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6年冬,寒风卷着雪粒子扑在审计局的玻璃幕墙上。
沈逸风捏着一沓报表,指节因用力泛白。
报表封面印着“东江金控集团2026年度财务审计”,可翻到附注页,他的眉峰瞬间拧成死结——
表外负债栏赫然写着“未披露或有负债127亿元”,涉及7家未并表的私募基金和3笔关联方借款。
“账面净利润18亿,可表外负债够压垮三个这样的集团。”审计组长老周推了推眼镜,“更棘手的是,这些负债全藏在‘通道业务’和‘收益权转让’的壳子里,常规审计根本扒不出来。”
沈逸风的手指在报表上敲了两下,声音冷得像窗外的冰碴:“风险不能藏在阴影里。
今天查的是东江,明天可能是更大的雷。
我们必须给金融业装一台‘体温计’,实时测体温,提前防发烧。”
三天后,金监总局的会议室里,一块12米长的曲面屏亮起。
“这就是我们正在搭建的‘金融业综合风险监测平台’。”技术总监老陈指着屏幕,“它像一张‘金融神经网’,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的底层数据全接进来——
企业征信、资金流向、关联交易、舆情动态,甚至连卫星监测的抵押物状态都能同步。”
屏幕上,代表不同风险类型的色块开始流动:绿色是正常,黄色是预警,红色是高危。
老陈点开东江金控的图标,一串红色警报立刻炸开:“表外负债超百亿!关联方借款集中度超标!私募基金嵌套层数过多!”
“这还只是静态数据。”AI算法工程师小林调出动态模型,“我们用机器学习分析了近十年金融风险案例,建立了‘风险传染指数’。
东江的表外负债如果暴雷,可能波及23家上下游企业,引发区域性流动性紧张。”
沈逸风的目光锁定在“风险传染指数”上,声音沉得像压舱石:“立刻启动‘穿透式核查’。
平台要能穿透三层嵌套,找到实际控制人;
要能模拟极端情景,测算风险敞口;
更要能自动生成‘处置预案’——我们不是要等问题爆发,是要在风险萌芽时就掐灭它。”
东江金控的总部大楼里,董事长张宏远盯着刚收到的风险预警函,冷汗浸透了衬衫。
函件里,监测平台不仅列出了127亿表外负债的具体构成,还标注了三个“高风险触发点”:
某房地产信托即将到期、旗下私募基金持有的新能源股票跌破平仓线、关联交易方资金链断裂。
“这……这怎么可能?”张宏远抓着函件冲进会议室,“我们找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怎么会漏了这些?”
“因为传统审计看的是‘明账’。”沈逸风带着工作组进驻,指着监测平台的实时数据,“但风险会‘化妆’——表外负债藏在通道里,关联交易绕着弯子走,AI能看见数字背后的‘行为逻辑’。”
工作组用了一个月,把东江的金控帝国扒了个底朝天:
7家私募基金通过“收益权转让”变相输血房地产,3笔关联方借款实为“自融”,甚至有子公司用保险资金违规加杠杆。
“必须立刻切割风险。”沈逸风在整改方案上签字,“成立不良资产处置专班,引入Amc接盘表外负债;
暂停所有嵌套类业务,限期清理通道;
对关联交易方启动债务重组。”
张宏远看着整改时间表,声音发颤:“半年……能缓过来吗?”
“能。”沈逸风指着监测平台的“风险消退曲线”,“现在平台显示,你的流动性覆盖率已经从78%回升到120%。
只要按方案执行,不仅能活下来,还能轻装上阵。”
半年后,东江金控的整改发布会在金茂大厦举行。
张宏远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监测平台的风险曲线——红色警报彻底消失,绿色区块稳稳托住“风险可控”的结论。
“曾经我们觉得,赚快钱才是本事。”他对着镜头鞠躬,“现在才明白,能守住风险底线,才是对企业、对投资者最大的负责。
感谢监管部门给我们装的‘体温计’,现在我们睡觉都踏实了。”
台下,沈逸风望着欢呼的人群,想起半年前那个雪夜。
他知道,这台“体温计”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金融监管思维的革新——
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预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散场时,老陈凑过来:“平台刚升级了‘跨境风险模块’,能实时监测外资动向。
下个月,我们要在陆家嘴论坛上展示。”
沈逸风笑了笑,望向窗外的黄浦江。
江面上,货轮鸣笛启航,像一艘艘载着希望的方舟。
而他们,就是为这些方舟护航的人。
喜欢沪上银窟龙虎斗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沪上银窟龙虎斗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