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在华北平原上呼啸疾驰。林枫靠窗坐着,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农田、村庄和城镇,心中感慨万千。从黑石峪的深山逃出,到鹏城特区的挣扎求生,再到省城的步步为营,如今竟能代表省里赴京进修,这是他几年前在山沟里砍柴时绝对无法想象的。车厢里大多是出差或探亲的旅客,也有几个像他一样去参加培训的干部模样的人,彼此客气地点头示意。林枫没有过多攀谈,只是安静地看着手中的培训资料和一本关于中药炮制工艺的书籍。他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必须全力以赴。列车抵达北京站时,已是傍晚。走出站台,林枫立刻被首都的恢弘气势所震撼。宽阔的长安街,川流不息的汽车(虽然远不如后世),高耸的建筑,以及空气中那种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气息,都让来自省城的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和……渺小。研修班的报到地点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附近的一所干部培训学院。学院环境清幽,条件比林枫想象的要好,两人一间宿舍,带独立的卫生间。他的室友是一位来自东北某中药厂的年轻技术科长,姓刘,性格豪爽,很快便熟络起来。第二天,研修班正式开班。开班仪式上,林枫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学员,大多是各省市中医药系统的青年才俊,有药厂的厂长、公司的经理、研究所的骨干,个个意气风发。主持开班仪式的是一位管理局的司长,讲话高屋建瓴,强调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接下来的课程安排得紧张而充实。授课的老师有部委的领导、顶尖院校的教授、还有大型国企的老总,内容涵盖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林枫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一堂课都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讨论。他扎实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很快在学员中脱颖而出,几次小组案例讨论,他的分析和建议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课余时间,林枫也没有闲着。他利用周末和晚上,参观了北京的几家着名药厂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如北京同仁堂、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实地感受顶尖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实力。他还特意去了一趟王府井百货大楼和西单商场,观察首都的商品市场和消费潮流,与省城和特区进行对比,思考着未来的商机。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拓展人脉。他谦逊好学,待人真诚,很快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特别是那位东北的刘科长,以及一位来自上海、对国际市场很有见解的女经理。他们交流经验,分享信息,互相启发。林枫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许多不同地区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潜在的合作机会。然而,林枫心中始终没有忘记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寻找可能与父亲之死相关的线索。他知道这如同大海捞针,但他必须尝试。他利用一次参观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机会,借机向一位年长的档案管理员请教一些关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层中医药工作情况的问题,试图旁敲侧击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策环境。管理员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林枫并不气馁,他知道此事急不得,需要耐心和机缘。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培训过半。一天下课后,班主任通知,下周将安排一次重要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即将退休的、德高望重的老部长韩老,他将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讲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班主任特别强调,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要求全体学员务必参加。韩老?林枫心中一动。这位老部长历经风雨,见证了整个行业几十年的变迁,他会不会知道一些当年的旧事?哪怕只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更深入了解,也可能对解开父亲之谜有所帮助。林枫隐隐感觉到,这次讲座,或许会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他期待着,也准备着。
喜欢激荡1983:从负开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激荡1983:从负开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