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没有署名的警告短信,像一条冰冷的毒蛇,缠绕在林浩的心头。
他站在下班的人潮中,却感觉四周喧嚣褪去,只剩下自己剧烈的心跳和手机屏幕上那行冰冷的文字。寒意并非仅仅来自威胁本身,更来自于这种精准的“送达”——对方清楚地知道他是谁,做了什么,并且能轻易地找到他的私人号码。
这是一种无声的示威,一种宣告:你已无处遁形。
回到狭小逼仄的出租屋,锁上门,世界仿佛才重新安静下来。但林浩知道,这种安静是虚假的。他反复看着那条短信,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更多线索,却一无所获。对方很谨慎,甚至可能只是通过某个无需实名登记的渠道随手发出。
这一夜,他失眠了。窗外任何一点细微的声响都让他神经紧绷。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太过天真,是否低估了这潭水的深度和其中的凶险。王总借他这把刀,斩向了不知名的敌人,而他现在,就赤裸裸地站在了刀锋的最前沿,承受着所有反噬的压力。
第二天,他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去上班。踏入办公室的瞬间,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空气里的成分又变了。
如果说昨天审计公告发出后是震惊和低语,那么今天,则是一种更加微妙且令人窒息的氛围。
李主任看到他,眼神复杂地闪烁了一下,很快低下头假装忙碌,但那份刻意维持的平静下,是掩藏不住的疏远和一丝……畏惧?他似乎在害怕和林浩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关联。
赵坤的座位空着,一上午都没出现。没人提起他,仿佛他从未存在过。
而其他同事,则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礼貌”和“距离感”。
“小林,麻烦让一下,我过去接个水。”
“浩哥,这份文件放您桌上了,您看下。”
“林老师,这个数据您比较熟,能帮忙核对一下吗?”
称呼不知不觉地从亲昵的“小林”变成了客气的“您”,甚至带上了敬称“老师”和“哥”。他们依旧会对他笑,但笑容里没了之前的随意,多了几分谨慎和打量。需要协作的事情,流程变得格外“规范”,一切交流都停留在最表面的工作层面,绝不逾越半分。
他像是一下子被一道无形的玻璃墙隔开了。他仍在办公室这个空间里,却仿佛被孤立了出去。
没有人再议论审计公告,也没有人再打听南城古巷。那件事成了一个公开的禁忌,一个谁都知道、却谁都不敢触碰的雷区。而林浩,就是那个身上还带着雷电焦糊味的人。
中午去食堂,他明显感觉到以自己为圆心,周围几张桌子空得特别快。偶尔能捕捉到一些迅速避开的视线和压抑的窃窃私语。
“就是他……”
“听说捅破天了……”
“离远点,别惹麻烦……”
他沉默地吃着饭,味同嚼蜡。这种全方位的孤立和无声的排斥,比直接的冲突更让人压抑。
下午,集团党政办主任林瑶与城建实业公司经理张玉良一同出现在综合办公室门口。林瑶依旧是一身剪裁合体的套装,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冷静而专业;张玉良则面色肃然,步履沉稳。
原本略显嘈杂的办公室,因这两位人物的突然造访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目光悄然汇聚,每一只耳朵都在捕捉即将到来的声响。
张玉良经理站定,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林浩身上。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林浩,接到王总指示。集团审计工作组急需一位熟悉南城古巷项目前期数据梳理的同志临时支援,点名要你过去。”他略微停顿,确保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接下来这段时间,你直接到集团总部审计部报到,相关工作,全部听从审计部刘可部长的安排。”
命令简洁、清晰,斩钉截铁,没有留下任何转圜的余地。
办公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都低着头,但林浩能感觉到那些聚焦在他背后的目光,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
李主任几乎是立刻从隔间里小跑出来,脸上堆起笑容:“好的好的!林主任您放心,我们全力支持集团工作!小林,你赶紧收拾一下,跟林主任过去,一定要全力配合刘部长的工作!”
