都是纯手工绣的,针脚、丝线都能证明,他们怎么能这么污蔑我们?”顾星晚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现在生气也没用,我们得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她看着手机上的文章,作者是一个名叫“非遗守护者”的账号,粉丝量还不少。
“这个‘非遗守护者’到底是谁?”小周疑惑地问,“会不会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故意抹黑我们?”顾星晚摇了摇头:“不好说。但不管是谁,我们都不能坐以待毙。”她想了想,说:“我们可以开一场直播,现场展示我们的刺绣过程。”
顾星晚在非遗传承基地的揭牌仪式上,接到了市重点中学的邀请——校长陈敏在台下听完她的分享后,握着她的手恳切地说:“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能不能把你们的非遗技艺带进课堂,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老手艺的魅力?”顾星晚当即答应下来,苏曼卿也笑着补充:“我们不仅要教孩子们刺绣,还要让他们知道每一根丝线、每一种针法背后的故事。”
半个月后,“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顾星晚和苏曼卿带着绣绷、丝线、绣针,还有几件精心挑选的非遗服装样品,走进了市一中的美术教室。刚一进门,教室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几个女生围着那件黑色枫叶桂花旗袍,手指轻轻拂过刺绣纹样,“哇,这是用针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吗?也太精致了吧!”男生们则对云锦面料上的织金工艺充满好奇,“这金线是怎么织进布里的?看起来像自带光泽一样。”
顾星晚先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短视频,视频里记录了养蚕、缫丝、刺绣的全过程,从绿油油的桑叶到雪白的蚕茧,从纤细的丝线到精美的绣品,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大家知道吗?我们今天用的桑蚕丝,要经过选茧、煮茧、抽丝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而一件简单的绣品,可能需要绣娘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顾星晚一边说,一边拿起绣针,给孩子们演示苏绣最基础的齐针针法,“齐针是苏绣的入门针法,大家看,针脚要均匀整齐,就像排队一样,不能有高有低。”
苏曼卿则带着孩子们认识丝线,她从丝线盒里挑出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丝线,“这些丝线都是用天然染料染成的,红色来自苏木,黄色来自栀子,绿色来自艾草。而且,一根丝线还能劈成四十八份,用来绣最细腻的纹样。”她把一根普通的桑蚕丝递给前排的孩子,“大家可以试试,能不能把它劈得更细。”孩子们好奇地接过丝线,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当看到一根丝线被劈成细细的几缕时,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接下来是实践环节,顾星晚和苏曼卿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小巧的绣绷、一块素色棉布和几种基础颜色的丝线,教他们绣最简单的花瓣纹样。一开始,孩子们的针脚歪歪扭扭,有的丝线还打了结,不少人都有些泄气。“老师,我绣得好丑啊,根本不像花瓣。”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小声说。苏曼卿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别急,慢慢来,刺绣讲究的是耐心。你看,针要从布的下面穿上来,再从上面扎下去,力度要均匀。”在苏曼卿的指导下,女生慢慢找到了感觉,针脚渐渐变得整齐起来。
顾星晚则注意到一个坐在角落里的男生,他一直低着头,手里的绣针半天都没动一下。“你怎么不试试呢?”顾星晚轻声问。男生抬起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刺绣是女孩子做的事情,男生学这个有点奇怪。”顾星晚笑了笑,拿出一幅苗绣的龙纹图案,“你看,这幅龙纹是一位苗族大叔绣的,苗绣里很多粗犷的纹样都是男生绣的。而且,刺绣需要专注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是不分男女的。”她拿起男生的绣绷,“来,我教你绣一个简单的几何纹样,说不定你会喜欢。”在顾星晚的鼓励下,男生拿起绣针,开始尝试起来,虽然动作还很生疏,但眼神却越来越认真。
活动结束时,每个孩子都完成了自己的小作品,虽然算不上精美,但都充满了童趣。有的孩子绣了一朵歪歪扭扭的小花,有的绣了一个简单的五角星,还有的把几种针法混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纹样。“我从来不知道刺绣这么有意思,以后我还想学习!”一个男生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陈校长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对顾星晚和苏曼卿说:“太感谢你们了!孩子们今天不仅学会了简单的刺绣技巧,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想把这个活动长期开展下去,每个月都邀请你们来给孩子们上课,还想成立一个非遗兴趣小组。”顾星晚和苏曼卿欣然同意,她们知道,让非遗技艺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种子,就是最好的传承。
