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三月,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梧桐树刚抽新芽,生物制药园区的实验室却像烧开的锅。
李航攥着三页纸的临床数据报告,指节泛白——那上面写着“III期临床试验成功率89%,客观缓解率76%”,可投资人上周的邮件还钉在墙上:“沈博士,市场寒冬,未盈利企业融资窗口关闭,我们只能暂缓跟投。”
他盯着玻璃幕墙外灰蒙蒙的天,实验室里的离心机嗡嗡转着,像极了他心跳的杂音。
手机突然震动,是张江管委会发来的通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审核中心副主任沈逸风今日来访,重点调研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需求。”
“沈逸风?”李航愣住。
这个名字他熟——二十年前在陆家嘴论坛上见过,后来听说去了央行,再后来是跨境支付系统的“破冰人”。
如今,这位金融圈的“老将”竟亲自来实验室?
电梯“叮”的一声,沈逸风踏出电梯门,藏青色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面是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
他径直走向李航的实验室,路过贴满分子结构图的白板时,脚步顿了顿:“pd - 1\/ctLA - 4双靶点抑制剂?这是目前全球进展最快的双免疫疗法之一。”
李航手忙脚乱收起桌上的泡面碗:“沈...沈主任?您懂医药?”
“不懂药理,但懂创新的价值。”沈逸风接过他递来的临床报告,目光扫过“资金缺口2.3亿”“预计20xx年q2提交NdA(新药申请)”,抬头时眉头微皱,“你们卡在三期融资?”
“是啊。”李航苦笑,“投资人现在只看盈利,我们这种没收入的药企,连路演ppt都不敢多做几页。”
他指向窗外,“隔壁实验室上个月解散了,二十多个博士背着书包去送外卖——他们做的阿尔茨海默症疫苗,离突破就差最后一笔钱。”
沈逸风没接话,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纸页,像是多年前的会议纪要。
他走到实验室的试剂柜前,指尖轻轻划过贴着“临床试验用药”的玻璃瓶:“这些药,救过多少人?”
“三期入组患者327例,客观缓解率76%。”李航脱口而出,“有位浙江的患者,肝癌晚期,用了我们的药后肿瘤缩小60%,现在还能陪孙子放风筝。”
他声音发颤,“可再拖下去,剩下的入组患者可能等不到新药上市...”
当天下午,上交所科创板审核中心的会议室里,投影仪亮着刺眼的白光。
“现有‘第五套标准’要求‘至少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但对未盈利生物药企的包容度还是不够。”沈逸风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去年张江就有12家类似李航团队的企业,因为融不到钱被迫暂停研发——不是技术不行,是规则没跟上创新的节奏。”
审核委员老周皱眉:“可放宽标准,万一企业造假上市怎么办?投资者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不是放宽,是精准。”沈逸风调出李航团队的详细资料,“他们的III期数据已经接近终点,且有23家三甲医院参与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有保障。”
“我们要防的是‘ppt骗子’,不是‘实验室疯子’。”他敲了敲桌子,“当年庄票刚流通时,也有人担心假票横行——后来靠的是信用体系,不是把所有票号都关了门。”
会议室沉默良久。
老周翻着李航的临床报告,指尖停在“76%缓解率”那一行:“如果扩容‘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但数据过硬的生物药企上市,你觉得需要什么配套措施?”
“加强信息披露。”沈逸风竖起两根手指,“一是研发进度必须按月公开,二是资金用途必须专项监管,三是退市机制要更严格——如果新药研发失败,必须提前预警。”
他看向李航,“但前提是,得给真正做事的企业一条活路。”
两个月后,科创板上市委2030年第12次审议会议现场。
李航穿着唯一一套正装,站在答辩席上,手心里全是汗。
投影幕布上放着他的新药试管——透明玻璃管里,淡蓝色的液体泛着微光,那是凝聚了团队八年心血的“hL - 001注射液”。
“请发行人代表说明:在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研发持续性和投资者权益?”发审委员的问题很尖锐。
李航深吸一口气,身后的大屏幕切换成临床试验数据图:“我们的III期试验已完成92%,预计20xx年q1提交NdA。如果获批上市,国内市场规模超50亿,全球超200亿。”
“本次Ipo募资20亿,其中15亿用于完成后续试验和投产,3亿用于患者援助基金——每盒药,我们都会让普通家庭用得起。”
沈逸风坐在后排观察席,看着李航微微发抖的背影,想起自己年轻时在信用社听老会计讲“金融的本质是信用”。
他知道,此刻台上的年轻人,代表的不只是自己的团队,更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未来。
“同意!”审议结果公布的那一刻,李航跳了起来,眼眶通红。
他转身对着观察席深深鞠躬——沈逸风正对他点头微笑。
2030年六月,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hL - 001”生产线灯火通明。
李航举着一支刚下线的新药试管,透过玻璃能看到淡蓝色液体里悬浮的微粒:“这批药下个月就能进入最后审批,预计年底上市。”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沈逸风,“多亏了科创板的新规,我们募资的20亿已经到位,研发进度提前了半年。”
试管底部映出沈逸风的身影,他望着生产线尽头“年产100万支”的标语,轻声说:“这不是终点。”
“我知道。”李航接过话,“我们的目标是让‘hL - 001’进入医保目录,让10万肝癌患者多一份生存希望。”
他指了指实验室方向,“那边还有三个管线在推进,其中针对儿童实体瘤的‘hL - 002’,已经进入I期临床。”
远处,几辆校车驶过园区外的马路,孩子们透过车窗指着“张江药谷”的招牌嬉笑。
沈逸风望着那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想起自己年轻时在信用社门口,看着老乡们揣着存折笑呵呵进出的场景——那时的金融,是为了让米缸满一点;现在的金融,是为了让生命长一点。
“沈主任。”李航突然喊他,“我们团队商量好了,上市后要设个‘科创学子奖学金’,专门资助医学院的学生——就像您当年说的,金融要支持有梦想的人。”
沈逸风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好啊,我等着看你们的‘春芽’长成参天大树。”
返程的高铁上,沈逸风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
春天的风穿过车窗,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他想起李航实验室里贴着的标语:“创新不死,希望不止。”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就像张江的梧桐树每年都会抽新芽,科创板上的“春芽”也会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那些卡在实验室的好技术,那些困在融资难的好团队,终将在金融与科技的土壤里,长成支撑中国未来的脊梁。
下一站,他将回到陆家嘴的办公室,桌上还压着一份关于“小微企业信用贷”的调研报告——那里,还有更多需要浇灌的“春芽”,等着他去守护。
喜欢沪上银窟龙虎斗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沪上银窟龙虎斗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