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过,谷雨将至。陈家沟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苏醒的气息和草木萌发的清新。院角那株老槐树,嫩绿的叶片已然成荫,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春天的秘密。
陈默站在院中,身形沉稳,已然开始了每日的晨课。他演练着那套早已纯熟于心的云手,动作圆融流畅,手臂在空中划出完美的弧线,与呼吸节奏相合,看起来无懈可击。若是市里比赛的评委看到,定会再次赞叹这少年深厚的功底。
然而,陈正松站在廊下,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却微微摇了摇头。他缓步走到陈默身边,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停。形已具,神未至。你的动作,只是在‘画圆’。”
陈默收势,有些不解地看向爷爷。他自觉每一个动作都已到位,甚至能感受到气流在指尖的微弱牵引。
“你觉得已经很好了,是吗?”爷爷看穿了他的心思,目光深邃,“因为你感受到了‘气’的流动,便以为摸到了门槛。但太极拳的真谛,远非如此。它不仅是运动,更是‘运劲’。你如今,只得其‘形’,未得其‘劲’。”
“劲?”陈默疑惑地重复这个字。他听过这个词,在拳谱里,在爷爷的讲解中,但始终觉得它虚无缥缈,远不如具体的招式来得实在。
“看好了。”爷爷不再多言,径直走到院中那个废弃已久的石磨盘前。那磨盘厚实沉重,平日里两个壮汉也未必能轻易抬起。爷爷并未摆出任何夸张的架势,只是单手轻轻按在冰凉的磨盘边缘,看似随意地一推。
没有吼声,没有肌肉贲张,甚至没有明显的发力动作。但下一秒,那数百斤重的石磨盘,竟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撼动,厚重地、沉闷地向后平移了寸许!磨盘底部与地面摩擦,发出“嗡”的一声低响,仿佛大地深处的叹息。
陈默瞪大了眼睛,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那不是靠蛮力推动的,他清晰地感觉到,在爷爷手掌接触磨盘的瞬间,有一种深沉内敛的力量,如同水银泻地,骤然发出。
“这……就是劲?”陈默的声音带着震撼后的沙哑。
“是暗劲。”爷爷收回手,气息平稳如常,仿佛刚才只是拂去了一片落叶,“不显于外,蕴藏于内。发于无形,透于实处。它不是肌肉的力气,而是筋骨、意念、气息高度协调后,瞬间凝聚爆发的能量。”
接下来的日子,陈默的练习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爷爷不再过多纠正他外显的招式,而是开始强调更内在的东西。
“意守丹田,气沉涌泉。”爷爷的手按在陈默的后腰,“劲的根源在这里,不在你的手臂。松透,才能沉透;沉透,才能蓄劲。你现在全身看似放松,实则还有许多关节未曾真正松开,如同生了锈的锁,关键时候,劲便卡在那里,发不出来。”
陈默努力按照爷爷的指导去做,但那种“松而不懈”、“沉而能发”的状态,玄之又玄。他时而觉得摸到了一点门道,时而又感到一片茫然。那种感觉,就像隔着一层薄纱去看东西,明明知道后面有珍宝,却怎么也掀不开。
他甚至有些焦躁起来。雕刻时,他能看到木材的纹理,顺着纹理下刀,总能见到成效;采药时,他能辨认草药的形态,记住药性,日有所得。可这“暗劲”,无色无味,无形无质,让他无处着手,以往的领悟似乎都派不上用场。
这天下午,在赵老的院子里,陈默有些心不在焉。他握着刻刀,对着一段纹理纠结的梨木,迟迟没有下刀。
赵老瞥了他一眼,慢悠悠地开口:“心里有事,刀下就乱。遇到坎了?”
陈默叹了口气,将练习暗劲遇到的困境一一道出。“赵爷爷,我觉得我太笨了,爷爷说的‘松沉’、‘用意’,我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根本没明白。”
赵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一把钝了的刻刀,放在磨石上,缓缓地、一圈一圈地磨着。他有节奏地浇着水,发出稳定而持续的“沙沙”声。
“你看这磨刀。”赵老的声音和磨刀声混在一起,有种奇特的安抚力量,“急不得,快不了。力道要匀,心要静。你想着快点磨利,手下力道就不稳,反而毁了好钢口。你得顺着石头的性子,感受刀锋与磨石之间那种极细微的变化。”
他拿起磨好的刻刀,刀锋在日光下流泻出一缕寒芒:“你看,它利了,不是因为我用了多大的力气,而是因为我用了对的方法,花了该花的时间,让它自己显露出本来的锋芒。”
陈默怔怔地看着那柄刻刀,又看看赵老平和的面容,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劲的修炼,大抵也是如此罢。”赵老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便不再多言,继续忙活自己手里的活计。
从赵老那里回来,陈默没有立刻去练拳,而是独自一人走到村后的小溪边。溪水潺潺,永不停歇地冲刷着河床里的鹅卵石。那些石头,历经千百年冲刷,变得圆润光滑,毫无棱角。
他蹲下身,学爷爷的样子,将手轻轻按在一块半浸在水中的大青石上。起初,石头纹丝不动,冰凉坚硬。他闭上眼,不再试图去“推”,而是努力放松全身,将意念沉入丹田,再缓缓导向手臂,手掌。他想象自己的力量不是来自肌肉,而是如同溪水一般,从大地深处汲取,绵长而持续。
时间一点点过去,手臂开始酸麻,但他努力保持着那种“松沉”的状态。不知过了多久,在他几乎要放弃的那一刻,一种极其微妙的感觉忽然从掌心传来——那不再是石头冰冷的抗拒,而是一种…浑然一体的贴合感。仿佛他的手和石头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连接。
就在这心神凝聚、物我两忘的瞬间,他腰胯下意识地微微一沉,一股微弱却清晰的热流,仿佛自脚底涌泉穴升起,循着脊柱,过肩胛,直达掌心,而后自然而然地、轻柔地一吐。
“咕噜……”大青石竟在水中轻轻晃动了一下,虽然幅度极小,却足以让水面漾开一圈清晰的涟漪!
陈默猛地睁开眼,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手掌,又看看那块石头。刚才那股力量,并非源自他肌肉的收缩,更像是一种内在能量的自然流淌和释放!虽然远不及爷爷推动石磨盘那般惊人,但这感觉如此真切,与以往任何一次发力都截然不同!
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仿佛在漫长的黑暗隧道中,终于看到了一线熹微的曙光。
他强压下激动,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地回到家中。晚饭时,他表现得一如平常,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悄然生长的力量在涌动。
夜里,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于溪边静立,感石之沉静,仿水之绵长。忽有所悟,劲非强求可得,乃松透、沉稳、神聚之后,自然而生。初如春蚕吐丝,细微难察;然此门径或已初现。爷爷、赵爷爷所言不虚,万法相通,皆在一个‘悟’字。路漫漫其修远,今始见微光。”
他没有写下石头晃动的事实,因为他知道,那微不足道的一丝颤动,仅仅是开始,是漫长道路上一个小小的、却至关重要的印记。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京华墨韵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