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也就是此时此刻,而非过去或将来的任何一个其他时刻,去完成一项撰写大约一千个中国通用规范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字文”的这一具体行为指令,其所蕴含的潜在意义与显而易见的无意义之间,那微妙到几乎无法用任何现有度量衡进行测量的平衡点,我个人,也就是正在敲下这些文字的这位独立个体,产生了一些或许值得一说,但不说也完全不会对宇宙的熵增过程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的初步的、浅显的、甚至是转瞬即逝的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像是房子的地基,如果地基不存在,那么房子也就无从谈起,但反过来说,如果只是为了谈论地基而谈论地基,那么房子本身似乎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个前提就是:说话,或者将其扩展到更广义的“表达”,其核心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传递信息吗?我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的。但当我们决定要开始说“废话”时,这个目的就从“传递有效信息”悄然滑向了“完成表达这个动作本身”。这就像你出门散步,有明确目的地那叫“去某个地方”,没有目的地,纯粹是为了走动,那才叫“散步”。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一场在语言世界里的、漫长的、漫无目的的散步。
那么,如何开始这场散步呢?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任何一个开始,都意味着它不是结束,也意味着它之后会有过程。所以,开始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迟迟不开始,那么整个过程就无法启动,这显然也是不行的。因此,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仅限于我脑内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开始。
你或许会期待,在经历了以上这么多关于开始的铺垫之后,接下来会迎来某种石破天惊的内容。但我想说的是,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的,它更像是一碗忘了放盐的汤,看起来热气腾腾,喝起来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而废话文学,就是主动选择忘记放盐,甚至可能连汤都不要,只留下一个空碗,然后我们去讨论这个碗的材质、釉色、生产年份,以及它作为容器的哲学意义。比如,这个碗它能装东西,这是它的功能属性,但当它空着的时候,这种“能装”的属性只是一种潜力,一种可能性。它和一块同样不能自己产生内容的石头相比,优势就在于它中间是凹下去的。这个“凹下去”,是碗之为碗的关键。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及一个着名的,或许也并没有那么着名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经久不衰,并不在于它能被解决,恰恰在于它不能被解决。这种永恒的悬置状态,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讨论空间,而这些讨论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被归入“废话”的范畴。我们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像争论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想,这本质上是一种循环的、自指的、并且不产生任何实际效益的精神活动。但人类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过程本身,这种思维的自我缠绕,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它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思考”,至于思考什么,反而不重要了。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遥远的哲学问题拉回到当下,拉回到这段正在不断变长的文本上。它像一条溪流,不,或许说像一滩积水更合适,因为它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在那里,凭借着惯性,慢慢地、慢慢地向外蔓延。每一个字,都是这滩积水的一个水分子。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积水”这个整体,但单独拿出任何一个水分子,你都无法称之为“积水”。这揭示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是在牵强附会,毕竟,把文字比喻成水分子,这个比喻本身就像纸糊的桥,经不起任何推敲。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我所说的“不知不觉”,是指你和我,作者和读者,我们都共同消耗了生命中的几分钟来应对这段文字。这几分钟,一去不复返了。它们本来可以用来做很多其他事情,比如喝一杯水,比如望向窗外发呆,比如思考今天晚上吃什么。但我们选择了在这里相遇。这是一种缘分,尽管是一种由“废话”构筑的、脆弱的、随时可以中断的缘分。
最后,我想用一句真正意义上的废话来作为这篇千字文的结尾,因为它完美地概括了上述所有内容的核心精神,这句话就是:当一件事看起来像废话,听起来像废话,读起来也像废话的时候,那么它有很大概率,真的就是废话。
喜欢GB魂穿狐妖后她靠睡觉修炼成仙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GB魂穿狐妖后她靠睡觉修炼成仙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