他的态度恭敬得近乎谄媚,与之前的疏远判若两人。
林浩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好的,李主任,张经理,林主任,我马上过去。”
他知道,这并非简单的“协助”。这是王总的又一步棋——将他这把刚刚撕开一道口子的“刀”,直接送进了最核心的战场。既是保护(让他暂时离开子公司这个是非之地),也是利用(最大限度地榨取他的发现和价值),更是一种进一步的考验和审视。
跟着林瑶走向集团大楼的路上,两人一路无话。直到进入电梯,只有他们两人时,林瑶才目视前方,淡淡地开口,声音低得只有林浩能听见:
“王总让我转告你一句话:‘实事求是,据实以报,其他的不用管。’”
林浩心中猛地一震。
实事求是,据实以报!
其他的不用管!
这简短的十二个字,像是一颗定心丸,又像是一道不容退缩的军令。王总清楚地知道发生了什么,并且明确给了他继续前进的指令和(至少表面上的)支持。
“谢谢林主任,我明白了。”林浩沉声回答。
审计部临时工作组的办公室气氛凝重而压抑。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咖啡混合的味道,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严肃和忙碌。
负责人刘部长是个四十多岁、面色冷峻的男人,眼神锐利如刀。他见到林浩,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将他带到一台电脑前,桌上已经堆满了厚厚的卷宗。
林浩是吧?你的报告王总批示了,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些都是南城古巷相关的历史档案和财务凭证,你任务很重,第一,用你的方法,把你报告里所有标疑的数据,找到最原始、最底层的支撑文件。第二,核对所有关联合同的审批流程和资金流向轨迹,不允许有任何含糊的地方。记住,只要证据链,不要猜测。有问题直接问我。刘部长的语速很快,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好的,刘部长。”林浩立刻投入工作。
在这里,他暂时摆脱了子公司那种微妙的人际压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业务高压。工作强度极大,要求极高,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签名、每一个日期都必须得到交叉验证。
他仿佛又回到了之前埋头数据的那个状态,但这一次,他挖掘的不再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而是可能隐藏在合规流程下的幽灵。
他发现,审计组的人专业、高效,而且……绝对保密。他们只讨论具体问题,绝不涉及任何背景和猜测。刘部长虽然严厉,但对他提供的清晰线索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似乎颇为满意(尽管脸上从不表现出来)。
在审计组高强度工作的第三天下午,林浩在核对一份五年前的物资采购合同付款流程时,发现了一处极其隐蔽的不一致。
合同金额、发票、审批单、银行流水,表面上完全吻合。但他通过比对付款申请日期、银行实际到账日期和集团公司内部资金调拨审批记录,发现了一笔数十万的资金,在银行流水上显示“已付”,但在集团内部核心的财务系统底层日志里,却比对外支付的时间点晚了整整三天。
这三天,这笔钱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这份合同的最终签字批准人,赫然是现任集团的一位副总——周启斌。而赵坤,据传闻正是这位周副总的关系进来的。
他立刻将这一发现连同所有证据链截图,整理成一份简洁清晰的说明,报告给了刘部长。
刘部长看着材料,眉头紧锁,脸色变得极其凝重。他盯着屏幕看了足足五分钟,然后猛地站起身,拿起材料:“你继续,这件事我知道了。记住,绝对保密!”他从业二十年,太熟悉这种‘完美’的阻碍了。每一次中断都发生在关键节点,每一次‘意外’都恰到好处,这绝非巧合。
他拿着材料匆匆离开了办公室,方向显然是集团更高层的区域。
林浩坐在电脑前,手心全是汗。
他知道,自己可能又挖到了什么东西。这一次,牵扯到的层级,可能比他想象的还要高。
下班时,他疲惫地走出集团大楼,手机又震动了一下。
还是那个陌生号码。这次的内容更短,只有四个字,却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直插心口:
“适可而止。”
喜欢官场暗格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官场暗格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