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未名湖畔的垂柳染上了些许焦黄。陈默的生活,在学业、武协与未名湖晨练的循环中,平添了两抹新的色彩——一抹是关于林卿家庭的隐约浮现,另一抹,则是他指尖刀锋下,悄然在网络世界开辟出的一方小小天地。
一个周五的傍晚,陈默与林卿刚从图书馆出来,踏着落日余晖在湖边漫步。林卿的脚步比平日稍慢,似乎有些心绪萦绕。
“陈默,”她忽然停下,转身面对他,目光里带着一丝罕见的、混合着郑重与羞涩的情绪,“下周末,我父母来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们……想顺便见见你。”话音落下,她白皙的脸颊微微泛红,目光转向波光粼粼的湖面,仿佛那水纹能分散此刻的紧张。
空气似乎凝滞了一瞬。见家长?这个词汇所带来的冲击,远比面对松本的刚猛空手道或是刘猛的凌厉形意拳更让陈默心神一凛。他看着林卿微红的侧脸和那不自觉攥紧画筒带子的手指,瞬间明白了这个邀请背后所蕴含的沉甸甸的意味。
他没有迟疑,压下心中翻涌的波澜,声音沉稳如常:“好。时间地点你定,我会准时到。”没有多余的疑问,没有刻意的承诺,这份干脆反而像定心丸,让林卿紧绷的肩线松弛下来,唇边漾开一抹清浅安心的笑意。
“我爸爸在南方大学教历史,妈妈在省博物馆做古书画修复与研究,”她轻声介绍,像是为他勾勒一幅模糊的地图,“他们……可能话不多,有点学究气,但都很开明。”她顿了顿,补充道,“我跟他们提起过你,说你练太极拳,学古典文献,还会雕刻。”
陈默认真听着,脑海中勾勒出书香门第的轮廓,那份无形的压力感悄然转化为一种郑重。他深知,这并非简单的见面,而是他是否能够被一个浸润于传统文化核心的家庭所理解和接纳的初次检验。
此事暂且如一片云,悬于心间。另一件事,则源于陈默自身萌发的念头。几次潘家园之行与成功修复紫檀笔筒的经历,让他不再满足于将雕刻仅仅作为个人修炼与爱好。他看着宿舍里日渐增多的练习之作,一些精巧的书签、小印、随形把玩件,忽然想到,如今网络通达,为何不能借助现代平台,为这些承载着传统技艺的小物件,寻一个与更多人见面的机会?既能将兴趣转化为些许经济收益,减轻父母负担,亦是传播木雕之美的一种新尝试。
他将这想法与林卿商量,立刻得到了她热烈的支持。“这个想法太好了!”她眼眸发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就是新时代的‘器’。你的作品有想法,有静气,不该只困于方寸之间。”她还主动提出可以帮忙撰写产品说明,用她练就的一手好字为小店增添雅意。
说做便做。接下来的几个夜晚,陈默在完成课业后,便开始研究淘宝和京东的开店流程。给店铺取名时,他颇费了一番思量。既要体现特色,又不能过于晦涩。最终,他定下“青默雅刻”四字。“青”是青山,是木色,亦是青春;“默”是他的名,寓意沉潜匠心;“雅刻”则点明了作品的格调与技艺。
店铺简介,他写得诚恳质朴:“北大在读,沉潜典籍,游刃太极。暇时以刀为笔,与木石对话。慕古人之风雅,琢今时之清玩。每件作品,皆为亲手刻制,独一无二。”
接下来是筹备商品,他并未贪多,而是精心挑选了七八件自己颇为满意的作品,有黄杨木镂雕的云鹤书签,线条流畅,寓意清远,有黑檀木打磨的无事牌,光素无纹,尽显木质本身沉静之美,有几方用之前淘来的老紫铜料精心刻制的闲章,印文选的是“观云”、“处厚”、“游于艺”等,透着文人的逸趣与哲思,还有那件紫檀随形笔筒的微缩复刻版,虽无老料珍稀,但形神兼备,枯梅点缀,古意盎然。
拍照成了关键一环。他借来李哲的单反相机,在林卿的“艺术指导”下,在宿舍靠窗的书桌上,利用午后柔和的自然光,铺上深色的棉布作为背景,反复调整角度和光影,力求最大程度地展现木头的温润质感、铜印的金属光泽以及雕刻线条的力度与韵味。
林卿则铺开宣纸,用她清秀灵动的行楷,为每一件作品写下品名与简介,诸如“云鹤书签——云鹤游天,自在随心”、“无事牌——素心若雪,无饰乃大”,扫描后嵌入产品详情页,瞬间提升了格调。
