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学工学农历岁华,青春筑梦向天涯。
今朝暂别情无尽,明日相逢再赏花。
马尔康的秋阳渐渐西斜,梭磨河谷的风里添了几分凉意,林业局机修所的院坝里却热闹非凡——师范学院数理班的工学实训即将结营,红绸横幅挂在红砖墙上,写着“工学实训圆满结束”的字样,被秋风拂得微微作响。三十余名学生脸上带着既兴奋又不舍的神情,围在院子中央。
“一个月的实训,大家不仅学会了手艺,更磨硬了肩膀、暖热了心!”带队老师手里拿着结营证书,声音洪亮,“汪所长和各位师傅们倾囊相授,学荣同学一家更是把大家当亲人,这份情谊,咱们要记一辈子!”话音刚落,院坝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看向站在一旁的汪建国所长和周师傅等人,眼神里满是感激。
汪所长笑着摆摆手,黝黑的脸上满是欣慰:“孩子们学得认真、做得踏实,比我们当年强多了!往后不管是教书还是做事,记住‘踏实’二字,准没错!”周师傅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打磨得锃亮的小刨子,走到离翁面前:“这是我年轻时用的家伙,送给你,往后不管走到哪儿,别忘了手上的功夫,更别忘了心里的温度。”离翁双手接过刨子,木柄上的包浆温润依旧,仿佛还带着师傅的体温,他用力点点头,眼眶微微发热。
结营仪式简单而隆重,每位同学都领到了印着“实训合格”的证书,证书上的字迹工整有力,盖着机修所和学校的双重公章,是这段时光最珍贵的凭证。淑英拿着证书,轻轻抚摸着边角,又看了看身边的写字板,小声对离翁说:“真舍不得这里,舍不得周师傅,还有学荣家的酥油茶。”离翁笑着回应:“以后有空,我们还能回来看看。”
傍晚时分,学荣家的小楼里灯火通明,一场热闹的别宴正在筹备。学荣妈妈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忙碌,炖羊肉的香气顺着窗户飘出来,弥漫在整个家属院;汪所长则搬出几箱青稞酒,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不醉不归,算是给大家践行!”同学们也没闲着,有的帮忙摆桌椅,有的跟着学荣妈妈择菜,离翁则主动烧火,灶膛里的火苗跳跃着,映得他脸上红彤彤的。
餐桌上,菜肴比往常更加丰盛:除了熟悉的炖羊肉、炸土豆,还有学荣妈妈特意做的藏式血肠、奶渣饼,以及一盆金黄的青稞饭。汪所长给每个人倒上青稞酒,酒液清澈,带着淡淡的麦香:“这是咱们林区自己酿的酒,喝了暖身,也祝大家前程似锦!”同学们端起酒杯,齐声说道:“谢谢汪所长!谢谢阿姨!谢谢师傅们!”酒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暖意顺着酒液流入心底。
酒过三巡,周师傅打开了话匣子,说起自己年轻时学木工的趣事:“当年我跟师傅学手艺,刨坏了十多块木板,师傅也没骂我,只说‘慢工出细活’,现在想想,真是这个理儿!”同学们听得入神,离翁想起自己初学刨木时的笨拙,忍不住笑了起来。学荣指着离翁大声说:“离翁,你做的写字板,我要好好收着,以后当了老师,就用它给学生批改作业!”引得大家一阵欢笑。
淑英端着酒杯,走到学荣妈妈面前,轻声说:“阿姨,谢谢您这些天的照顾,您做的饭菜,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味道。”学荣妈妈拉着她的手,眼里满是慈爱:“傻孩子,以后常来,阿姨还给你做!”说着,又往她碗里夹了一块羊肉。院子里的苹果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枝头的红苹果在灯光下格外诱人,同学们的笑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最温暖的乐章。
夜深了,别宴渐渐接近尾声。同学们帮着收拾好碗筷,依依不舍地站在院子里。汪所长从屋里拿出一沓粮票和几个装着青稞面的小布包,分给每个人:“路上吃,别饿着。到了学校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好老师,给藏区多培养些人才!”离翁接过粮票和布包,沉甸甸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盼。
周师傅拍了拍离翁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手艺是次要的,人心才是最重要的。往后教书育人,要像对待木头一样,用心打磨,才能出好‘作品’。”离翁用力点头,把师傅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同学们就背着行囊,准备返回学校。学荣一家和周师傅等人送到院门口,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打着旋儿。“再见了,汪所长!再见了,周师傅!再见了师傅们!”同学们挥着手,声音里带着哽咽。汪所长和学荣妈妈也不停地挥手,眼眶红红的:“一路平安!常回来看看!”
车子缓缓驶离机修所,离翁坐在窗边,手里紧紧攥着那把小刨子,回头望去,红砖瓦房渐渐远去,雪山依旧在晨光中泛着淡金。这段藏区学工的时光,像一颗饱满的青稞,在青春的田野里沉淀出最醇厚的味道。师傅的教诲、同窗的情谊、汪所长一家的温暖,都化作前行的力量,照亮了未来的教书之路。
结尾词·临江仙
雪域秋深实训毕,欢声笑语盈庭。良师益友话离情。刨声犹在耳,暖意满归程。
手握薪火承初心,韶华不负深耕。他年执教育新英。藏区山水忆,岁月总含情。
(待续)
喜欢离翁和光同尘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离翁和光同尘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