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绅们还在为抄家那事儿心惊肉跳,琢磨着怎么用笔杆子骂回场子,朱由检这边的农业计划已经收获了第一批成果。
京郊,皇家格物院的试验田里。
徐承墨和一群农家,围着刚从地里刨出来的一堆东西,个个高兴得不行。
他们脚边,码着一堆堆小山似的黄皮果实。
土豆,还有玉米。
格物院跟那帮耶稣会士一块儿研究,加上朱由检给了些技术指点,总算弄出了好几个既适合北方土地、又耐得住这边天气的改良品种。
产量报上来,是由最顶真的数吏们反反复复量过、算过的,可那数字还是让所有人不敢信。
改良土豆,在试验田那种不好不坏的地里,一亩地能收三千斤往上。
改良玉米,一亩地也差不多能收一千斤。
旁边就是对比的,种的还是老法子的冬小麦,一亩地撑死也就三百斤。
十倍!这数字,能改写历史!
“陛下……陛下真是神人!”徐承墨看着这些鼓囊囊的果实,激动得直掉眼泪。
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皇上的脑子里到底还藏了多少这种能翻天覆地的学问。
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朱由检那儿。
朱由检的系统快速处理了这份报告。
【农业计划第一阶段完成。高产作物本土化成功。】
【数据分析:土豆、玉米等作物,单位土地的能量产出效率,远超传统麦稻。】
【结论:大规模推广,可短期内彻底解决帝国粮食问题,极大提高系统稳定性。】
“传旨。”朱由检对王承恩说道。
“让皇家银行和南方建设兵团牵头,在所有清查完土地的地区,全面推广良种。”
“愿意改种的农户,给种子,农政队教着种,第一年收成,朝廷保底价收,若收成不好,国库赔钱。”
这旨意一下,老百姓心里最后那点嘀咕也没了,种子不要钱,收了官府包圆,种砸了还给赔偿,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一场大变革就这么在田间地头开始了。
第一批种新作物的农民收成了,他们从地里挖出一串串沉甸甸的土豆,掰下一根根饱满的玉米棒子,先是看傻了,接着就是狂喜,最后是打心眼里的敬拜。
老百姓自己也是会算账的,以前一亩地的小麦,累死累活一年,打下的粮食也就够一个人饿不死。
现在,还是这块地,种上良种,收的粮食够三四口人吃饱肚子,还有多余的能卖给皇家银行,换成新票子。
温饱,这个让中国农民愁了几千年的大问题,在土豆和玉米跟前,好像一下子就解决了。
《大明日报》跟着就大吹特吹,用最大的标题,把土豆和玉米叫圣种,把皇帝夸成了救苦救难的在世圣人。
百姓对皇帝的拥护,一下子到了顶峰。
他们不懂什么数据模型,也不懂什么系统优化,他们只认一个死理,是现在的皇上,让他们吃上了饱饭。
不少地方,老百姓自个儿给朱由检修起了生祠,天天烧香,嘴里念叨着“圣上万岁”。
他们的信奉,简单又实在。
在这股席卷全国的拥护浪潮里,士绅阶层彻底没了声音。
他们之前编排新政的那些坏话,在粮食增产这铁打的事实跟前,根本没人听,反倒像个笑话。
一个农民愁明年吃不上饭的时候,可能会信士绅的鬼话;可当他家里粮缸堆满了,谁再说新作物的坏话,他就觉得谁是盼着他家不好的坏种。
朱由检系统上,代表士绅舆论影响力的数值,下降了许多。
可嘴上说不过,有些人就动起了歪心思。
雷鹰的锦衣卫那头,各地送来的密报堆成了小山。
有的士绅放高利贷,逼着佃户必须继续种产量低的老作物,好让他们能多收些粮食地租。
有的士绅跟地方官勾结,打着保护祖宗田产的旗号,不让农政队进他们的地盘。
更狠的,一些死硬分子,半夜派家丁去毁田,把长得好好的玉米秆子砍倒,把快熟了的土豆全给拔了。
这些消息,一条条汇集起来。
朱由检的系统界面上,代表“士绅利益集团”的红色警报,不断闪烁。
【系统分析:冗余节点的阻碍行为,已从“信息干扰”升级为“物理破坏”。】
【威胁等级:高。】
【评估:此行为已直接威胁到系统基础稳定(粮食生产)。】
【建议:启动强制清除程序,以维护系统安全。】
一道措辞严厉的圣旨火速下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农者,国之本也。粮者,民之天也。近有宵小之徒,嫉新政之功,坏万民之本,丧心病狂,莫此为甚!”
“即日起,凡毁坏农田、阻挠农政者,以谋逆论处,罪同叛国!主犯立斩,家产抄没,分给受害农户!其族人三代,不得为官,不得科举!”
“凡不作为、慢作为,阻碍新政推行的地方官,一经查实,立刻进行结构性调整!”
所谓的结构性调整,就是罢官、流放,永不续用。
这道圣旨,字字都带着杀气,直指那些还在死撑着的士绅和地方官。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皇帝的耐心已经用完了。
喜欢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