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微光,“归朴斋”的木门便被轻轻推开。沈清禾挽着袖口,正站在灶台前揉面,指尖沾着的麦粉在晨光里簌簌落下,混着蒸笼里飘出的清甜水汽,在屋内织成一层朦胧的暖纱。
“阿禾,今日的艾草是不是格外鲜嫩?”婆婆李氏端着竹篮走进来,里面装着刚从后院采摘的艾草,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瞧这颜色,翠得能掐出水来,做艾团再合适不过。”
沈清禾抬头笑了笑,手下的动作不停,面团在她掌心揉得光润如玉:“是啊娘,昨晚下了场小雨,艾草吸足了水汽,香气更浓了。我想着今日试试新法子,在豆沙馅里加些自家酿的桂花蜜,中和一下甜腻,再用松针垫在笼屉里,借点松脂的清香。”
她一边说,一边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均匀的小剂子,指尖翻飞间,一个个圆润的面团便被按压成薄饼,包进裹着桂花蜜的豆沙馅。虎口轻轻收拢,多余的面团被巧妙掐去,再放在掌心揉圆,用牙签压出六道匀称的纹路,最后在顶端点上一颗鲜红的枸杞,一枚精致的艾团便成型了。
李氏看得连连点头,手里也没闲着,将沈清禾做好的艾团挨个摆进笼屉:“你这脑子就是活泛,老辈传下来的艾团只知用纯豆沙馅,你加了桂花蜜,又衬着松针的香气,定是别有风味。前几日张婶还说,城里那些点心铺子,都学着咱们的法子做艾团,可就是少了点咱们这股子纯粹的香味。”
“咱们的艾团,用的是自家种的艾草、自磨的面粉、自酿的花蜜,连水都是后院井里的甜水,自然不一样。”沈清禾说着,将笼屉抬上灶台,灶火正旺,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很快便有氤氲的热气顺着笼屉缝隙溢出,艾草的清香、桂花的甜香、松针的醇香交织在一起,顺着敞开的窗户飘了出去,漫过门前的青石板路,引得早起赶路的行人频频回头。
刚蒸好第一笼艾团,门口便传来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一辆装饰精致的马车停在“归朴斋”门口,车帘掀开,下来一位身着锦缎长衫的中年男子,身后跟着两个随从。男子面色温润,眼神里带着几分探寻,站在门口嗅了嗅,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
“请问,这里便是沈清禾姑娘开的归朴斋?”男子走进店里,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竹编幌子,以及柜台后陈列的各色点心、酱菜,语气谦和。
沈清禾擦了擦手,上前迎客:“正是,不知客官有何吩咐?”
“在下姓周,是京城来的客商,”周先生笑着说,“昨日在镇上的酒楼吃饭,听闻归朴斋的点心皆是纯手工制作,用料天然,尤其是一款艾草青团,更是名声在外,今日特意寻来尝尝鲜。”
沈清禾闻言,连忙从笼屉里拿出一枚刚蒸好的艾团,用干净的油纸包好递过去:“周先生客气了,这是刚出锅的艾团,您先尝尝味道。”
周先生接过艾团,入手温热,鼻尖先闻到一股浓郁却不刺鼻的艾草香,轻轻咬下一口,外皮软糯弹牙,带着淡淡的草本清香,内里的豆沙馅甜而不腻,桂花蜜的甜香在舌尖缓缓化开,尾调还萦绕着一丝松针的清冽,口感层次丰富却又和谐统一。
“好味道!”周先生眼睛一亮,忍不住赞道,“外皮软糯却不粘牙,馅料香甜却不齁人,这松针的香气更是点睛之笔,让人吃了还想吃。沈姑娘,你这手艺,真是绝了!”
他身后的随从也忍不住凑上前,沈清禾见状,又拿出两枚艾团递过去,笑着说:“客官若是喜欢,不妨尝尝我们店里的其他点心。这是槐花糕,用春日的洋槐花和糯米粉蒸制而成,带着花香;还有这芝麻糖饼,外皮酥脆,内里裹着满满的芝麻和麦芽糖,甜香浓郁。”
周先生一一尝过,每尝一样,脸上的赞许之色便更浓一分:“沈姑娘,你的点心不仅味道绝佳,更难得的是保留了食材本身的风味,没有过多的添加剂,吃着让人放心。实不相瞒,在下此次来江南,便是为了寻找优质的传统美食,带回京城推广。不知沈姑娘是否愿意与在下合作,将你的点心批量供应给京城的酒楼和点心铺?”
