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合作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
一个月后的质量分析会上,老杨把三颗螺丝放在会议桌中央——两颗来自合作企业,一颗是强胜自产。即便肉眼观察,差异也显而易见。
“光洁度差一级,螺纹精度勉强达标,最要命的是热处理不均匀。”老杨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这样的产品,装到设备上就是隐患。”
采购部经理试图解释:“可是他们的价格比我们自产低15%,交期还能提前三天...”
“所以就要牺牲质量?”晓琳忍不住打断,“我们强胜的口碑,是靠一分一毫的质量坚持做起来的。为了赶交期就降低标准,这是在自毁长城!”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强子一直沉默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许久,他开口:“把所有外包订单全部暂停。”
“全部?”几个部门主管同时惊呼。
“对,全部。”强子站起身,“质量是强胜的命根子,这个底线不能破。”
这个决定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
当天下午,销售部就收到了十几家客户的催货电话。生产计划表上,待生产的订单已经排到三个月后,车间里堆积的原料和半成品几乎无处下脚。
最让人头疼的是那家家电企业的年度订单——如果违约,不仅要支付巨额赔偿,更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客户。
“实在不行,我们只能推掉部分订单了。”销售部经理无奈地说。
“推掉?”强子摇头,“订单是企业的粮食,哪有把到嘴的粮食吐出去的道理。”
深夜的车间,强子带着管理层实地考察产能瓶颈。
在数控机床区域,晓琳指着一台正在全速运转的设备:“这台机器理论上每分钟可以生产120个螺丝,但现在实际只能做到90个。不是机器不行,是上下料和换模的时间太长了。”
在包装区,工人们手工包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生产线节奏,成品堆积如山。
老杨在质检台前演示:“每个螺丝要经过六道检测,再熟练的工人也要两三分钟。现在订单量翻了四倍,质检根本忙不过来。”
问题一个个被找出来,解决方案却迟迟难以确定。
扩大生产规模?新设备采购需要时间,熟练工人更是稀缺资源。
增加班次?工人已经实行三班倒,劳动强度接近极限。
优化流程?现有的生产线已经运行多年,改造空间有限。
就在团队一筹莫展时,晓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对现有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
这个建议立即遭到了老师傅们的反对。
“这些机器我们用惯了,改坏了怎么办?”
“自动化设备那么贵,投入产出合算吗?”
“我们这些老工人,哪玩得转那些高科技?”
但强子却从中看到了希望。他立即组织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由晓琳带队,张浩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台改造对象选定了最老旧的包装机。这台机器已经服役十年,效率低下,故障频发。
改造过程充满挑战。新采购的传感器与老设备不兼容,控制系统需要重新编程,机械结构也要相应调整。整整一周,改造小组吃住在车间,图纸画了一稿又一稿。
“不行,传送带速度还是跟不上。”
“机械臂的定位精度不够。”
“控制系统老是死机。”
问题一个接一个,进展缓慢。
第七天深夜,当又一次调试失败后,老技工王师傅忍不住说:“要不算了吧?这老机器不值得这么折腾。”
晓琳累得眼睛通红,却依然固执:“再试一次,我想到个新方案。”
她重新调整了传感器位置,修改了控制程序。凌晨三点,当机器重新启动时,传送带平稳运行,机械臂精准抓取,包装速度比原来快了四倍!
“成功了!”车间里爆发出欢呼声。
首战告捷给了团队极大信心。接下来的半个月,他们又陆续完成了三台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改造。每台设备的效率都提升了30%以上。
但更大的瓶颈出现在质检环节。无论设备多快,最终都要经过人工质检这道关。
“质检不同于生产,”老杨坚持,“机器可以量化尺寸,但判断不了质感、光泽这些感官指标。”
就在大家以为质检环节无法突破时,小李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建立数字质检标准。
“我们可以用高清相机拍摄合格品图像,通过机器学习建立标准模型。然后用摄像头实时拍摄产品,与标准模型进行比对。”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光线变化、角度偏差、图像噪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判断准确率。
连续失败二十多次后,连小李自己都开始动摇。
但强子给予了全力支持:“继续试,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
转机出现在一个偶然的夜晚。张浩在调试摄像头时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慌忙中用工作服擦拭镜头。没想到这个意外让拍摄的图像反而更加清晰——工作服的纤维起到了柔光效果。
受到启发,团队研发了一套特殊的打光系统和图像处理算法。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第一台自动质检设备终于调试成功。
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检测速度比人工快十倍,准确率达到99.7%,还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
自动化改造的成果很快显现。一个月后,强胜五金的整体产能提升了40%,勉强跟上了订单增长的步伐。
但强子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在月度总结会上,他看着疲惫但兴奋的团队,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设备改造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要想从根本上突破产能瓶颈,我们需要更大的变革。”
“你是说...建新工厂?”阿梅问。
强子点头:“不只是建新厂,是要用全新的理念来规划。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这才是制造业的未来。”
会后,强子独自留在办公室。窗外,改造后的车间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在诉说着变革的节奏。
他翻开笔记本,开始勾勒强胜五金的下一个五年规划。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智能工厂。
这个夜晚,强胜五金在突破产能瓶颈的过程中,悄然开启了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看似无解的困境,和团队永不服输的创新精神。
喜欢螺丝人生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螺丝人生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