就在“非遗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顾星晚收到了国际奢侈品牌LUmI的合作邀请。LUmI的设计总监艾莲娜在巴黎时装周上看到“星绣”的作品后,一直念念不忘,她希望能与顾星晚合作推出一款联名系列,将中国非遗技艺与西方时尚设计相结合。顾星晚和苏曼卿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接受邀请,她们想通过这次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非遗技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第一次视频会议上,艾莲娜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把苏绣和苗绣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的经典款风衣和连衣裙中,但希望纹样能更简洁、更符合西方消费者的审美。”顾星晚理解艾莲娜的顾虑,但也坚持自己的原则:“简洁可以,但不能失去非遗技艺的精髓。比如苏绣的散套针,它的魅力就在于针脚的错落有致,能表现出纹样的立体感,如果过于简化,就变成了普通的绣花,失去了苏绣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沟通,艾莲娜带着设计团队来到了“星绣”工作室。当艾莲娜看到顾星晚和苏曼卿现场演示刺绣时,不禁被深深震撼了。“太不可思议了,”她看着苏曼卿用打籽绣绣出的桂花花蕊,“这些小小的籽,竟然是用针一针一针盘出来的,每一个都那么圆润饱满,这简直是奇迹。”顾星晚趁机向她介绍:“这就是非遗技艺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匠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在保持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调整纹样的大小和布局,让它更适合现代服装的设计。”
在接下来的合作中,文化碰撞无处不在。LUmI团队习惯了用电脑画图、机器制作,对非遗技艺的手工性难以理解:“为什么不能用机器来绣这些纹样?手工刺绣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太高。”顾星晚耐心地解释:“机器绣只能模仿表面的样子,却无法复制手工刺绣的温度和生命力。每一位绣娘的针法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而且,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我们坚持手工制作,才能让这些古老的工艺延续下去。”
为了让LUmI团队更好地理解非遗技艺,顾星晚带着她们去了苏州西山的养蚕基地和缫丝作坊。当艾莲娜看到工人们手工缫丝的场景时,不禁感叹:“原来一根丝线要经过这么多工序,难怪它的光泽和韧性这么好。”她拿起一根手工缫丝的丝线,与机器缫丝的丝线对比:“手工缫丝的丝线更有弹性,光泽也更柔和,确实比机器缫丝的要好。”
在设计过程中,双方也经历了多次磨合。艾莲娜希望联名系列的颜色更鲜艳、更跳跃,而顾星晚则认为,非遗技艺的配色讲究“和谐”,应该与面料的质感相呼应。“比如这件风衣,面料是深灰色的,我们用苏绣的赭石色和米白色绣出枫叶纹样,既能突出纹样,又不会显得突兀。如果用太鲜艳的颜色,就会破坏整体的和谐感。”顾星晚一边说,一边拿出几种配色方案给艾莲娜看。艾莲娜看着这些配色方案,渐渐被说服了:“你说得对,这种和谐的美,更有韵味,也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敛和含蓄。”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联名系列终于完成了。这款系列以“东方韵·西方形”为主题,将苏绣的细腻、苗绣的立体、云锦的华贵与LUmI的经典款式完美结合。风衣的领口绣着简约的枫叶纹样,采用苏绣的散套针,线条流畅自然;连衣裙的裙摆用苗绣的打籽绣和辫绣绣出藤蔓纹样,层次丰富,立体感十足;外套的面料则选用了云锦,织金的纹样在灯光下闪烁着暗哑的光泽,低调而奢华。
在联名系列的发布会上,当模特穿着这些服装走上t台时,全场掌声雷动。西方媒体纷纷称赞:“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非遗技艺的无限可能。”消费者更是对这些充满匠心的作品赞不绝口:“每一件衣服都像一件艺术品,不仅好看,而且有故事、有温度。”
联名系列的成功,让顾星晚和苏曼卿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创新非遗技艺的决心。她们知道,非遗技艺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走向世界的宝贵财富。
之后,“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更多的学校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非遗技艺;“星绣”工作室与更多的国际品牌达成了合作,让中国非遗技艺在全球时尚界占据了一席之地。顾星晚和苏曼卿还在网上开设了非遗技艺课程,让更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户学习苏绣、苗绣等技艺。
一天,顾星晚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是市一中非遗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发来的。邮件里附着几张照片,照片上是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刺绣的服装,虽然工艺还很稚嫩,但创意十足。邮件里写道:“顾老师、苏老师,谢谢你们让我们认识了非遗技艺,我们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做非遗技艺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让这些古老的技艺永远流传下去。”
顾星晚把邮件递给苏曼卿,两人相视一笑。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窗户,洒在她们手中的绣品上,那些精美的纹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就像非遗技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光芒。她们知道,只要有人热爱、有人传承、有人创新。
市一中非遗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在顾星晚和苏曼卿的指导下,技艺日渐精进,从最初绣简单的花瓣纹样,到后来能独立完成小型绣品,甚至开始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服装设计。这天,陈校长拿着一份全国青少年服装设计大赛的通知走进兴趣小组活动室:“这个大赛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正好和我们非遗进校园的理念契合,孩子们要不要试试?”
