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授戴着放大镜手套,用软刷轻轻扫去磷质结核夹层的浮尘——随着浮尘脱落,一道淡褐色的生物扰动迹渐渐显露:痕迹呈“S”形,宽约1毫米,边缘还留着细微的“压痕”(疑似软躯体生物的附肢痕迹),旁边的磷质结核上,嵌着一颗直径2毫米的小壳印痕,壳面的生长线清晰可见;更细微的是夹层的微晶中,分布着针尖大小的藻席钻孔迹,孔壁还留着微生物活动的碳质残留。“是完整的启动期遗迹群!”宋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你看这三者共存的状态——小壳生物证明‘矿化能力出现’(生物防御的关键突破),扰动迹证明‘主动运动能力’(获取资源的效率提升),藻席钻孔迹证明‘生物间互动’(生态关系萌芽),这正是寒武纪大爆发‘启动期’的核心特征!5.42亿年前,生命已经为‘全面爆发’攒够了潜力!”
林晚凑到剖面旁,聚灵玉佩贴在磷质结核上,灵气与遗迹群的“细碎活力”产生共振——她的左眼闪过连贯的演化画面:威信的器官系统协同生物进入梅树村阶后,一部分演化出矿化外壳(小壳生物),抵御环境威胁;一部分强化运动能力(留下扰动迹),扩大觅食范围;微生物与后生生物开始互动(藻席钻孔),形成最简单的“生产者-消费者”关系;这些变化像“多米诺骨牌”,推动生物从“单一形态”向“多门类分化”,最终在100万年后(5.41亿年)迎来马龙遗址的共生生态,再往后,就是奇虾、抚仙湖虫登场的“爆发高潮”……“这是‘爆发前的最后准备’!”林晚轻声说,“之前的演化都是‘单点突破’,而这里是‘多点开花’——矿化、运动、互动同时出现,像是给生命装上了‘三驾马车’,才让后续的大爆发成为可能!”
顾倾城看着剖面里的遗迹群,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启动期’是模糊的概念,现在才知道,它就藏在这些细碎的痕迹里。5.42亿年前的这些小变化,看似不起眼,却是后来生命多样性的‘第一颗种子’——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物种,都能在这些痕迹里找到‘最初的影子’。”
宋教授用石膏固定剂小心加固扰动迹,再用微晶填充胶注入结核间隙,解释道:“这组遗迹群还有个更关键的意义——它印证了梅树村阶‘金钉子’的全球标准价值。之前国际上总有人质疑‘寒武纪大爆发的启动地’,现在这些多门类遗迹共存的证据,直接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爆发启动的核心区’,比全球其他同期遗址的证据更完整!”
当天傍晚,寻珍团队将遗迹群样本送往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认证实验室,用于补充梅树村阶“金钉子”的演化证据。宋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新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5.42亿年前寒武纪底界‘金钉子’遗址,存有大爆发启动期多门类生物遗迹群,是生命从‘单一’向‘多辐射’跃迁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梅树村阶遗址,“金钉子”剖面的轮廓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从“细碎活力”慢慢沉淀为“厚重期待”,像是在呼应即将到来的爆发高潮。顾倾城递过来一杯热豆浆:“现在我们算是把‘爆发启动’到‘生态雏形’的链扣上了吧?从梅树村阶的多门类萌芽,到马龙的双物种共生,再往后就是寒武纪大爆发的真正高潮了。”
林晚接过热豆浆,看着杯沿的热气,轻轻点头:“算是扣上了,但还有最关键的一环——宋教授说,在梅树村阶下伏的‘灯影组顶部’,可能藏着‘更早的小壳生物起源痕迹’,那是‘启动期之前的伏笔’。不过现在,我们终于能说,摸到了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缕光’。”
车子朝着昆明的方向疾驰,早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生命的“爆发”从不是偶然,5.42亿年前的每一道小壳印痕、每一条扰动迹,都是数十亿年演化积累的“最后一推”。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即将迎来寒武纪大爆发的“高潮篇章”——那些改写地球生命史的复杂生物,正藏在更年轻的地层里,等着被唤醒。因为生命演化的故事,最壮阔的画卷,才刚刚展开一角。
喜欢剑狱符途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剑狱符途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