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战略蓝图,如同一份激动人心的宣言,在“高记”内部发布了。高辉在全体员工大会上,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未来的广阔前景:从调味品生产商向“中国风味生活方式”引领者的华丽转身。年轻员工们眼神发亮,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潮流前线、在国际舞台大展拳脚的画面;中层管理者们则摩拳擦掌,期待着在新的架构下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
然而,宏伟的蓝图一旦开始落地,便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最现实的利益格局和组织惯性。战略务虚会上的激情与共识,在回归日常运营后,迅速进入了充满摩擦与不适的“阵痛期”。
首先感受到强烈冲击的,是赵副总和他所代表的传统销售体系。
根据新的架构,原本由赵副总一手掌控、权力集中的传统销售部被拆分重组。大部分职能并入了林薇主导的“品牌与用户连接翼”,成立“全域销售中心”,负责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与销售策略。赵副总被任命为该中心的负责人,但向他汇报的,不再仅仅是那些跟他打拼多年的区域经理,还包括了林薇麾下擅长线上运营、内容营销的年轻骨干。
更让赵副总心头堵得慌的是,一些核心KA(关键客户)渠道的管理和新兴的“品牌体验店”拓展计划,被明确划归林薇直接管辖。美其名曰是“聚焦高端品牌形象建设”,但在赵副总看来,这无异于将他经营多年的“核心地盘”生生划走了一块。
权力的稀释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不适。一次关于下季度线下促销资源的分配会议上,林薇团队的一位年轻经理提出,要将大部分预算投入到能够直接引流至线上社群、并具备数据监测能力的线下快闪店和精品超市合作中。
一位跟随赵副总多年的区域经理立刻反对:“那我们传统批发市场和广大中小超市怎么办?他们才是我们销量的基本盘!那些花里胡哨的快闪店,能卖几瓶酱油?数据再好听,能当饭吃吗?”
年轻经理据理力争:“我们要看长期价值和用户资产沉淀!传统渠道当然要维护,但资源投入必须讲究效率和战略协同……”
会议不欢而散。赵副总坐在办公室里,闷头抽烟,感觉自己像个被架空了的“老将军”,手下的兵被调走了,熟悉的打法也被质疑了。他理解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但当变革的刀子真正落到自己身上时,那种失落感和失控感,依旧尖锐。
生产研发体系同样面临着挑战。马明远主导的“柔性敏捷供应链”升级,要求生产线能够快速响应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这对于习惯了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老师傅和车间主任来说,意味着频繁的换产、更复杂的排程和更高的质量控制难度。
“马总,这么搞效率太低了!换个产品线,清洗、调试设备就得大半天,出的货还不够塞牙缝的!”一位车间主任对着生产计划表抱怨。
韩东团队推进的“数字化智能中枢”建设,也遇到了数据孤岛的阻碍。财务系统、ERp系统、电商平台数据、线下销售终端数据……各自为政,标准不一。技术团队需要频繁地与各个部门沟通,寻求数据接口和支持,过程繁琐,推进缓慢。一些业务部门出于惯性或是对数据安全的担忧,配合度并不高。
甚至连林薇的团队也感受到了压力。“风味生活方式”的概念听起来很美,但如何量化考核?品牌美誉度、用户粘性这些指标,远不如销售额和利润率来得直观。在与财务部门沟通预算时,她需要花费大量口舌来解释,为什么要在看似“虚”的内容创作和社群运营上投入如此多的资源。
高辉的办公室,再次成为了各种矛盾和抱怨的汇集点。他耐心地听着每一位核心高管的倾诉,理解他们的难处,但态度始终坚定。
他对赵副总说:“老赵,我知道你难受。但全域销售不是削你的权,是让你站在更高的格局去整合资源。林薇擅长品牌和用户,你擅长渠道和管控,你们俩结合,才能打出组合拳。你要学会用好她手里的新武器,而不是守着旧阵地。”
他对马明远和韩东说:“困难和阻力是预料之中的。转型就是要打破舒适区。明远,柔性生产是未来的必然,再难也要咬牙推进,可以先选一两条线做试点。韩东,数据打通是基石,要有耐心,多沟通,用实际案例证明价值,一步步取得信任。”
阵痛期,是对战略定力和执行力的残酷考验。高辉清楚,此刻绝不能退缩。他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威强力推进,另一方面,也指示姜云牵头,设计一套与新的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更加平衡的绩效考核体系,将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结合起来,引导大家的行为转向。
“高记”这艘大船,正在艰难的调头中。船体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部分船员感到晕眩不适,但航向已经明确,唯有顶住压力,穿越这片充满摩擦的“阵痛之海”,才能抵达那片蓝图所描绘的新大陆。
喜欢赎的光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赎的光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