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相映”系列的成功,像一股东风,鼓起了陈默与林卿艺术探索的更大船帆。他们不再满足于小尺度的镇纸、笔筒或木片画,内心共同涌动着一股创作一件更具分量、更能代表他们现阶段艺术融合思想的“扛鼎之作”的冲动。这个念头,在一次共同翻阅《千里江山图》印刷画册时,变得无比清晰和强烈。
“十八岁的王希孟,能以青绿染就千里江山,”林卿抚摸着画册上那片瑰丽的色彩,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我们能否以木为纸,以刀为笔,也营造一片属于我们心中的‘山河’?”
陈默心中一动,一个大胆的构想逐渐成型。“青绿山水,色泽瑰丽,但我们不用绢帛,不用石青石绿,就用最朴素的材料,来诠释这种意境。”
他的目光在工作室里扫过,最终停留在墙角那堆看似不起眼的材料上——那是他平日练习和创作积攒下的各种边角料:一块纹理粗犷、色泽深沉的陈化崖柏根瘤,几片质地细腻、颜色淡雅的椴木、黄杨木切片,甚至还有一些从老家带来的、带着天然肌理的青灰色石板边角料。没有昂贵的翡翠,没有稀有的木材,只有这些最普通,甚至是被视为“废料”的东西。
“就用它们,”陈默语气坚定,“我们用这些朴素的材料,来表现山河的‘骨’与‘气’。关键在于‘意’而非‘材’。”
这个想法极具挑战性,也极富创作的纯粹性。林卿几乎瞬间就被吸引了。她明白,这不再是依赖材料本身的华美,而是真正考验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功力。
两人立刻投入到疯狂的创作准备中。林卿废寝忘食,画了无数稿小样。她不再拘泥于某幅古画的临摹,而是综合了北派山水的雄浑与南宗山水的秀润,构思了一幅重峦叠嶂、云蒸霞蔚、中有瀑布飞流、下有江流蜿蜒的壮阔画面。她精心规划了哪一部分用深雕表现山石的嶙峋,哪一部分用浅浮雕勾勒远山的绵延,更重要的是,她思考如何利用不同木材的天然色泽与纹理,来替代青绿山水的色彩层次。
陈默则面对着构思与技术的双重挑战。他选定了那块形态崎岖、木质坚硬的陈化崖柏根瘤作为主峰。这块木头本身就如同一座微缩的险峰,孔洞密布,纹理扭曲,充满了自然的力量感。他需要做的,不是强行改变它的形态,而是“因势象形”,顺着木材天然的走势,用刻刀稍加引导,强化其山峦的意象。
巨大的工作量让他连日挥汗如雨,工作室里回荡着凿木的沉闷声响。他运用各种型号的圆刀、平刀、斜刀,模仿历代皴法,在崖柏上刻画出山石的纹理质感——斧劈皴的险峻,披麻皴的浑厚。他巧妙地将根瘤本身的孔洞处理成岩间的洞穴、风化的痕迹,让自然与人工浑然一体。
对于“青绿”的表现,他另辟蹊径。他选用颜色较浅的椴木和黄杨木,雕刻成层叠的远山、山间的云气,以及江边的坡岸。这些浅色木料与深色的崖柏主峰形成了天然的明暗对比与空间层次。
他甚至将一些椴木切削成极薄的木片,进行染色处理(使用植物颜料染出淡淡的石青色和石绿色),然后以传统木工中的镶嵌技艺,将它们如同铺展青绿设色一般,点缀在远山和部分山体之上,模拟出青绿山水特有的色彩效果。虽然比不上矿物颜料的鲜艳,却别有一种沉静、雅致、历经岁月般的韵味。
最精妙的部分在于水流的处理。陈默没有雕刻水纹,而是选用了那块表面带有天然流水般纹理的青灰色石板,打磨光滑后,作为作品的基底,象征着蜿蜒的江水。他将雕刻好的木质山体与这方石质“江水”精心组合,木与石的结合,刚柔并济,山与水的气韵瞬间贯通。
林卿则时刻关注着进度,根据雕刻的实际效果,不断微调着画面的气韵连贯。她时而在旁边挥毫泼墨,为陈默提供最直接的笔墨感觉参考;时而又安静地坐在一旁,用她画家的眼睛审视着立体“山水”的每一次微妙变化,提出对色彩浓淡、空间虚实关系的建议。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在雕刻主峰一处险要的悬崖时,崖柏内部一个隐藏的裂隙突然崩开,导致一小块山体几乎要脱落。陈默盯着那处意外,沉默了许久。林卿也蹙紧了眉头。强行修复会留下痕迹,破坏整体感。
“不必完美,”林卿忽然轻声说,“宋画中也常有‘误笔’,反成天趣。此处,我们何不顺势而为,将其雕琢成一道天然的石裂,甚至在那裂隙中,用更深的刀法强调其险峻,岂不更显山河的沧桑与力量?”
陈默闻言,豁然开朗。他不再试图掩盖,而是运用巧思,将那道裂隙加深雕琢,刻意营造出巨石将崩未崩的惊险态势,反而使主峰更添了几分雄浑与真实的历史感。
历时近两个月,这件被命名为《山河映翠》的大型木石结合雕刻作品终于完成。当最后一片染色的椴木薄片被小心嵌入,陈默用软布轻轻拂去整个作品上的木屑与灰尘时,连他们自己都被震撼了。
沉雄的崖柏雕琢出的奇峰怪石,肌理分明,气势撼人,如同华夏大地的铮铮铁骨。浅色木料营造的远山云霭,缥缈空灵,与深色主峰形成深远之境。那点缀其间的、淡雅的石青石绿木片,如同画龙点睛,唤醒了青绿山水的记忆。而下方的青石板,则以无声的流动感,托起了整片山川,使作品稳如泰山而又气韵生动。木的朴拙,石的冷峻,手工染色的雅致,共同构成了一幅既传统又充满新意的立体山水画卷。它没有华贵的材料,却充满了匠心独运的智慧与对自然深切的体悟。
作品被小心地安置在特制的底座上,置于工作室中央。无需言语,它自身就在言说,诉说着自然的壮美,技艺的精绝,以及两位年轻创作者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抒写了对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爱意。
《山河映翠》完成后,陈默只拍了几张细节照片,还并未想好是否出售。然而,仅仅是这几张照片在小圈子里流传,便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几位懂行的师友和藏家看到后,纷纷赞叹其构思之巧、意境之高,认为这件作品在材料运用和艺术表达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体现了“匠心”的本质——不在于材贵,而于心诚。
面对这些赞誉,陈默和林卿却显得异常平静。夜晚,两人再次站在《山河映翠》前,工作室只开了一盏射灯,光线柔和地打在作品上,木石的纹理与淡淡的色彩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深邃。
“它更像一个宣言,不是吗?”林卿依偎在陈默身边,轻声说。
“嗯,”陈默揽着她的肩,目光深邃,“它告诉我们,也告诉所有人,真正的创造,源于内心和对材料的理解,而非依赖外物的华美。老祖宗的精神,就在这种化平凡为神奇的过程中。”
《山河映翠》,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陈默与林卿的艺术合作摆脱了材料的束缚,进入了追求内在精神表达的更自由、更成熟的境界。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京华墨韵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