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那次关于未来的谈话,像在宁晚心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扩散,让她原本有些随遇而安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那个曾经模糊的“想离他近一点”的愿望,开始有了更具体的轮廓和重量。
她更加频繁地抱着那本“摘星”笔记本,出现在顶楼的自习室。窗外的梧桐叶子几乎落尽,只剩下光秃的枝桠指向冬日的天空,但自习室里总是亮着温暖的灯光。
江野依旧是那个沉默的陪伴者。他面前堆着更厚的竞赛资料和大学先修课程教材,偶尔会离开去参加线上讲座或小组讨论,但大多数夜晚,他都会在那里。
宁晚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开眼前的难题。她开始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在“摘星”笔记本上,不仅记录江野给她讲解的思路,更开始尝试写下自己的归纳总结、易错点分析和阶段性的学习反思。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春蚕食叶,带着一种缓慢却坚定的力量。
有时,她会遇到连江野留下的笔记也无法完全解决的困惑。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立刻求助,而是会咬着笔杆,对着题目凝神思考很久,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尝试各种可能的路径。眉头紧锁,嘴唇抿成一条线,全身心地投入与知识的角力。
江野偶尔从书海中抬头,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灯光下,女孩的侧脸带着前所未有的专注,时而困惑,时而恍然,那双总是盛满笑意和依赖的眼睛里,此刻闪烁着独立思考的光芒。
他没有打扰她,只是在她因为久久找不到突破口而略显焦躁地抓头发时,会不动声色地将一杯温水推到她的手边。
宁晚端起水杯喝一口,微温的水流滑过喉咙,似乎也带走了一丝烦躁。她深吸一口气,重新投入战斗。
终于,在某个夜晚,她独自攻克了一道困扰她整整两天的物理压轴题。当最终答案清晰地呈现在草稿纸上,与参考答案完美吻合时,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如同暖流般席卷全身。她几乎要欢呼出声,猛地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下意识就想和身边的人分享这份喜悦。
江野正看着她,似乎已经注视了她许久。他的目光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沉静的、了然的赞许。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极轻地、几不可察地,对她点了点头。
那眼神,比任何夸奖都更让宁晚心动。他看到了她的努力,认可了她的成长。
她按捺住雀跃的心情,低下头,在“摘星”笔记本上,郑重地记录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并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发着光的星星符号,在旁边标注:“独立攻克!”
墨迹在纸面上缓缓干涸。
从那以后,“摘星”笔记本上,属于她自己的笔墨越来越多,那些独立解决的难题旁边,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发光小星星。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指引,而是开始主动地探索、归纳,甚至偶尔,能提出让江野也略微沉吟片刻的、角度新颖的问题。
她依然会问他题目,但问题变得更加聚焦,更有深度。他们之间的讨论,也不再是单向的讲解,偶尔会变成一种平等的、彼此激发的思维碰撞。
江野发现,她对于那座她曾觉得高不可攀的知识冰山,不再只是远远仰望,或者依赖他凿开路径。她开始尝试着自己拿起工具,一点点地敲击、挖掘,虽然缓慢,却步伐坚定。
有一次,她指着笔记本上自己总结的一个数学规律,有些不确定地问他:“江野,你看我这样理解对吗?我感觉好像抓住了点什么,但又怕不严谨。”
江野仔细看了她的笔记,那是她对一类数列题型的共性提炼,虽然表述还略显稚嫩,但核心思想抓得很准。他拿起笔,在她的总结旁边补充了一个更普适的公式,并写下了严格的证明步骤。
“方向是对的。”他肯定道,“这里,可以更精确。”
宁晚看着他那行简洁有力的补充,眼睛更亮了。她不仅得到了肯定,还获得了提升。
自习室的灯光依旧明亮,窗外的冬夜寒冷而漫长。
但宁晚觉得,心里那盏名为“未来”的灯,正被自己一点点亲手点亮。笔记本上日益增多的、属于自己的墨迹和那些发光的小星星,就是最好的燃料。
她依然仰望身侧这颗耀眼的星辰,但不再只是追逐他的光芒。
她开始学着,在自己的轨道上,积蓄力量,努力地,也发出属于宁晚的、虽然微小却真实存在的星光。
她知道,前路还很长,挑战还有很多。
但握着笔,看着笔记本上并排的他与她的字迹,感受着身边沉静而强大的陪伴,她从未像现在这样,笃定而充满力量。
摘星之路,道阻且长。
但行则将至。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