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将至,水田里波光粼粼。
秧苗已经长到了小腿高,翠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这是个关键时节,插秧的早晚直接关系到秋收的丰歉,全村上下都严阵以待。
这天清晨,老村长敲响了村头的老铜锣。村民们闻声而动,放下手里的活计从各家各户涌向围屋空地。
乡亲们!老村长站在石磨上,声音洪亮,秧苗不等人,我们明年能不能吃饱饭的期望,全都在这秧苗上。”
“从今天起,所有壮劳力都下田插秧!妇女们分作两拨,一拨下田帮忙,一拨留在村里准备伙食。”
苏荷自然而然地被推举为伙食班的主厨。男人们很快在围屋空地架起临时锅灶。
苏荷利落地系上围裙,指挥着妇女们在围屋中央几口大铁锅前忙碌。灶火噼啪作响,大米的清香很快弥漫在整个村落。
水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林大山带着林子盛等年轻人负责起秧,他们赤脚踩进秧床,小心翼翼地将秧苗连根拔起,抖掉根部的泥块,再熟练地捆成一把把。
注意别伤着根!林大山不时提醒着,根须完好,秧苗才长得快。
另一头,林大金带着几个壮汉挑着秧担,稳稳当当地走在田埂上。
扁担在他们肩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配合着有节奏的步伐,竟像是一支欢快的乐曲。
接秧咯!林大金一声吆喝,抡起一捆秧苗就往田里抛。秧捆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地落在水田中央。
这时,林大根正弯腰在田里插秧,全神贯注地数着秧苗的株数。
突然,的一声巨响,一捆秧苗不偏不倚地落在他身后的水田里,溅起的泥水劈头盖脸地浇了他一身。
哎哟!林大根一个趔趄,整个人扑倒在水田里,活像只落汤鸡。
他狼狈地爬起来,抹了把脸上的泥水,气呼呼地喊道:林大金!你绝对是故意的!
田埂上的林大金早已笑弯了腰:对不住对不住,手滑了手滑了!
看我不收拾你!林大根作势要追,却在泥泞的水田里举步维艰,那滑稽的模样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玩笑归玩笑,插秧的活计可丝毫不能马虎。林小薇穿梭在田埂间,仔细指导着插秧的要领。
大家记住,一窝最多插三根秧苗。她高声说道,插得太密反而会影响分蘖。
这话让不少王姓村民犯起了嘀咕。王老伯忍不住问道:小薇啊,往常插秧都是一把一把地插,这三根苗是不是太少了?我们以前都是一大把一大把的插秧都没什么收割,这……这插的是不是太少了?
王爷爷您放心!林小薇耐心解释,这是新品种,分蘖能力特别强。一根苗能长出十几根分蘖,插多了反而互相抢夺养分。
林子盛也帮着解释:去年我们就是这样插的,秋收时稻穗沉得都弯了腰呢!
在林姓村民的再三保证下,王姓村民这才将信将疑地按照新方法插秧。不过他们还是忍不住偷偷数着株数,生怕插少了。
插秧是个细致活,需要耐心和技巧。
村民们一字排开,左手握秧把,右手分秧插苗,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秧苗入水时发出细微的声,像是在演奏一支田园交响曲。
要插得直,行距要匀称。林小薇在田埂上边走边指导,横看竖看都要成行,这样以后才好管理。
这几天插秧,学堂暂时停课几天,帮忙种水稻。
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提着水壶在田埂上跑来跑去,给大人们送水喝。
小乔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水,蹑手蹑脚地走到林大山身边:爹,喝水。
林大山直起腰,接过女儿递来的水碗一饮而尽,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又继续弯腰插秧。
正午时分,苏荷带着妇女们挑着食盒来到田边。今天伙食格外丰盛:香喷喷的白米饭,金黄的炒鸡蛋,还有一大锅野菜汤。
开饭啦!苏荷一声吆喝,田里的人们纷纷直起腰来,捶打着酸痛的背部,说说笑笑地往田埂上走。
大家或坐或站,边吃边聊。林大金特意凑到林大根身边,递过一个馒头:还生气不?
林大根哼了一声,接过馒头狠狠咬了一口:等下晌午,看我怎么你!
这话又引来一阵笑声。
众人议论,“这苏荷妹子,做的饭菜就是香啊!”
饭后稍事休息,插秧工作继续。
经过一上午的练习,王姓村民已经熟练掌握了新式插秧法。王铁柱一边插秧一边感叹:这法子确实省秧苗,一亩地能省下不少种子呢!
夕阳西下时,大片水田已经披上了翠绿的新装。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排列着,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村民们站在田埂上,望着这一天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老村长捋着胡子,满意地说:照这个速度,再有两三天就能全部插完。
林小薇补充道:等插完秧,还要注意及时追肥。特别是分蘖期,肥料一定要跟上。
回村的路上,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插秧歌,很快所有人都跟着哼唱起来。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了归巢的倦鸟。
炊烟袅袅升起,晚饭的香气再次飘荡在村落上空。虽然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但心里却格外充实。
插完了围屋下芦苇荡的水田,村里人又撑船去了新开的芦苇荡水田,众人浩浩荡荡在这三十亩水田劳作。
七八天之后,所有的水田种满了水稻。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承载着全村人对丰收的期盼,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有人松了口气,收工回家。林小薇走在最后,回头望着在暮色中泛着微光的水田。
喜欢逃荒,狗都不逃!苟在深山种田忙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逃荒,狗都不逃!苟在深山种田忙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