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吏部尚书纲成君蔡泽率先出列,向太子禀报过去一年来吏部下设四司的运作情况。
“据名录司汇总,目前太子六部所辖人员,含各类隶从在内,共计四千八百八十二人。”
“其中,正式列入九品官籍者,共六百八十二人。”
“荐才司去年共推举贤能之士四十三人,均通过考核,已安排任职。”
“考核司方面,去年评定为上等者一百三十六人,中等五百一十八人,下等二十八人。”
“此外,品衔司与户部于去年共同草拟的九品职阶制度,经殿下批准试行半年以来,未见异议。
是否可正式确立为太子六部通行的职阶体系?”
这九品职阶制度,乃是太子扶苏在六部初建之际,授意吏部尚书纲成君蔡泽专设品衔司后制定的章程。
其将六部之内所有文职人员,自上而下划分为九个等级。
一品居首,然暂为空衔,不授实职。
唯有将来有人立下殊勋,方可特设一品以彰其功。
二品为尊荣之位,无具体执掌。
例如太子师长,如授“太子少师”之名,即享正二品待遇。
三品则是实际权责最高的职级,六部尚书皆居此列。
每部尚书之下,可设一至二人辅佐,暂称“侍郎”,定为四品。
侍郎之下,各司主官称“司务”,列为五品。
各司日后若需增设副手,名为“主事”,定为六品。
至此,上六品者皆为朝廷命官,享有正式品秩。
下三品则非官身,属吏员序列。
例如农部下属各研究组的组长,授七品吏衔;
组内普通成员,为八品吏;
其余虽未入研究组,但承担一定事务管理职责的基层小吏,则列九品。
凡不在九品之内的,皆为六部辖下的庶民。
庶民若肯进取,通过考核,便可入仕为九品小吏。
一旦成为九品吏员,便纳入户部考核司的年度考评体系。
若连年考评为优,便可由九品升八品,再由八品晋七品。
待晋升至七品吏职后,若表现卓异,还可进一步跃升为六品官员,自此步入仕途正流。
依此阶梯,只要才干出众,机缘相济,理论上一人自九品微吏起步,亦可最终登至三品尚书之位。
听罢蔡泽陈情,太子扶苏微微颔首,果断道:“既无异议,自今日起,九品职阶制度即为太子六部正式规制。”
随即又补充道:“工部尚书相里季,勤勉尽责,悉心授业,特加‘太子少师’荣衔,授正二品。”
话音刚落,相里季当即出列,躬身行礼,恭声道:“臣,谢殿下隆恩!”
一旁的蔡泽与许子互视一眼,神色平静,并未惊讶。
原来早在制度初试之时,扶苏便已为二人加授太子少师之衔,位列正二品。
而这一年,扶苏日日随相里季研习墨家学说,朝夕受教,得益良多。
以太子一贯重德守诺的性情,赐此殊荣,本就在众人预料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王翦、蒙武、尉缭三人虽不隶属太子六部编制,但扶苏仍私下为他们挂了“太子少师”的虚名,以示尊崇。
不过严格来说,“太子少师”这一称号,本当由秦王嬴政亲授,由太子自行加封,确有逾制之嫌。
或许是秦王嬴政一时疏忽,又或许是他有意为之,始终未曾正式册封纲成君蔡泽等人以“太子少师”之职。
如此一来,即便日后太子扶苏在东宫六部内部尊奉蔡泽等人为师,也只是私下相称,并无朝廷明文认可,名分上终究不具效力。
可蔡泽等人对此毫不介意——于他们而言,只要太子心中视其为师,便已足矣,何须一纸官衔来证明?
随着太子话音落下,六部中那些掌管各司事务的司务们,心头皆是一热,眼中隐隐泛起光芒。
尚书之位眼下尚遥不可及,但在司务与尚书之间,还设有一层正四品的“六部侍郎”,正是他们可以奋力争取的阶梯。
先谋一侍郎之职,稳住脚跟,积累资历与功绩;待将来有尚书出缺,未必没有机会执掌一部。
更进一步,若能得太子登基为王,那时六部重臣极有可能顺势擢升为九卿,一步跃入中枢要列!
想到此处,诸司司务无不心潮澎湃,斗志勃发。
而这,也正是蔡泽主张在尚书与司务之间增设侍郎一职的深意所在。
以当前六部事务而言,其实并不真正需要额外设置副职协助管理。
但若不设此阶,职位皆满,上位者不退,下位者便无上升之路。
倘若前路封闭,晋升无望,又有几人肯真心实意地卖力效命?