消息一出,孩子们立刻沸腾了。“我想参加!我要设计一件苗绣元素的夹克!”之前觉得刺绣是女生专属的男生林浩第一个举手,他这段时间迷上了苗绣的几何纹样,总说那些线条里藏着“神秘的力量”。扎马尾辫的女生陈乐乐则想设计一条融合苏绣和汉服元素的襦裙:“我想让更多同龄人知道,传统服饰也可以很时尚。”
顾星晚和苏曼卿全力支持孩子们的想法,利用周末和课后时间给他们做指导。林浩一开始设计的夹克,把苗绣的打籽绣、辫绣一股脑全堆在胸前,显得杂乱无章。“非遗元素的运用不是简单堆砌,”顾星晚拿着设计图和他一起修改,“你可以把苗绣的几何纹样简化,用在夹克的袖口和领口,既突出特色,又不会破坏整体的简约感。”苏曼卿则教他调整丝线颜色:“夹克是藏蓝色的,用深棕色和米白色的丝线刺绣,会更沉稳大气,也能让纹样更清晰。”
陈乐乐的襦裙设计遇到了面料难题,普通的棉布不够飘逸,无法展现襦裙的灵动之美。顾星晚想起工作室里还有一批未使用的真丝电力纺,这种面料轻薄透气,光泽柔和,很适合做襦裙。“我们可以用真丝电力纺做面料,”顾星晚说,“再在裙摆绣上苏绣的缠枝莲纹样,用虚实针表现花瓣的层次感,一定会很出彩。”苏曼卿补充道:“缠枝莲是传统吉祥纹样,象征着生生不息,正好契合大赛‘传承’的内涵。”
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绣针总是戳到手,有的丝线老是打结,有的纹样绣到一半发现比例不对。但没有人放弃,林浩为了绣好袖口的苗绣纹样,每天放学后都留在活动室练习到天黑,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次,贴上创可贴继续绣;陈乐乐为了调整缠枝莲的布局,反复修改设计图,光是草图就画了十几张。顾星晚和苏曼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们不仅教孩子们技艺,更教他们匠人精神:“刺绣和做任何事情一样,都需要耐心和坚持,只要静下心来,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大赛提交作品的前一周,林浩的夹克突然出了问题——他不小心把一杯水洒在了绣好的领口上,部分丝线晕染开来,颜色变得深浅不一。林浩急得快哭了:“怎么办?还有几天就要提交了,我肯定来不及重新绣了。”顾星晚看着他焦急的样子,安慰道:“别急,我们想想办法。”她仔细观察着晕染的部分,突然有了灵感:“我们可以利用晕染的颜色,在周围补充一些浅色系的丝线,用苏绣的晕针技法,让晕染的部分变成纹样的一部分,反而会更有特色。”苏曼卿也点头赞同:“晕针能表现出颜色的渐变,正好可以突出苗绣纹样的层次感。”
在顾星晚和苏曼卿的指导下,林浩连夜修改,晕染的部分不仅被完美掩盖,还成了夹克的点睛之笔。当作品最终完成时,林浩看着自己的成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陈乐乐的襦裙也顺利完工,裙摆的缠枝莲纹样细腻柔美,真丝面料随风飘动,宛如仙子下凡。
全国青少年服装设计大赛的总决赛在上海举行,顾星晚和苏曼卿陪着孩子们一起前往。当林浩的苗绣夹克和陈乐乐的苏绣襦裙出现在t台上时,评委和观众都眼前一亮。评委们纷纷称赞:“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扎实的非遗技艺,更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最终,林浩获得了银奖,陈乐乐获得了金奖,兴趣小组也拿到了“最佳组织奖”。
颁奖典礼上,陈乐乐拿着奖杯,激动地说:“谢谢顾老师和苏老师,是你们让我认识了苏绣,爱上了传统文化。我以后要继续学习非遗技艺,做一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台下的顾星晚和苏曼卿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
与此同时,“星绣”工作室的“非遗+科技”新型面料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随着非遗服装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桑蚕丝面料虽然舒适透气,但容易起皱、不易打理,很多消费者反映,穿了几次后,衣服上的刺绣就变得松散。“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顾星晚在团队会议上说,“非遗技艺要想在现代社会长久发展,就必须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能只追求美观,而忽视实用性。”
