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子那份浸透着心血与激情的产线改革计划,首先在维修部内部进行了小范围讨论。他特意打印了几份,除了交给车间主任和老赵,也郑重地递给了老范和小陈各一份。他希望这个计划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更能获得团队,尤其是像老范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小陈拿到计划,草草翻了几页,对那些条条框框和数据分析显然不太感冒,撇撇嘴没说什么,但也没明确反对。他的注意力更多被计划中提到的一些可能需要动手改进的小项目吸引,比如那个传送带自动纠偏装置的设想。
然而,老范的反应,却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强子炽热的心上。
早会后,强子特意留下老范,想听听他的看法。老范拿着那份计划书,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纸张边缘,脸上依旧是那副惯常的、没什么表情的样子,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显而易见的疏离和……不以为然。
“范师傅,您看这计划……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者修改的地方?”强子语气诚恳,带着晚辈请教长辈的谦逊。
老范抬起眼皮,看了强子一眼,又把目光落回计划书上,半晌,才慢悠悠地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弄这么复杂?”他抖了抖手里的纸张,“设备健康档案?分级维护?我们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干过来的?机器响了就修,坏了就换,靠的是手上功夫,是经验。整这些花里胡哨的纸片子,有什么用?”
强子心里一沉,连忙解释:“范师傅,这不是纸片子,这是为了把咱们的经验数据化、系统化。您看,像c-3传送带的主动轮,如果我们提前记录了磨损周期,就能在它出问题前计划性更换,避免像上次那样突然停线……”
“计划?”老范打断他,嘴角扯出一丝近乎冷笑的弧度,“计划赶不上变化。机器这东西,邪性得很,你以为它该坏的时候它不一定坏,你觉得它没事的时候它偏给你出幺蛾子。靠算?算得过来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车间里那些运转或停歇的设备,语气带着一种基于漫长岁月积累的笃定:“干我们这行,就得靠‘感觉’。听声音,摸温度,看震动……这些玩意儿,是写在纸上的吗?搞这一套,净耽误工夫!有那时间记这个录那个,不如多拧几个螺丝,多处理几个故障实在。”
这番话,像一堵无形的墙,矗立在强子面前。他试图用数据、用逻辑去说服,但老范信奉的,是另一种源于实践、近乎本能的“经验主义”。在老范看来,强子的计划,不仅是多余的,甚至是对他们这些老手艺人的一种轻视和否定——仿佛他们多年积累的“感觉”和“经验”,还比不上几张纸上冷冰冰的数据和条款。
“可是,范师傅,建立档案也是为了把您的经验传承下来啊……”强子还想争取。
“传承?”老范摇了摇头,似乎觉得强子有些天真,“手艺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你看得懂图纸,拧得动螺丝,自然就学会了。搞这些虚的,没用。”
他说完,把计划书随手放在旁边的工具台上,不再看强子,拎起自己的工具箱,转身走向他负责的区域,留给强子一个沉默而固执的背影。
强子站在原地,手里捏着那份被老范评价为“花里胡哨”的计划书,心里五味杂陈。他预想过困难,但没想过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上面的审批,不是来自资源的匮乏,而是来自团队内部,来自他最想争取支持的、德高望重的老员工。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冲突,是新旧工作理念的碰撞。老范并非针对他个人,而是本能地抗拒着这种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他熟悉模式的颠覆。
强子看着老范的背影,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推行变革,远不止于设计一个完美的方案。如何化解这种基于经验和习惯的阻力,如何让老范这样的“定海神针”理解并认同新的方向,是比制定计划本身更加艰巨的挑战。
他收起计划书,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冷静。他知道,面对老范这样的阻力,强硬推行只会适得其反。他需要时间,需要更有力的证据,也需要找到那个能撬动固执观念的、合适的支点。
改革之路,果然布满了看不见的荆棘。而如何与这些“老员工的阻力”共舞,成为了强子管理生涯中,必须破解的第一道真正的难题。
喜欢螺丝人生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螺丝人生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