因此,哪怕现实无需,也必须人为开辟一条通道——唯有留下希望,才能点燃人心中的进取之火,使众人甘愿为太子竭尽全力。
天幕之下,秦皇嬴政凝望着那映照于虚空中的九品官制图谱,眉宇间透出沉思。
当今天下所行之制,乃是三公九卿体制。
此制虽立有纲领,却并无清晰严密的等级划分,上下尊卑多依惯例与权势而定,缺乏明确规制。
譬如,皇权之下设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其中太尉统领军务,握兵权,掌武官任免,职权极重。
正因其权柄过甚,往往虚而不授——毕竟军权乃帝王根基,纵使臣子忠心耿耿,始皇帝亦不愿轻易托付一人之手,除非局势所迫,不得已而用之。
丞相则总揽政务,承君命以治百官,协理天下大事,实为文官之首。
御史大夫主掌监察,纠劾群臣,兼管典籍文书与奏章往来,职责清要。
三公名义上地位相当,然实权有别。
丞相与太尉,一主文治,一掌军权,大致可视为并列。
而御史大夫虽位列三公,权责却较轻,实际地位略逊半筹,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丞相之辅贰。
此外,三公各自统领一套独立运作的属官系统。
唯因太尉常为空缺,其下属军事体系遂由君主亲自主持任免,直隶于天子。
至于御史大夫麾下,设有御史丞为其副手;御史丞之下再置御史中丞;中丞之下又有侍御史与监御史。
侍御史负责受理大臣奏对、弹劾失职官员;监御史则派驻郡县,监督地方官吏,属郡级官员。
从御史大夫至御史丞,再到御史中丞、侍御史,最终达于监御史,构成一套完整有序的监察班底。
而丞相之下,则统领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
九卿理论上地位平等,彼此并无法定高下之分。
谁能脱颖而出,更多取决于是否深受君王信赖。
若有才干卓着且深得倚重者,即便身为九卿,亦可能权势比肩丞相,影响朝局走向。
以李斯为例,他身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在朝中地位显赫。
然而,由于他才干卓绝,深得始皇信任,即便面对丞相隗状、王绾这样的重臣,在涉及权责与主张的关键时刻,也从不退让,坚持己见。
在九卿之下,则设有各自统领的下属机构。
同一机构内部,官员之间自然有明确的等级次序。
比如少府所辖,便包括御府令、尚冠令、尚衣令等职司。
以御府令而言,除主官御府令外,还有副职御府丞辅佐其事;而在御府丞之下,又配有若干属吏办事。
同理,尚冠令一职,亦由尚冠令主持全局,尚冠丞协理事务,其下再设诸多吏员执行具体差遣。
但问题在于:一旦跨越不同部门,彼此之间的尊卑高下又该如何界定?
若同属一位九卿管辖,尚可凭“你是我这个系统下的主管,我也是另一个系统的主管”来认定双方平级对待。
可若是分属不同的九卿呢?
虽然我们都是九卿麾下的官员,但我所属的那位九卿手下仅统几个部门,而你那边的九卿却掌管十几个分支。
那么,是否意味着我所在的部门更为精要,含金量更高?
如果真是如此,那我的身份是否也应略胜一筹?见面之时,是否应当由你先行致礼?
这还只是围绕朝廷中枢九卿体系内部所产生的层级争议。
而在中央之外,尚有遍布各地的郡县地方官吏。
对于他们来说,上下关系倒是简单明了——郡守高于县令,层级分明。
可倘若一名地方官进入京城履职,尚未被授予正式的中央官职之前,他又该依据何种标准与朝中官员划分尊卑?
显然,地方官员的地位无法与九卿重臣相提并论,这是共识。
但在九卿之下,这些来自地方的大员究竟应视同于中央哪个级别的官员?是等同于某部主官,还是仅相当于副职或属官?
这仍是一笔难以理清的账。
更何况,上述讨论还仅限于丞相一系的行政班底。
若将御史大夫系统的官员纳入比较——当监察体系与行政体系的人员共处一堂时,彼此间的地位高低又该如何排定?
难道就机械地对应为:御史大夫对等丞相,御史丞对应九卿,御史中丞比照各部主官,侍御史视为中央中层官员,监御史则类比郡县官?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