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的兴奋余温尚存,那方静置于书桌一角的紫檀随形笔筒,却在某个午后,给陈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也将他与林卿的共同创作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那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没有课,陈默在宿舍里整理笔记,目光无意中扫过笔筒。阳光正好从窗户斜射进来,照亮了笔筒内侧靠近底部的一处区域。他敏锐地注意到,那里似乎有一道极其细微的、与周围木质纹理走向不完全一致的阴影线。之前由于光线和角度的关系,加上内部打磨后光泽均匀,他竟一直没有发现。
心中咯噔一下,他立刻拿起笔筒,走到窗边,对着光仔细检视。果然,在那段枯梅浮雕对应的内侧筒壁上,有一道长约三厘米、细如发丝的暗裂!这裂缝极其隐蔽,并非新伤,而是木材内部原有的、可能在清理打磨过程中因应力变化而略微显现出来的旧疾。它像一道优雅的伤疤,潜藏在华美的外表之下。
陈默的心沉了下去。紫檀木性虽坚,但一旦出现内部裂隙,若不加处理,日后极有可能在环境干湿变化的影响下继续扩大,甚至导致筒身开裂,那这块好不容易得来的良材,这件倾注了他与林卿心血的作品,便算是毁了。
沮丧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他很快冷静下来,想起了赵老曾经教导过的话:“良匠不弃材,更不讳疾。器物如人,有瑕方显其真,修补得当,反添韵致。”修复,本身就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他没有犹豫,立刻给林卿发了信息,说明了情况,并附上了裂缝的细节照片。
林卿很快回复,语气带着关切,但没有惊慌:“确实是个隐患。不过,就像古画修复一样,残缺亦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医治’它?”
她的回应让陈默心中一定。两人约定第二天放学后,在红三楼活动室汇合,共同商讨修复方案。
次日下午,活动室里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日创作时的严肃氛围。那方紫檀笔筒放在铺着软布的画案中央,像一位等待会诊的病人。陈默和林卿分坐两侧,面前摊开着几本关于木器修复和传统工艺的书籍。
“直接用木工胶粘合肯定不行,”陈默指着那道细缝,“胶水会影响木质呼吸,痕迹也明显,破坏了它的天然美感。”
“古籍修复中常用‘金缮’之法,”林卿沉吟道,“用大漆调和金粉,填补缝隙,不仅牢固,更将残缺转化为装饰,赋予器物新的生命。不知道在木器上是否可行?”
“金缮……”陈默眼睛一亮,“这是个好思路!大漆天然环保,与木质相容性好,金粉点缀又能与紫檀的华贵相得益彰。但大漆工艺复杂,对环境和操作要求很高,我们缺少经验。”
两人讨论再三,又查阅了不少资料,最终决定采用一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改良方案:使用透明度高、韧性好且无害的环氧树脂类专用木材填补剂进行内部加固,确保其结构安全;然后,在外部可见的裂缝处,借鉴“金缮”的美学理念,用极细的描金笔,以天然矿物金粉调和专用胶,沿着裂缝的走向,勾勒出一条细若游丝、似断非续的金线。
“既要治其内伤,固其根本;也要美其外观,化瑕为瑜。”林卿总结道,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
方案既定,便需极其精细的操作。陈默负责内部加固。他用最细的钻头,在裂缝两端不易察觉的位置,钻出两个微小的孔洞,直通裂缝深处。然后,用特制的针管,将稀释后的透明填补剂极其缓慢、小心地注入裂缝内部,利用毛细作用使其充分渗透、填充。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力度的精准控制,注入太快或太多都可能导致撑裂或溢出。他全神贯注,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林卿则负责准备描金的材料。她选用的是赵老赠予陈默的、原本用于书画修复的顶级佛赤金粉,色泽沉静华贵。她用极小的骨胶滴瓶,小心翼翼地调和金粉与专用胶水,反复试验浓度和色泽,直到达到与紫檀底色完美融合又不失其华彩的效果。
内部加固完成后,需静置二十四小时待其完全固化。第二天,他们再次聚在活动室,进行最后也是最富艺术性的描金步骤。
窗明几净,落针可闻。林卿洗净双手,屏息凝神。她执起那支比绣花针还要纤细的描金笔,蘸取一点点精心调制的金泥。陈默在一旁,稳稳地扶住笔筒,为她固定角度。
笔尖,如同蜻蜓点水,轻轻落在裂缝的起始处。林卿手腕悬空,仅以指尖的微力控制,沿着那道天然的裂隙,缓缓移动。她的呼吸变得极其轻缓,眼神专注得像要融入那一道细缝之中。金线随着她的笔尖,在深紫色的木质上徐徐延伸,时而在裂缝明显处略粗,显其存在;时而在纹理交织处极细,隐入背景。它不是要掩盖裂缝,而是要追随它、凸显它,将其转化为一道独特的、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天然纹饰。
这一刻,修复已不再是简单的弥补,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对器物生命的深度理解和尊重。
当最后一笔金线完美地融入裂缝末端,与木纹自然衔接时,林卿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轻轻放下笔。额头上已是一层细密的汗珠。
陈默拿起笔筒,对着光仔细端详。那道原本潜藏的暗裂,如今被一道细韧的金线巧妙地“锁”住,宛如紫檀天然的纹理中,嵌入了一缕来自阳光的金丝。金线与深紫的木色交相辉映,非但不显突兀,反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为笔筒平添了几分历经沧桑而后涅盘重生的独特气韵,一种“残缺的美”。
“完美。”陈默看着林卿,由衷地说道。这不仅仅是对修复技术的肯定,更是对她艺术感悟力和手下功夫的赞赏。
林卿看着那焕发新生的笔筒,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它现在,是真正独一无二的了。”
修复完成的紫檀笔筒,被重新放回书桌。那道金线,在不同光线下若隐若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关于发现、创造、意外与拯救的故事。它不再仅仅是一件文房用具,更成为了一份见证,见证着匠心如何面对不完美,如何将缺陷转化为特点,如何在与材料的深度对话中,赋予器物超越其本身的长久生命。
对于陈默和林卿而言,这次共同修复的经历,也比顺利完成的创作更值得铭记。它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契合,不仅能共享成功的喜悦,更能共同面对并解决突如其来的难题。在这细致入微、需要绝对信任与默契的修复过程中,某种联结,也如同那注入裂缝的胶剂与勾勒其上的金线一般,变得更加坚韧、深入,且熠熠生辉。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京华墨韵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