沈清禾闻言,心头一动。她开“归朴斋”之初,便是想让更多人尝到传统手艺的味道,如今能将自家的点心卖到京城,自然是好事。但她转念一想,批量供应意味着要扩大生产,可她一直坚持手工制作,若是为了产量而降低品质,反倒违背了“归朴”的初心。
“周先生,多谢您的赏识,”沈清禾斟酌着说道,“只是我这归朴斋的点心,向来都是手工制作,从选料到成品,每一步都不敢马虎。若是批量供应,恐怕难以保证每份点心的味道都一致,而且食材也得新鲜,长途运输也是个问题。”
周先生点点头,显然早已考虑过这些问题:“沈姑娘顾虑的是。品质自然是第一位的,我也不希望因为批量生产而砸了你的招牌。关于产量,我们可以先从小规模合作开始,我每月订购五百份艾团、三百份槐花糕和两百份芝麻糖饼,你只需按照平日的标准制作即可。至于运输,我会安排专门的冷链马车,保证点心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而且食材方面,若是有需要,我也可以帮你联系可靠的供应商,确保原料充足且优质。”
沈清禾看向婆婆李氏,李氏眼中满是鼓励的神色,轻轻点了点头。沈清禾又想了想,说道:“周先生,合作之事我可以答应您,但我有个条件。所有点心必须坚持手工制作,食材也必须是天然无添加的,若是后续您发现有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我们的合作便即刻终止。”
“这是自然!”周先生爽快地答应,“我要的就是归朴斋这份纯粹的味道,若是失了这份本真,合作便毫无意义。不如我们今日便签下契约,我先预付一半的定金,等第一批点心送到京城,再付清尾款。”
两人当下便拟定了契约,签字画押后,周先生留下定金,又细细询问了每种点心的制作周期和保存方法,才带着随从满意离去。
送走周先生,李氏忍不住喜上眉梢:“阿禾,咱们的点心竟然能卖到京城去,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往后归朴斋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江南江北了。”
沈清禾也露出笑容,指尖轻轻摩挲着契约上的字迹:“娘,这只是个开始。不过批量制作确实是个挑战,咱们得好好盘算盘算。”
正说着,徒弟林小满蹦蹦跳跳地进来了:“师父,师奶,今日的早市可热闹了!我买了些新鲜的春笋和香菇,还听说城西的王大叔家的蜂蜜丰收了,咱们要不要去收购一些?”
“当然要去!”沈清禾眼睛一亮,“桂花蜜虽然香甜,但春笋和香菇正好可以用来做咸口的点心,咱们之前不是想着开发几款适合宴席的咸点吗?正好趁这个机会试试。”
吃过早饭,沈清禾便带着林小满前往城西的王家。王大叔家住在山脚下,院子里摆满了蜂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蜂蜜香。见到沈清禾,王大叔连忙迎上来:“清禾丫头,你可来了!今年的蜂蜜收成好,都是纯正的野花蜜,你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沈清禾接过王大叔递来的蜜碗,舀了一勺放进嘴里,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野花清香,回味悠长。“王大叔,您的蜂蜜品质真好,我全要了!”沈清禾笑着说,“另外,我还想向您打听一下,山里有没有新鲜的蕨菜和香椿芽?我想用它们来做点心。”
“有有有!”王大叔连忙点头,“后山多得是,我这就叫我儿子带你去采摘。”
跟着王大叔的儿子进山,山路两旁长满了嫩绿的蕨菜和紫红色的香椿芽,林小满兴奋地挎着竹篮,一边采摘一边问道:“师父,蕨菜和香椿芽怎么做点心呀?我只吃过清炒的。”
“蕨菜可以焯水后切碎,和肉末、香菇丁一起做馅料,包进面团里蒸成包子,清香可口;香椿芽则可以和鸡蛋、面粉混合,做成香椿饼,外酥里嫩。”沈清禾一边示范采摘的方法,一边耐心讲解,“做点心就像过日子,既要遵循老规矩,又要懂得变通,把寻常的食材做出不寻常的味道,这才是归朴斋的初心。”
林小满认真地点点头,手里的动作愈发麻利。两人采摘了满满两篮蕨菜和香椿芽,又买了王大叔家的所有蜂蜜,才满载而归。
回到归朴斋,沈清禾便开始研发新的点心。她先将蕨菜焯水,挤干水分后切碎,和剁好的肉末、泡发切碎的香菇丁一起放进碗里,加入盐、生抽、少许蚝油和香油,搅拌均匀。面团则选用高筋面粉和低筋面粉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温水和酵母,发酵至两倍大。
“师父,面团发酵好了!”林小满小心翼翼地戳了戳面团,面团发出“噗嗤”的声音,松软有弹性。
“好,咱们开始包蕨菜肉末包。”沈清禾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面皮,放入适量的馅料,手指灵巧地捏出均匀的褶子,一个个饱满的包子便成型了。
另一边,李氏则在制作香椿饼。她将香椿芽切碎,打入鸡蛋,加入面粉和适量的清水,搅拌成均匀的面糊,再加入少许盐和胡椒粉调味。平底锅烧热后,倒入少许食用油,待油热后,舀一勺面糊倒入锅中,用铲子摊成薄饼,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哇,好香啊!”林小满忍不住凑到锅边,咽了咽口水。
李氏笑着盛出香椿饼,递了一块给她:“尝尝看,味道怎么样?”
