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林大山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
这段时间,林大山一直在修路工地上忙碌。
自从从天耀城回来后,他就加入了修路队伍。
现在修路队伍分了三路:一路正在修水渠和通往油桐林和油茶林的路;一路在修山洞到林家村旧址的路;另外一路,则是最困难的一路在修山谷到林家村旧址的路。
这三条路工程浩大,村里人决定不赶工期,慢慢修。
因此苏荷他们的炊事班也就解散了,各家回各家吃饭。林大山虽然疲惫,但看到修路进度稳步推进,心中满是欣慰。
晚饭时分,苏荷准备了一桌以木耳为主的菜肴:木耳炒肉片、凉拌木耳、木耳鸡蛋汤,还有一锅晶莹剔透的银耳汤。
林小薇特别喜爱那碗银耳汤,清甜滑嫩,很是滋补。苏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定以后经常做给女儿吃。
饭桌上,苏荷趁机向林大山和林小薇讲述了今天村民来访的情况。
“看来大家都看出了菌菇种植的价值。”
林小薇放下碗筷,若有所思,“爹!既然大家都想学,我们何不在村里建一个菌菇种植作坊?”
“这木耳和银耳在外面可是稀罕物,拿出去卖绝对有市场。”
其实林小薇还想多培育几种蘑菇呢!林小薇想到在现代的平菇、金针菇等等各种菌类,应该都能在这里种植。”
林大山沉吟片刻:“这主意不错。独木难成林,要是全村一起发展菌菇种植,形成规模,以后商队来了,就能有足够的货量,对大家都有好处。”
父女二人越聊越觉得这个想法可行。林大山决定第二天就去找村长商议此事。
次日清晨,林大山早早来到村长家,将菌菇种植作坊的想法和盘托出。
村长听后,眼睛一亮,连连拍腿:“大有可为!大有可为啊!”
当天下午,村长召集全村人在围屋前的空地上开了个短会。村长站在围屋的石阶上,手中拿着林小薇带来的木耳和银耳样品,声音洪亮:
“乡亲们!今天召集大家,是有件好事要商议!大山家小薇研究出了种植木耳和银耳的法子,这些珍品在城里能卖上好价钱!现在,他们愿意把技术分享出来,在村里建一个菌菇种植作坊!”
人群中响起一阵交头接耳的声音,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
村长继续说道:“菌种由林小薇家提供。大家都知道,这菌种是小薇没日没夜研究才做出来的,不能白要。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每个菌包村里给五文钱购买,从作坊成本里支出。等菌菇作坊赚钱后,再按购买的数量给小薇结算。大家觉得如何?”
村民们纷纷表示赞同。
五文钱一个菌包,价格公道,而且等卖出菌菇后再结算,不会给大家造成负担。
“应该的!小薇辛苦了那么久,不能让她白忙活!”
“对对对,技术是最值钱的,这个价格很公道!”
见大家没有异议,村长便开始安排具体工作。
男人们要继续修路,这项重要工程不能停。
村里的妇人们便主动请缨,去山上砍伐腐朽的青岗树回来做菌棒。还专门安排了一队人负责找空地,搭建菌菇房。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家村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妇女们成群结队上山寻找合适的木材,她们哼着山歌,互相帮忙,将一捆捆青岗木运回村里。
年轻人们则在围屋东头选了一块空地,合力搭建起了一座宽敞的菌菇房。
而林小薇则在自己的无菌室里日夜忙碌,大量制作菌种包。
她用系统提供的设备,严格保证菌种的纯净度,确保每一包菌种都能顺利生长。
不到半个月,村里的菌菇房就建成了。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接种过的菌菇棒。
林小薇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管理这些菌棒——每天喷水的次数和量,如何保持适宜的温度,如何通风换气。
村里聘请了几位细心的大婶专门负责日常管理,林小薇则定期前来检查指导。
菌菇房内,菌棒正在悄悄地萌发生长。小小的菌丝在木材中蔓延,吸收着养分,等待着破棒而出的那一刻。
整个林家村都期待着,这一根根普通的菌棒,即将为村庄带来又一门赚钱的门路。
夜幕降临,林小薇站在菌菇房外,看着里面整齐排列的菌棒,心中满是期待。
这些小小的菌菇,将如同春风一般,为这个山村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林小薇的心中,已经描绘出了更加广阔的蓝图——将来,这里不仅会有木耳和银耳,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菌菇,甚至可能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菌菇之乡。
远处的修路工地上,火把点点,男人们还在挑灯夜战。
道路将连接起村庄与外界,而这些菌菇,将成为村庄与外界交流的新纽带。林小薇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和菌菇特有的清香,这是希望的味道,也是未来的味道。
喜欢逃荒,狗都不逃!苟在深山种田忙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逃荒,狗都不逃!苟在深山种田忙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