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白板被擦得干干净净,只在正中央写着四个大字:情绪周期。
田晴站在白板前,眼神中闪烁着久违的兴奋光芒。她手中拿着三支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像一位即将登台的指挥家。
“过去一周,我们收集了287个有效样本。”她说着,在“情绪周期”四个字周围,画了一个圈,“林夏的‘心电图’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脉搏,现在,我们要把这个脉搏,装进‘量价时空’的身体里。”
钟卫东放下咖啡杯,身体不自觉地前倾:“具体要怎么做?”
田晴用蓝色笔画出一条波浪线:“传统的情绪分析,就像在岸边看浪,只知道浪大浪小,却不知道潮汐的规律。”她在波浪线上,标出几个点,“但如果我们把情绪,放在时间维度里观察……”
林夏突然举手:“就像追剧!不能光看某一集,是哭还是笑,要看整个剧情的情感走向!”
会议室里静了一瞬,随即响起笑声。田晴忍俊不禁:“这个比喻……意外地准确。”她在波浪线上,画出几个周期,“情绪确实像连续剧,有铺垫期、爆发期、消退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每个阶段的特征。”
她切换到投影,展示出一张复杂的图表。左侧是传统的K线走势,右侧是林夏的情绪指数曲线。
“看上周二的‘创新医疗’。”田晴用激光笔指着图表,“上午十点,情绪指数显示贪婪值,突然飙升到70,但我们的模型,当时没有重视这个信号。”
钟卫东点头:“那天我们按传统量价理论,判断是正常调整,结果错过了一个涨停板。”
“问题就在这里。”田晴用红色笔,在情绪曲线上画了个圈,“情绪指数提前15分钟,就发出了强烈信号,而传统的量价指标,要等到股价,真正启动时才反应过来。”
她开始在白板上构建新的框架:“所以,我们要给情绪加上时间权重。在‘量价时空’的‘时’这个维度里,加入情绪发酵的时间变量。”
林夏一边飞快地记录一边问:“就像做菜要看火候?情绪也要看‘熟没熟’?”
“精辟。”田晴赞赏地点头,“一个情绪信号,刚出现时,可能只是小火苗,但如果它在特定时间内持续增强,就要引起重视。反之,如果快速消退,可能就是噪音。”
她在白板上,画出三个重叠的圆圈,分别标注“量价”、“时空”、“情绪”。
“新的模型,要让这三个维度对话。”田晴的笔,在三个圆圈的交叉点,重重一点,“比如,当股价在关键支撑位缩量整理,同时情绪指数,显示恐慌值在下降,贪婪值在缓慢上升,这就是一个强烈的买入信号。”
钟卫东若有所思:“也就是说,我们要让情绪指标,和传统技术指标互相验证?”
“不止是验证,是融合。”田晴调出另一个案例,“再看上周四的‘东方材料’,传统模型显示破位下跌,建议止损。但当时情绪指数,显示恐慌值已经达到极端水平,而且开始出现‘跌不动’的讨论。”
她在时间轴上画出一个箭头:“如果我们当时注意到这个情绪,与价格的背离,就不会在最低点割肉了。”
林夏恍然大悟:“所以情绪指标,可以帮我们避免被洗盘洗出去?”
“没错。”田晴微笑,“就像给模型装上了‘情绪眼睛’,让它能看透,价格波动背后的心理博弈。”
她开始在白板上,快速书写新的算法框架,三个维度的指标,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钟卫东不时提出修改建议,林夏则负责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代码逻辑。
“这里要加个情绪惯性系数。”钟卫东指着时间权重公式,“就像开车刹车,需要提前预备,情绪转变也需要反应时间。”
“同意。”田晴补充道,“还要考虑情绪的传染性。大V发言和普通网友评论,对市场的影响权重应该不同。”
林夏突然兴奋地拍桌:“我知道了!就像在食堂排队,一个人说好吃,可能没人信,但要是一群人都说好吃,队伍瞬间就变长了!”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三个人都笑起来。田晴边笑边在公式里,加入“情绪传染因子”:“就是这个道理。”
阳光渐渐爬满整个白板,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勾勒出一个全新模型的雏形。传统与创新,理性与感性,在这个早晨完美融合。
钟卫东看着充满活力的田晴,忍不住感叹:“这个模型如果真的成功,我们就能真正读懂市场的‘心情’了。”
田晴放下马克笔,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不是读懂,是预见。当别人还在为,今天的涨跌纠结时,我们已经能看到,明天的情绪潮汐。”
窗外,云朵缓缓飘过,仿佛也在聆听,这场安静的变革。在金融市场的数字洪流中,一个能感知情绪的模型正在孕育,而它要面对的第一次考验,很快就会到来。
喜欢沪上浪花飞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沪上浪花飞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