林小满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柔软,香椿芽的清香和鸡蛋的鲜香完美融合,咸淡适中,越吃越香。“太好吃了!师父,师奶,这香椿饼和蕨菜包子,肯定能受欢迎!”
沈清禾也尝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味道确实不错。小满,你记住,做咸点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咸淡和食材的新鲜度,不能让调味料盖过食材本身的味道。”
正说着,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镇上的酒楼老板张掌柜走了进来:“清禾丫头,今日可有什么新花样?我那酒楼今日来了几位贵客,想点些特色点心。”
“张掌柜,你来的正好!”沈清禾笑着将刚蒸好的蕨菜肉末包和香椿饼端到他面前,“这是我刚研发的新点心,您尝尝看合不合贵客的口味。”
张掌柜拿起一个蕨菜肉末包,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好味道!蕨菜的清香中和了肉末的油腻,香菇丁又增添了鲜味,这口感真是绝了!还有这香椿饼,外酥里嫩,香气扑鼻,肯定能让贵客满意。”
“那就好!”沈清禾松了口气,“张掌柜,您要多少份?我这就给您准备。”
“各来二十份!”张掌柜爽快地说,“清禾丫头,你这归朴斋真是越来越红火了,不仅能做出传统的甜点心,咸点也这么出色,以后我酒楼的点心就都从你这儿订了!”
送走张掌柜,林小满兴奋地说道:“师父,咱们的生意真好!不仅有京城的客商订购,还有张掌柜的长期合作,以后归朴斋肯定会越来越有名气的!”
沈清禾看着忙碌的婆婆和徒弟,又看了看窗外络绎不绝的客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想起刚开归朴斋的时候,只是想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味道,传承祖辈的手艺,如今没想到竟然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
“小满,生意好是好事,但我们不能骄傲。”沈清禾语重心长地说,“无论以后归朴斋发展得多大,我们都要坚持手工制作,坚持用天然的食材,守住‘归朴’这两个字。只有这样,归朴斋的招牌才能长久地立下去。”
“我记住了,师父!”林小满重重地点头。
傍晚时分,归朴斋的客人渐渐少了。沈清禾坐在窗边,看着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心里盘算着未来的计划。她想在归朴斋后面再盖一个院子,专门用来制作点心和储存食材;还想收几个有心学习传统手艺的徒弟,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好好传承下去;更想把归朴斋的点心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美食的魅力。
李氏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放在沈清禾面前:“阿禾,别太累了,歇会儿吧。”
“娘,我不累。”沈清禾接过茶杯,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底,“我只是在想,以后我们可以多开发一些新的点心,不仅要结合时令食材,还要融入不同地域的特色,让归朴斋的味道越来越丰富。”
“好啊,娘都支持你。”李氏坐在沈清禾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你是个有想法、有韧性的孩子,娘相信你一定能把归朴斋经营得越来越好,把咱们的老手艺发扬光大。”
夜色渐浓,归朴斋的灯光却依旧明亮。沈清禾和李氏、林小满一起收拾着店铺,空气中还残留着各种点心的香气,那是时光的味道,是传承的味道,更是初心的味道。
窗外,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归朴斋的剪影。沈清禾知道,属于归朴斋的故事,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而她将带着祖辈的嘱托和自己的初心,在传承传统手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喜欢血蜡封缄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血蜡封缄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