苏曼卿也表示赞同:“传统的桑蚕丝面料和刺绣工艺,在古代是为当时的生活方式服务的,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非遗服装的实用性。”
团队首先从面料入手,他们联系了国内顶尖的纺织科研机构,共同研发新型桑蚕丝面料。科研机构的专家提出,可以在桑蚕丝中加入少量的石墨烯纤维,石墨烯纤维具有抗菌、抗皱、透气的特点,还能增强面料的韧性。“但我们要注意,不能让科技元素盖过非遗的本质,”顾星晚强调,“加入石墨烯纤维是为了提升面料的性能,而不是改变桑蚕丝的质感和光泽。”
经过多次实验,新型桑蚕丝面料终于研发成功。这种面料保留了桑蚕丝的柔软透气和天然光泽,同时具备了抗皱、抗菌的功能,即使机洗也不会变形,刺绣也能保持紧致。顾星晚和苏曼卿用这种新型面料制作了一件苏绣旗袍,经过反复机洗和揉搓,旗袍依然平整如新,刺绣纹样也没有松散的迹象。“太好了!”苏曼卿抚摸着旗袍的面料,“这种面料既保留了传统桑蚕丝的优点,又解决了实用性问题,一定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接下来,团队又开始研究如何用科技手段提升刺绣的效率和精准度。顾星晚提出,可以利用3d扫描技术,将设计图精准地投射到面料上,让绣娘在刺绣时更准确地把握纹样的位置和比例。“但我们不能依赖科技,”苏曼卿补充道,“3d扫描只是辅助工具,刺绣的针法和力度,还是要靠绣娘的经验和手感,这样才能保留手工刺绣的温度。”
团队引进了3d扫描设备,经过多次调试,终于实现了设计图的精准投射。绣娘小李说:“有了这个设备,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纹样绣歪了,效率提高了不少,而且绣出来的纹样也更整齐美观。”但她也表示,不会因为有了科技辅助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针法的细腻度、丝线的松紧度,这些还是要靠自己慢慢琢磨,科技只是帮我们省了一些力气,真正的匠心还是要靠手工来体现。”
为了验证“非遗+科技”的效果,顾星晚和苏曼卿将用新型面料和3d扫描辅助刺绣制作的服装推向市场,果然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这件旗袍太好打理了,机洗都不变形,而且刺绣还是那么精致!”一位消费者在评价中写道,“没想到非遗服装也能这么实用,以后会一直支持‘星绣’!”
随着“非遗+科技”研发的成功,“星绣”工作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纺织企业都前来寻求合作,希望能将这种新型面料和技术应用到更多的产品中。顾星晚和苏曼卿也毫不吝啬,将研发成果分享给同行:“非遗技艺的传承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大家一起努力,通过创新让非遗技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天,顾星晚收到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邀请她参加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分享“星绣”工作室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经验。顾星晚拿着邀请信,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起自己刚开始创业时的初心,只是想让祖母留下的苏绣技艺不被遗忘,如今,她和苏曼卿不仅做到了,还让中国的非遗技艺走向了世界,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苏曼卿看着顾星晚手中的邀请信,笑着说:“星晚,这是我们的荣誉,也是所有非遗传承人的荣誉。我们要在论坛上好好分享我们的经验,让更多的人知道,非遗技艺不是古董,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焕发生机的宝贵财富。”
顾星晚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她知道,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她们坚守初心,不断探索,就一定能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非遗之花在全世界盛开。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莹火虫下的星光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