“青默雅刻”小店,就这样在淘宝和京东平台上悄然开张了。没有锣鼓喧天的推广,如同山涧一株兰草,静默生长。
起初几日,访问量寥寥,订单数为零。陈默心态平和,并未焦虑,依旧规律地忙于学业、武协与自身的修炼,只是睡前会习惯性地登录卖家后台看一眼。
转机在一周后不期而至。一位在哲学系读博的师姐,为寻一枚契合心境的闲章,偶然搜到了“青默雅刻”店里那方“游于艺”紫铜印。店铺简介里的“北大在读”和“亲手刻制”引起了她的好奇,点开详情页,作品的质感、林卿手书的简介文字,都透着一股不同于普通网店的清雅书卷气。她下单了。
收到第一笔订单提示时,陈默心中涌起一股奇异的成就感,并非因为金钱,而是自己的技艺和审美得到了陌生人的认可。他极为细致地将那方紫铜印用软纸包裹,放入定制的锦盒中,盒内附上林卿手书的感谢卡,然后亲自送到快递点。
几天后,那位师姐收到印章,爱不释手,不仅立刻确认收货给出五星好评,还撰写了一段情真意切的长评,称赞其“刀法古朴,意蕴深远,非流水线之物可比”,并随手将店铺链接分享到了自己的学术社交圈和几个文人雅士聚集的线上社群。
口碑,如同水波,开始以缓慢却坚定的速度扩散。“青默雅刻”逐渐被一小群注重生活品味、喜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年轻教师和都市白领发现。订单开始零星而来,虽远未到门庭若市的地步,但已足够让陈默在课余时间充实而忙碌。他严格把控着节奏,绝不因订单而影响学业和练拳,对每一件寄出的作品,都保持着同样的虔诚与专注。
网店带来的微薄收入,他一部分存作生活费与购书基金,一部分则 用于购买更好的木料、印石和专业刻刀,实现了初步的良性循环。这方小小的网络店铺,成了他连接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一座桥梁。
周末如期而至。陈默带着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一方自己选用上乘青田石,仿汉印风格刻制的“艺海拾贝”闲章,印风浑厚朴拙,与林卿父母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与林卿一同前往他们下榻的酒店。
见面比预想中更为平和。林卿的父亲是位清瘦儒雅的中年学者,言谈间透着历史学家的严谨与洞悉世情的宽容;母亲则气质温婉,目光沉静,带着常年与古书画打交道的细腻与专注。他们没有盘问家世背景,反而对陈默在古典文献学上的见解、太极拳的修炼体会,以及开设“青默雅刻”网店的初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当陈默谈及尝试将传统木雕、篆刻融入现代审美与生活时,林父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不泥古,不媚俗,能沉心于一器一物之微,是难得的定力。年轻人,有静气,很好。”
一顿饭在温和融洽的交谈中结束。告别时,林母轻轻拍了拍女儿的手背,低语道:“是个踏实清楚的孩子,眼神很正。”
回燕园的路上,夜色已浓,秋风带着凉意。林卿与陈默并肩而行,沉默片刻后,她轻声问:“感觉怎么样?”
陈默坦诚道:“开始有些紧张,后来就好了。”他顿了顿,感受到掌心因雕刻而留下的薄茧,也感受到内心的一份安定。
他自然地伸出手,轻轻握住了林卿微凉的手指。林卿指尖微微一颤,随即放松下来,任由他温暖的手掌包裹,一种无声的默契与暖流在两人之间静静流淌。
见家长的波澜悄然渡过,网络小店亦平稳启航。陈默站在熟悉的宿舍窗前,望着窗外沉静的夜色,感觉自己的生活仿佛一棵正在扎根的树,在燕园这片沃土上,吸收着阳光雨露,也经历着微风细雨,枝叶正向着更广阔的天空,悄然舒展。前路漫漫,但他内心澄明,脚步坚定。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京华墨韵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